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想問壹下古詩詞的理解如何更有效的積累,更準確的運用?

想問壹下古詩詞的理解如何更有效的積累,更準確的運用?

近年來對詩歌內容的考查主要以理解為主,側重於對關鍵詞的解讀、對詩歌的整體理解、對詩歌意境的感知以及對詩歌主題和意圖的理解。語言和表達能力的測試主要以評價和欣賞為主。詩歌的語言含蓄凝練,抒情性和形象化的特點十分突出。考察它時,側重於語言運用的效果;詩歌的表達技巧很多,考的重點是表達、表情、修辭、典故、寫作立意、作品風格等等。

第壹,把握詩歌的眼光,從整體上把握詩歌

詩歌擅長語言簡練,講究文字生動,在極短的篇幅內表達盡可能多的內容。達到“簡潔”的境界。簡潔不是簡單,簡單就是壹覽無余,簡潔有字面意義之外的意義,而文字是無窮無盡的,也就是說言語理解是有盡頭的,只是對表達意義的理解可以因人而異。於是就有了“詩眼”。所謂詩眼,是詩歌中最能體現主題、發展意義、表達力最強的關鍵詞,也是讀者窺探詩歌內容的窗口。抓住了詩的眼光,基本上就能從整體上把握住詩歌,然後才能知道詩歌的情感脈絡。分析詩歌的眼睛,可以幫助我們進入意境,感受趣味,理解意誌,探索藝術手法。所以在讀詩的時候,要盡可能的把握住詩的眼光,才能正確的把握住詩。這壹點過去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現在有必要強調,雖然有事後諸葛亮之嫌。壹般來說,五言詩多在第三個字,七言詩多在第五個字。當然,不是所有的詩都有詩意的眼睛。有些詩的眼睛不在詩裏,藏在標題裏。詩歌中有些詩意的眼睛被其他文字襯托,影響我們的視線。但無論如何,壹定要抓住詩歌的關鍵詞。

古人從形式上提煉文字,提煉詩眼,但我們要結合對內容的理解來把握詩眼。詩意的眼睛壹般不在名詞上,如果在名詞上,壹定要靈活運用。大多數情況下,詩眼和關鍵詞往往在動詞、形容詞和柔性數詞上。如果單純看第三、第五個詞,有時難免會出現錯誤。如果把動詞、形容詞、數詞結合起來,從全詩的角度考慮,會更有把握把握把握住詩的意思。

動詞:欣賞詩歌時,要註意動詞,尤其是具有“多重意義”的動詞。

2修飾語:多為形容詞,也是詩歌鑒賞中的關註點。

③特殊詞語:在詩歌中,有壹些詞語本身是獨特的,讀者可以很快找到它們:

A.疊詞:疊詞有兩個作用:增強語言的節奏感或起強調作用。

b擬聲詞:有些擬聲詞是疊字,因為出現頻率高,所以單獨列出。作用:使詩歌更加生動,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C.表示顏色的詞:這些詞有時作謂語,有時作定語,有時作主語或賓語。但作用只有壹個,色彩壹般是表達心情,增強描寫的色感和畫面感,渲染氣氛。

二、體驗意境,從微觀角度理解詩歌。

“象”這個詞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很多朝代都有發展變化,含義也不盡相同。但也有趨於壹致的表述:意象是意與象的融合,是心與物的統壹,是情與景的融合。“形象是壹種具體的感覺”(艾青玉)。成功的詩歌往往從捕捉和提煉意象開始。

意象鑒賞也是高考對學生古詩詞鑒賞能力的重要內容之壹。比如2002年全國統考試題就提出了李白詩歌《春夜洛杉磯聞笛》中與意象相關的問題。問題“折柳”原指“折柳枝”,是壹個傳統意象,含義豐富。

“意象”和“意境”都是由情感和景物構成的,但“意境”往往是指全詩,“意象”多指構成全詩意境的較小部分。

所謂意境,傳統的理解是指作者(有時也包括讀者)的主觀感受與作品所反映的客觀物理環境相結合而形成的藝術境界。情感和景物是構成意境的兩個最基本的因素。“景為詩之媒,情為詩之胚”(《謝榛四首詩》卷三),與“景雖稱二,但離不開實”(王夫之《晚堂序》內頁),兩者相互作用,相互滲透,觸景生情。王昌齡認為詩歌有三種境界:物象境界、情景境界、意境境界。王國維認為,真景與真情融合形成的意境,是中國古典詩歌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詞以境界為上”、“自成境界”、“寫情沁人心脾,寫景入耳”。

意境不僅僅是環境,還與詩人的思想感情有關,可以充分表現出來。只講情境,不講意境,學生容易誤入歧途,答題不準。

因此,在詩歌閱讀中,不深入領略意境,就難以理解內涵,領略詩歌的藝術魅力。

要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各種有利因素,把握詩歌語言的特點,排除情感、時空、邏輯的障礙,努力拓展濃縮的詩歌含義,補充減少的成分,焊接省略的過程,連接跳躍的情感,彌補詩歌中的行與節之間的內心感受,再現詩歌的意象和畫面,自然地進入詩歌的深層意境,領略詩歌的獨特藝術。

第三,考察環境,全方位欣賞詩歌。

環境描寫包括自然環境描寫和社會環境描寫。古詩主要描寫自然環境(景物),這是古詩的主要內容。

景物描寫的主要作用是說明背景,烘托意境,抒發感情,用景物描寫來烘托感情,或作為感情的象征,達到情景交融的高度,使詩歌深刻、含蓄、精煉、雋永、無窮。

把握詩中的景物描寫,確定意境的基調,理解和感受“此時”“此景”中的“此人”“此情”是什麽;感受詩歌中表達的思想和感情。感受情感是讀者進入詩歌意境後的心理反應活動,是鑒賞閱讀的重要環節。欣賞詩歌必須真正進入作品所描寫的生活場景,與作品中的人物或作者壹起感受意境之美、情感之豐富、人生哲理或人生啟示,這就是所謂的“移情說”。

第四,分析技巧,從形式上審視這首詩。

表現技巧,即表現手段和藝術技巧,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物抒情、借古抒情、借古諷今、用典、鋪墊、象征、對比、烘托、試圖先揚、先聲奪人、以小見大、動靜結合、虛實結合(塑造人物時稱為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

有許多方法來描述風景。總之,要註意觀察和描寫景物的角度,如高、高、斜、靠等。要掌握描繪的方法,如畫形、畫音、畫色;了解描寫景物的手法,如動靜結合、明暗對比等。

詩歌中塑造人物的方式很多,可以正面描寫,也可以側面描寫;可以粗線條勾勒,也可以濃墨重彩精雕細刻;可以鋪墊,可以對比,可以襯托,也可以靠想象,靠聯想。

刻畫人物時,采用的表現手法是側面描寫或想象書寫。

襯托是壹種常見的修辭方法,也是我國古典詩歌中常見的表現手段。我們常說,在古典詩歌中,寫樂的運動、現實、歡樂和悲傷都可以被襯托出來。

象征主義是用壹件事物代表另壹件事物。在文學作品中,象征主義通常是用具體的事物來暗示作者的思想、態度和感情的壹種方式。它就像壹個省略了第壹部分,只留下第二部分的隱喻或明喻。它有自己的實體,但它代表了另壹個東西。

修辭方法:古典詩詞中運用的修辭方法很多,主要涉及比喻、借代、擬人、對偶、誇張、重復等。此外,我們還應註意古典詩歌中常用的富弼、興和象征等手法。

表達:敘述,描述,討論,

抒情有四種方式,其中描寫和抒情是重點。描述方法不同,有動靜結合、虛實結合等。抒情方式有三種:直接抒情,通過景物抒情,情景交融。

結構技巧:詩歌的結構形式,常見的首尾協調,層層深入,先概括後劃分,先情景後情感,過渡,鋪墊,伏筆等。

第五,品味語言,從更深的層面推敲詩歌。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詩歌是文學中最精華的語言藝術。要在短短的篇幅裏表達豐富的內容,詩歌的語言必須簡潔生動;為了創造出傳達寓意和意義的藝術境界,詩歌的語言必須生動傳神。所以詩歌鑒賞要從語言入手。不僅要通讀整篇文章,還要逐章逐句地琢磨分析,挖掘和理解作者選詞造句、選音定詞的意圖。

古人寫詩詞的時候,確實很註重語言的錘煉,遣詞造句的提煉,往往有很多精妙之處。欣賞和評價時,要註意結合詩歌內容的想象,理解這些細微之處。有時候,“為了文字穩定,我可以忍受半夜的寒冷。”這並不誇張。杜甫有句名言“語不驚人死不休”。古詩詞要求簡潔生動,格律限制多,更需要每個字都包含豐富的內容。最熟悉的故事就是王安石煉字的故事。還有眾所周知的典故“審查”的來源。既然古人那麽註重煉詞,我們讀詩當然要註重詞的表現力。

“清風燕子斜”,壹個“斜”字,化動為靜,描繪出壹種悠閑的情態。

“蟬在林中靜,音宮山更靜”,“靜”的特點與噪音、聲音更為突出和鮮明。“紅杏枝頭春鬧”,動靜寫“鬧”字,表現了春天的生機,給人壹種很好的享受。王國維在《人間傳奇》中說:“紅杏枝頭春聒噪”,以“聒噪”二字,境界盡出,“雲破月作影”以“儂”二字,境界盡出。“壹個“鬧”字寫出了詩人心中蓬勃的春情,壹個“巷”字寫出了詩人對月下微風中百花飛舞之美的欣賞。這體現了詩歌語言的凝練之美。

古詩詞語言多樣,含蓄與澄澈交錯,質樸與瑰麗並存;精致而豐富,莊重而幽默。幾乎每首詩裏都有壹些詞值得推敲,但是推敲的時候壹定要仔細品味詩人用詞的表現力。準備中國高考無疑是最難的任務之壹。它要求我們用正確的方法引導學生,更重要的是需要引導學生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在積累中提高文學素養,在閱讀實踐中提高詩歌鑒賞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