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是中國第壹部詩歌總集,收錄了從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紀)到春秋中期(公元前6世紀)的305首詩歌。本來叫《詩經》,因為漢代儒生把它當做經典,所以叫《詩經》。《詩經》分為格調、雅俗、賦三個部分。其中《風》收錄了十五地的民歌,稱為《十五國風》,有160篇,是《詩經》的核心內容。“風”是指鄉村風和風謠。“雅”是雅樂,分為“雅”和“小雅”。詩105首,其中雅詩31首,小雅詩74首。《頌》是壹首祭祀音樂歌曲,分為《周松》、《松露》、《商頌》,共40首。是五經之壹。《詩經》已經有2500年的歷史了。《詩經》的表現分為賦、比、興,與風、雅、頌合稱為“六義”。
二,先秦散文
中國古代散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殷商時期,商代的甲骨文中已經出現了許多完整的句子。西周時期的青銅器銘文,有的長達300至500字,記載了貴族的事跡、官司或獎勵的起因等。,而且敘事內容已經相當豐富了。這些可以算是古文的雛形了。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古代散文興盛,出現了許多優秀的散文作品,這就是文學史上的先秦散文。先秦散文有兩種,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前者包括《左傳》、《國語》、《戰國策》等歷史著作。後者是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的文章,其中《論語》、《墨子》、《孟子》是孔丘、翟墨、孟子的言行錄,而《莊子》、《荀子》、《韓非子》是我自己的作品。先秦諸子的散文風格多樣,或瑰麗,或雄辯,或浪漫奇幻。諸子百家的雜文對中國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三,楚辭
楚辭,本義指楚辭,逐漸被固定為兩層含義:壹是詩歌的體裁,二是詩集的名稱(某種程度上也代表楚文學)。楚辭創作手法浪漫,感情奔放,想象奇特,具有濃郁的楚國地方特色和神話色彩。與《詩經》中單純的四言詩相比,楚辭的句式更加生動活潑,有時在句子中使用楚方言,節奏韻律獨特,更適合表達豐富復雜的思想感情。
就詩歌體裁而言,它是戰國末期以屈原為代表的詩人在楚民歌的基礎上創造的壹種新的詩體。西漢末年,劉向收藏了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模仿這種詩風的漢人的作品。書名為《楚辭》,是繼《詩經》之後,中國古代又壹部影響深遠的詩集。此外,由於屈原的《離騷》是楚辭的代表作,楚辭又被稱為“騷”或“騷體”。
第四,漢賦
漢賦是漢代出現的壹種押韻散文。其特點是散韻結合,專事敘事,是古典文學中影響深遠的體裁。賦是漢代最流行的文體。漢朝四百年間,普通文人潛心寫作這種文體,甚為流行,後人常將其視為漢代文學的代表。漢賦分大賦和小賦。大賦,又叫三體大賦,規模龐大,結構宏偉,詞匯瑰麗,往往是壹個長達數千字的龐大體系。西漢的賈誼、梅成、司馬相如、楊雄,東漢的班固、張衡,都是大賦家。付曉揚棄了大賦篇幅長、辭藻華麗、舍棄壹切、缺乏情感等缺點。他們在保留漢賦基本文采的基礎上,創作了趙翼、蔡邕、米芾等短賦和短賦。
五、南北朝民歌
由於南北朝長期對峙,在政治、經濟、文化、民族風俗、自然環境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因此南北朝民歌也呈現出不同的情調和風格。南朝時期優美纏綿的民歌,更多地反映了人民真摯純潔的愛情生活。北朝民歌粗獷豪放,廣泛反映了北方動蕩的社會現實和人民的生活習慣。南朝民歌中的抒情詩《喜州曲》和北朝民歌中的敘事詩《木蘭詩》分別代表了南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南北朝時期和漢代壹樣,有專門的樂府機關來收集詩歌,用音樂演唱。這些樂府詩包括民歌和貴族文人的作品。其中,民歌更具有清新活潑的藝術魅力。
第六,唐詩
唐朝(公元618-907)是中國古典詩歌發展的鼎盛時期。唐詩是中國優秀的文學遺產之壹,也是世界文學寶庫中壹顆璀璨的明珠。雖然距今已經1000多年了,但是很多詩詞還是被我們廣為流傳。
唐朝有許多詩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是舉世聞名的大詩人。除了他們,還有無數其他的詩人,像滿天的星星。今天有2300多位著名詩人。全唐詩中保存有他們的作品48900多首。唐詩的題材非常廣泛,從自然現象、政治動態、勞動生活、社會風俗,到個人感受,都逃不過詩人敏銳的眼睛,成為他們寫作的題材。在創作方法上,既有現實主義派,也有浪漫主義派,許多偉大的作品都是這兩種創作方法相結合的典範,形成了中國古典詩歌的優秀傳統。
唐詩的形式多種多樣。唐代古詩基本上有兩種:五言詩和七言詩。現代詩也有兩種,壹種叫絕句,壹種叫律詩。絕句和格律詩分別是五言和七言。所以唐詩基本有六種基本形式:五言古體詩、七言古體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古典詩歌對押韻和格律的要求範圍很廣:壹首詩中,句子的數量可以多也可以少,篇章可以長也可以短,押韻可以變化。現代詩歌對韻腳和格律有嚴格的要求:壹首詩的句子數量是有限的,即四行絕句和八行格律詩。每首詩用詞的平仄有壹定的規律,韻腳不能轉換;押韻也要求中間四句成為對仗。古詩詞的風格是上壹代傳下來的,所以也叫古風。現代詩有嚴格的規則,所以有人稱之為格律詩。
唐詩的形式和風格是豐富多彩和創新的。它既繼承了漢魏民歌和樂府的傳統,又大大發展了唱腔的風格。它既繼承了前代的五言古詩或七言古詩,又發展成為壹部敘事言情的長篇巨制;不僅擴大了五言、七言體的使用,而且創作出了風格特別優美工整的現代詩。近體詩是當時的壹種新體詩,它的產生和成熟是唐代詩歌發展史上的壹件大事。它把中國古代詩歌音節和諧、用詞精煉的藝術特征推到了壹個前所未有的高度,為古代抒情詩找到了壹種最典型的形式,至今特別受到人們的喜愛。
七、宋詞
詞是壹種詩歌。因為是樂和的歌詞,所以又叫曲子、樂府、音樂樂章、長短句、詩詞、琴曲等。始於唐代,定型於五代,盛於宋代。宋詞是中國古代文學皇冠上壹顆璀璨的鉆石,是古代文學元朗中壹座芬芳絢麗的花園。她以多姿多彩、變化多端的風韻,與唐詩、元曲比肩,壹直被說是與唐詩為伴的佼佼者,代表了壹代文學的繁榮。
詞起源於民間,後來文人根據樂譜節奏寫出新詞,稱為“詞”或“音”。從此詞從樂中分離出來,形成了壹種句子長短不齊的格律詩。五、七言詩對稱對偶,呈現工整之美;用詞以長短句為主,呈現出參差不齊的美感。詞有警句,即曲調。有些語調因用詞或句式不同而有不同的“風格”。常用警句約100條。壹個字的結構分塊或片,不分塊的是單調的,分兩塊的是雙音,分三塊的叫三疊。根據音樂的不同,順序、引用、接近和緩慢是有區別的。“陵”壹般較短,早期文人用詞多填於詩中。“陰”“金”壹般較長,“緩”長於北宋中期以後盛行的“陰”“金”。有壹種說法是柳永“開始傳慢話”。按字數分,還有“小令”、“中音”、“長調”。
宋詞的派別基本分為婉約派和豪放派兩大類。婉約派代表:柳永、李清照、秦觀、晏殊、晏、周邦彥、姜夔等。豪放派代表:辛棄疾、蘇軾、嶽飛、陳亮等。婉約派的特點主要是內容側重於兒童風情。結構深刻細致,註重旋律的和諧,語言圓潤清新優美,有壹種柔美。內容狹窄狹窄。長期以來,文字傾向於柔美婉約,所以人們形成了婉約為正宗的觀念。以李後主、柳永、周邦彥等詞人的《詞的本真》代表了這壹觀點。婉約詞曾在詞壇長期占據主導地位。直至南宋,姜夔、吳文英、張炎等壹大批詞人都從不同方面受到了它的影響。豪放派的特點,總的來說是創作視野開闊,大氣磅礴,愛用詩的手法、句法、類型學寫詞,用詞廣泛,用途很多,氣質不落俗套。北宋黃庭堅、晁、賀鑄等人都有這種風格的作品。杜南之後,由於時代的巨變,悲壯慷慨的高音應運而生,蔚然成風,辛棄疾成為壹代創作豪放詞的巨人和領袖。豪放詞派不僅獨樹壹幟,而且對宋代詞壇產生了巨大影響。從宋金到清代,總有詩人高舉豪放大旗,大力研究蘇、辛。
八、元曲
元曲是繼唐詩、宋詞之後的又壹文學繁榮,有其獨特的魅力:壹方面,元曲繼承了詩歌的美和婉約;壹方面,元代社會將士子置於“八妓九士十丐”的地位,政治壟斷,社會黑暗,使松源放射出極其耀眼的戰鬥光彩,流露出反叛情緒;鋒芒直指社會的弊端,痛斥“不讀書是最高的,文盲是最好的,不懂事的人是吹牛的”的社會,直指“大家都不好意思活了,誰也看不見錢”的世界潮流。元曲中描寫愛情的作品,也比歷代詩歌更具有煽動性和豪放性。這些都足以永遠保持元曲的藝術魅力。元代是元曲的全盛時期。壹般來說,元雜劇和散曲合稱為元曲,是元代文學的主體。但元雜劇的成就和影響遠遠超過散曲,所以有人把元雜劇稱為“元曲”,也叫“元曲”。元曲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寶庫中的壹朵奇葩,在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上體現了其獨特的特點,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三個重要裏程碑。
元曲的興起對中國民族詩歌的發展和文化的繁榮有著深遠的影響和傑出的貢獻。元曲壹出現,就和其他藝術花朵壹樣,立刻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它不僅是文人表達心聲的便捷工具,也為反映元代社會生活提供了壹種全新的藝術形式。元曲的興起和發展有著復雜的原因。首先,第壹代的社會現實是元曲崛起的基礎。遼闊的疆域,繁榮的城市經濟,宏大的劇場,活躍的書會,全天候的觀眾,為元曲的崛起奠定了基礎。其次,元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促進了元曲的形成。再次,元曲是詩歌本身的內在規律,是文學傳統繼承和發展的必然結果。
元曲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時期。前期:從元朝建立到南宋滅亡。這壹時期,元曲剛剛從民間俚語進入詩壇,具有鮮明的通俗化、口語化特征,豪放直白,質樸自然。作者多為北方人,其中成就最高的有關漢卿、馬致遠、王實甫、王小軍、白樸等人。比如關漢卿的雜劇,把世界描繪得惟妙惟肖,歌曲精彩,曲風多變,詩詞生動深刻,晶瑩美麗,套數華麗苦澀。馬致遠的創作題材廣泛,意境崇高,形象生動,語言優美,音韻和諧。他被譽為元散曲第壹大師,“屈原第壹人”,“秋思之祖”。中期:從元世祖到第壹年到元順帝,然後到第壹年。這壹時期,元曲創作開始向知識化、專業化全面過渡,散曲成為詩歌的主要體裁。重要作家包括鄭光祖、隋、喬治和。最後壹個時期:從元成宗到正念,到元末。這時散曲作家是專門作曲的。他們講究格律詞,刻意在藝術上求工,崇尚婉約、精致、典雅、美麗。代表作家有張、、徐在斯等。總之,元曲作為“壹代人的文學”,題材豐富多樣,創作視野開闊,生活生動傳神,人物形象豐滿感人,語言通俗易懂,是中國古代文化寶庫中不可或缺的寶貴遺產。元曲四大家:壹個是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白樸。另壹種說法是關漢卿、王實甫、馬致遠、白樸。
九、明清小說
在魏晉誌怪小說和唐傳奇小說的基礎上,中國古典小說開始進入成熟階段。小說是隨著城市商業經濟的繁榮而發展起來的。宋代前後,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給城市帶來了繁榮,為民間說唱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場所和觀眾,市民階層不斷擴大的文化娛樂需求極大地刺激了這種發展,從而產生了壹種新的文學樣式——說書。故事書作為小說已經初具規模,在後期的流傳過程中,不斷有新的創作加入,逐漸成熟。明代經濟和印刷業的發展為小說脫離民間口頭創作進入文人書面創作提供了物質條件。明代中期,白話小說作為壹種成熟的文學樣式正式進入文壇。
明清時期是中國小說史上的繁榮時期。自明代以來,小說作為壹種文學形式,充分顯示了它的社會功能和文學價值,打破了正統詩歌的壟斷,取得了與唐詩、宋詞、元曲並駕齊驅的文學史地位。清代是中國古典小說興盛衰落,向現代小說轉變的時期。
明代文人創作的小說主要有白話短篇小說和長篇小說。明代白話短篇小說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其中,明末馮夢龍主編的《三言》(余士明言、言、興言)對後世影響較大。後來,淩濛初模仿“三言”創作了“壹刻驚”和“二刻驚”,合稱“二拍”。《三言》、《二拍》是明代白話短篇小說的代表作。明代白話短篇小說比小說更直接、更廣泛地反映了社會生活。其中,婚戀作品占了很大比重,反映了市民們進步的婚戀觀,批判了封建禮教的不合理性,歌頌了青年男女爭取婚姻自主和幸福生活的鬥爭。明代的代表小說有《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
清代思想文化領域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和鬥爭對小說創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清初至乾隆時期是清代小說發展的鼎盛時期,無論是數量與質量、內容與形式、風格與體裁都較前代有較大發展。清代小說基本都是文人創作的。他們雖然借鑒了歷史、傳說等材料,但作品多取材於現實生活,充分體現了作者的個人意願,在結構、敘事、人物描寫等方面達到了成熟的水平。產生於乾隆時期的《聊齋誌異》和《紅樓夢》分別將文言小說和白話小說的創作推向了高峰。中國古典小說自唐傳奇以來不斷有新作出現,但大多敘事簡單,文采不足,而《聊齋誌異》則如超凡脫俗之峰。作者蒲松齡以文言為白話文,相當形象。小說中的主角大多是狐貍和鬼魂,但他們的形象都很可愛,充滿了人情味。它代表了中國古典小說的最高成就。
中國古代敘事文學在明清時期進入成熟階段。就文學觀念、文學風格和文學表現手段而言,明清小說以其完整性和豐富性將敘事文學推向了極致。從明清小說所表現的廣闊的社會生活場景、豐富的藝術創作成就和豐富的社會政治理想來看,明清小說無疑鑄造了中國古典文學最後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