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體現杜甫詩歌陰郁失意的詩風?
從語言上來說,杜甫的詩壹般被認為是“沈郁”的。“沈郁”壹詞最早出現在南朝,有“身郁若思,日月美也”[11]。後來杜甫寫了“苦悶失意”四個字,準確地概括了自己作品的語言。“至於沮喪和失意,要隨時敏捷。對杜甫詩歌的進壹步研究表明,其詩歌風格的形成與他對儒家思想的堅守密切相關。與此同時,杜甫正處於全盛時期的末期,他年輕時雄心勃勃,“壹旦登上高峰,妳會看到,其他的山在天空下都顯得矮小。" [13].後來安史之亂爆發,國運衰敗,仕途多舛。理想與現實的巨大落差也使杜甫的詩風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向現實主義靠近。杜甫詩歌意象選擇的個性化是其語言的基礎。杜甫詩歌中經常出現的意象,如古碉堡、秋雲、猿嘯、破火把、急峽、成衛、孤舟、落花、夕陽等自然景觀,以及織女、老婦、老農、妻子等普通人,以及官員、將軍、小人等強大勢力,無不顯示出杜甫“救世濟民”的迫切心情和他對迷惑甘昆的矛頭。吳陵《繞溪詩》對杜甫後期詩歌的評價:“陽開陰閉”說:“惟意深遠,不可知下句”。吳陵又說:“凡人寫詩,壹句話只說壹件事,卻又說兩件。杜甫的詩,壹句話可以說三、四、五件事;普通人寫詩,卻遠不止幾十裏。杜甫的詩能說百裏,兩軍州,天下,妙不可言。"[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