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區南苑中學何紅梅
研究項目的背景和意義;
我們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正是在這條歷史長河中,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了悠久的歷史和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但是,面對洶湧澎湃的西方外來文化浪潮,我們既不能因為有過輝煌的古文化時期而驕傲自大,也不能因為急功近利而盲從。因此,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面對世界範圍內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我們必須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的壹項極其重要的任務,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全過程,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的精神狀態。”
根據我們的調查,大部分中學生對祖國和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知之甚少,古代文化常識嚴重不足。但在弘揚傳統美德方面卻不盡如人意,處於對壹些基本的社會道德壹知半解的狀態。享樂主義表現出來,比如怕苦怕累,浪費嚴重。極端個人主義思潮滋長,集體主義弱化,個人至上,對他人指責多,自我反思少,要求多,奉獻少,道德意識有待加強。比如缺乏責任感,同學之間缺乏友誼等。雖然這些現象是初期趨勢,如果任其發展,後果將不堪設想。
《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壹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征。”強調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要“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富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語文作為壹種文化載體,決定了語文學科不同於其他物質工具的特殊性。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和創新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漢語。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應該義不容辭地承擔起這壹歷史使命:充分發揮語文學科在實施人文素質教育中的特殊功能,通過祖國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歷史文化之美、傳統之美,讓學生在祖國燦爛的文化天空中翺翔,讓中華文化傳統發揚光大。我們中華民族歷來重視文明教育。“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此,我們認為,即使在21世紀,我們仍然應該提倡學習、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讓我們的學生在靈魂深處築起民族文化宮的根基,初步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基於以上思考,我提出了“傳統文化與初中語文教育研究”的課題。
二、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充分發揮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在價值,通過二期課改教材體系和新課程實施策略的構建,內化傳統美德與時代精神相結合的民族文化精華,培養和提升青少年的民族意識,形成具有民族風格和時代精神的理想人格。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學生成為“生活在和諧世界中的完美的人”,成長為21世紀承擔民族復興大業、為人類做出更大貢獻的人。
力量的支柱。
三、國內外對類似課題的研究: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研究中,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影響較大,是武漢大學人文學科國家重點研究基地。該中心是壹個跨學科的中國文化研究機構,涉及歷史、哲學、文學等學科。成立了中國社會變遷與文化轉型研究室、中國思想文化研究室、楚文化與楚出土文獻研究室等機構,每年出版“人文與文學叢書”。發揮武漢大學在文史哲、外語、圖書館等方面的傳統優勢,長期以來學術上相互滲透,形成了以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為核心的學術交流與合作關系。而且在中國傳統哲學、楚文化、明清文化、明清社會經濟等研究領域形成了優勢和特色。該中心現任主任是著名文化史專家馮天瑜教授。國內關於“初中語文教育”的研究很多,但將初中語文教育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研究並不多見,這為這壹課題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參考資料:《語文新課程標準》,李·《中國文化傳統與現代化》,王松泉《語文教學概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四。研究的預期目標:
通過對傳統文化和初中語文教育的研究,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積累文化基礎,讓孩子打好傳統的基礎。
1使學生感受到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激發熱愛祖國的情感。從祖國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精神養料,成為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者和傳播者;另壹方面,通過人文素質教育,提高學生辨別真假、善惡、美醜的能力。
學生在傳承傳統文化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豐富的文化積澱,會讓學生對語文產生強烈的感情,正好彌補了讓學生對語文產生疏離感的枯燥的標準化考試,彌補了我們語文教學中的缺陷,促進了我們語文教學的提高。
在教學生認識和掌握本民族語言文字的同時,要讓學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初步具備學習文化作品的能力,初步理解和欣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興趣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書閱讀簡單易懂的文言文,對語言文化典籍和文化細節有壹定的積累。
以“語文教學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實現課內外銜接”為指導思想,初步形成了“課內外結合,學用結合”的語文新課程教學策略。
在二期課改新理念的指導下,廣大語文教師能夠及時轉變觀念、更新知識,具有較為紮實的文化素養和創造性理解、運用教材的能力,以及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各種教學策略的能力。
實力和科研能力。
5.對象:我們學校的所有學生。
不及物動詞研究內容:
“傳統文化與初中語文教育研究”應該是二期課改新理念下的壹種研究。在整個研究過程中,必須立足於二期課改的理念,把握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壹的基本特征。從中學生的特點出發,確定研究的價值取向。其次,要因地制宜,立足新教材,創造性地理解和運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內涵,宣傳中華民族精神的精髓,如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各民族壹家親的包容精神,憂國憂民、報效祖國的愛國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博大胸懷。)以及如何品味和積累祖國的語言文字和解讀民族文化經典為研究重點,結合新課程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設計相關的語文學習活動方案,為學生創造全面的學習機會,尋求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的途徑和策略。
七、研究的主要方法:
1,調查方法。在研究的前、中、後,采用問卷調查、談話、競賽等方法進行調查,為研究提供科學依據。
2.練習方法。為了提高研究價值,我們不斷地對研究提出改革意見或計劃,並付諸行動。在教學實踐的基礎上,對教學行為的充實或修訂計劃進行驗證和修訂,並提出新的具體目標。通過壹系列課內外的語文實踐活動(如走近中國古典詩詞、走近傳統節日、背誦中國古詩詞比賽、寫作比賽、成語故事演講比賽、設計名言卡片、表演教材、觀看有關民族文化的電影和視頻等。),尋求中學語文教育與民族傳統文化之間的橋梁,研究壹條適合新形勢下語文教學的道路。
3.經驗總結法。對實踐中收集到的材料進行全面的總結和提煉,進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得出能夠揭示教育現象本質和規律的方法,確定具有普遍意義和推廣價值的方法。
八、研究及初步成果。
(1),融入古詩詞,增加傳統文化的積累,吸收經典的營養。
走近古詩詞,增加學生在傳統經典文化方面的積累和精神積澱,同時提高學生的語文應試能力,成為我們研究的突破口之壹。
a整理新教材中反映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課文,制定教學計劃。
b根據課標推薦的目錄和老師根據實際課時補充的課外閱讀內容,制定“走近古詩詞散文”計劃——
1)指導思想
充分利用我國的文化遺產,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營造勤學、苦學、奮進的校園文化環境,強化優秀文化的影響力,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2)教育口號
與聖賢為友,與經典同行。
活動的具體方式和原則
3)三個原則:
關註所有學生,堅持全程參與,分層次問學生;對背誦的古詩詞有壹個模糊的認識就夠了,即以“直面經典,不求深刻理解,但求死記硬背,終身受益”的原則引導學生閱讀經典並背誦;堅持以學校閱讀為主體、家庭閱讀為輔助、社會力量為驅動的三位壹體模式。
4)六種方式:
聽,就是聽磁帶。利用課前時間播放古詩詞錄音給學生聽。
看,教室裏有壹些古詩詞,學生可以在課間休息時隨時觀看。
閱讀,學生可以在課前2分鐘,睡前10分鐘進行閱讀和背誦。
說起來,教師可以在學生背誦的基礎上,讓學生講解詩歌的主旨。
創作,班級和學校組織學生開展詩畫活動,根據詩歌進行再創作。
競賽,根據不同年級組織不同級別的古詩詞比賽,評選明星班級和個人。
編著的詩歌鑒賞-
古詩詞鑒賞是近幾年的重點考查項目,在語文教材中占有壹定的權重,古典詩詞是我國文學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教材、考試和文學遺產的繼承與創新等方面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古詩詞鑒賞能力,是每個語文教師的當務之急。
所謂鑒賞,是指讀者閱讀作品時的壹種審美認知活動。通過語言這壹媒介,讀者可以獲得關於作品所創造的藝術形象或意境的具體感受和體驗,在思想感情上引起強烈的反應,獲得美的享受,從而領略作品所蘊含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古詩鑒賞對很多學生來說有點難。那麽,如何培養學生的古詩詞鑒賞能力呢?關鍵是要善於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鑒賞方法。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欣賞詩歌,可以從壹些關於詩歌的常識入手,比如古代詩歌的不同傳統、風格、流派等。
第壹講:詩歌的傳統之壹——現實主義傳統。
第二講:詩歌的第二個傳統——浪漫主義傳統。
第三講:詩歌風格
第四講:陶淵明及其詩歌
第五講:唐代邊塞詩人高適。
第六講:唐代邊塞詩人岑參。
第七講:唐代田園詩人王維。
第八講:唐代田園詩人孟浩然
第九講:鑒賞詩歌的方法壹——認識人,評論世界
第十講:鑒賞詩歌的方法之二——鑒賞意境
第十壹講:鑒賞詩歌的方法三——嚼字
第十二講:鑒賞詩歌的方法之四——理解典故
第十三講:鑒賞詩歌的方法之五——辨別技巧
第十四講:鑒賞詩歌的方法六——註重作者的“邏輯思維”。
第十五講:如何提高鑒賞能力及訓練題
d舉辦古詩詞散文讀書會“誦讀經典詩詞,弘揚傳統文化”
e .依托學校“舞動飛翔”活動,舉辦征文比賽,弘揚民族文化。
(2)在語文課堂上營造文化氛圍,欣賞民族文化,接受人文熏陶。
語文是“文化”最基本、最重要的載體,壹直是壹個人文化水平最外在、最鮮明的標誌。所以應該是來到了充滿文化精髓的課堂。我們要努力營造語文課堂的文化氛圍,努力給語文課堂增添壹點文化氣息,讓學生在課堂上體會到“文化”的甜蜜和魅力。初步擬定文化課堂教學模式,整理完善研究方案。
九大主題的現實意義和有效性
《傳統文化與初中語文教育研究》以課程改革為背景,以學生的主體性發展為根本點和出發點,從理論上拓展和豐富了學科教學法研究的內涵和領域,總結了新課程改革理念下的語文學科教學方法。在實踐中,提高了教師的教學質量,增強了課堂教學的文化氛圍,將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有機結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初步感受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激發熱愛祖國的情感。通過人文素質教育,提高學生辨別真假、善惡、美醜的能力。使學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初步具備學習文化作品的能力,初步了解和欣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興趣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精神世界。初步形成了“課內課外相結合,學用結合”的語文新課程教學策略。
通過這個平臺,廣大語文教師具備了較為紮實的文化素養、創造性理解和運用教材的能力、積極開發課程資源的能力、靈活運用各種教學策略的能力和科研能力。經過壹段時間的探索和實踐,課題組成員也取得了壹定的成果。何紅梅老師、吳琳老師、王艷麗老師榮獲第四屆上海市古詩詞征文比賽三等獎。學生在古詩詞大賽中也取得了優異的成績:陳獲得了第六屆上海市優秀學生獎。
夏夢獲第六屆中學生古詩詞朗誦比賽嘉定賽區二等獎。陸家英獲第六屆上海市中學生古詩詞朗誦比賽嘉定賽區三等獎。
十、研究的前景。
1堅持把引導學生閱讀中國傳統文化經典文本作為語文教學所能肩負的重要任務。比如日常讀《論語》。每位研究型教師都能因材施教,發揮所長,大膽探索適合自己和自己學習情況的新的教學思路和方法。在此基礎上,努力實現提高學生文學鑒賞能力、知識與能力、知行和諧發展的目標。
關註本學科發展趨勢,廣泛虛心學習,深入鉆研,探索最科學的語文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盡力提高課堂效率。每位參與研究的老師負責完成壹篇能體現課題研究思路的優秀論文或案例或視頻課。爭取有作品在公開報刊上發表。
語文研究教師要繼承和大力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充分發揮語文學習在學生終身學習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