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帶妳走進——平江杜甫墓廟

湖南省平江縣東南16公裏的小田村,有壹座杜甫墓。據統計,全國共有8座杜甫墓。在1984國家文物局主編的《中國名勝古跡詞典》中,平江杜甫墓被公認為中國唯壹的真墓。

大詩人杜甫葬在平江,壹個偏僻的地方?人們在唏噓感嘆的時候,往往會不禁疑惑:杜甫不是湖南人,平江偏僻多山,交通不便。這怎麽可能?不會錯吧?

▲平江杜甫墓陳列室《名勝古跡與詩人遺產》介紹如

帶妳走進——平江杜甫墓廟

湖南省平江縣東南16公裏的小田村,有壹座杜甫墓。據統計,全國共有8座杜甫墓。在1984國家文物局主編的《中國名勝古跡詞典》中,平江杜甫墓被公認為中國唯壹的真墓。

大詩人杜甫葬在平江,壹個偏僻的地方?人們在唏噓感嘆的時候,往往會不禁疑惑:杜甫不是湖南人,平江偏僻多山,交通不便。這怎麽可能?不會錯吧?

▲平江杜甫墓陳列室《名勝古跡與詩人遺產》介紹如

帶妳走進——平江杜甫墓廟

湖南省平江縣東南16公裏的小田村,有壹座杜甫墓。據統計,全國共有8座杜甫墓。在1984國家文物局主編的《中國名勝古跡詞典》中,平江杜甫墓被公認為中國唯壹的真墓。

大詩人杜甫葬在平江,壹個偏僻的地方?人們在唏噓感嘆的時候,往往會不禁疑惑:杜甫不是湖南人,平江偏僻多山,交通不便。這怎麽可能?不會錯吧?

▲平江杜甫墓陳列室《名勝古跡與詩人遺產》介紹如下:公元768年,杜甫攜妻兒乘船遊洞庭湖,漂流至湖湘,居潭州(長沙)。770年4月,湖南兵馬使臧軍調兵大亂。杜甫在壹場大火中半夜離開長沙,來到郴州投靠他的叔叔崔偉。當船到達耒陽方田驛時,如果遇到洪水,我們就不能前進,而且我們半天都不能吃東西。還好,耒陽的聶淩送的是牛肉和白酒。杜甫轉弓回長沙租江歌,深秋入洞庭回故鄉。因病情嚴重,費用用盡,只好轉道汨羅江到昌江縣(今平江,縣令是杜甫的好友)求醫。可惜死於忠縣平(昌江縣治)寓所,葬於小田。他的兒子宗武和孫留下來守墓,杜的路線壹代壹代傳下去。

杜甫在湖湘生活了兩年多,寫了大約65,438+000首詩。仔細研讀這些詩詞,可以大致勾勒出杜甫在湖湘逗留的人生軌跡,這對探尋杜甫的人生歸宿至關重要。

平江杜甫墓展室的介紹,從第壹句到“晚秋我想回洞庭老家”這句話,沒有太大爭議。但從“我要轉汨羅江到昌江縣就醫”這句話開始,社會各界就有相當大的爭議。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們無法從杜甫的詩中讀到任何關於昌江縣或昌江縣任何親友的蛛絲馬跡。

兩難?孤註壹擲

回望千年唐朝?前壹年冬天,杜甫壹家饑寒交迫,歸心似箭。然而路漫漫其修遠兮,杜甫飽受風霜病魔之苦。往前是越州,往後是潭州(長沙)。應該在兩地尋求幫助和避難的親友都壹壹拜訪過了。他們只能在洞庭湖上顛簸,進退維谷。

“附近有沒有可以遮風擋雨的地方,有食物可以吃,人們可以休養生息,度過寒冷的冬天?”這恐怕是杜甫急於考慮的問題。猶豫之後,在曲子廟附近的汨羅江出口,杜甫決定回昌江縣城。

昌江縣就是今天的平江縣。唐天寶十四年(755),前工部尚書許從江西修水逃到長江,隱居回臺廟(今平江縣三墩鄉許家坊)。同時,侍郎劉光潛住在長慶寺,白起住在白水寺,住在回國寺,陸住在八角寺,李安福住在九峰寺,史稱“六相藏平江”。

唐朝天寶年間,有那麽多名臣逃離戰亂隱居長江。十幾年後,杜甫絕望,回到汨羅江去碰碰運氣,也就不足為奇了。也許杜甫、許等人作為官員與朝鮮有過接觸,對“隱居長江六相”有所耳聞。

杜後裔定居繁衍。

壹葉扁舟壹路逆流而上。據估計,杜甫在接近昌江縣治中縣萍萍時已奄奄壹息。窮時17歲的杜宗武到了昌江縣,人生地不熟。他只好抱著父親的書法在壹艘患風疾的船上,告別母親,下船,去縣衙求救。

杜宗武壹定是在昌江縣遇到了恩人。如果沒有,杜甫的後代不可能在平江繁衍生息。杜宗武找不到小田村天凈湖來暫時安放杜甫的遺體;杜宗武母子,孤兒寡母無依無靠,衣食無著無法生存;杜宗武和杜不能遵守唐代的喪葬制度,為父守喪27個月,三年不出遠門。杜宗武更不可能在長江結婚生子傳宗接代。

其後四十三年,杜宗武病逝,杜甫之孫、杜宗武之子杜千方百計把杜甫的靈柩葬在家鄉,以完成先人遺願。但情況混亂,爺爺杜甫、奶奶、父親至少三處遺骨落葉歸根的事實,需要龐大的資金。杜在四處求援後,只能痛苦地打消“加盟偃師”的念頭。於是杜為祖父、祖母和父親重修了壹座壹室雙耳的磚墓,讓老人們真正“入土為安”。

古籍的多方認證

杜甫葬於湖南平江。最早的記載見於杜委托元稹所作的《唐代舊校檢察員袁外郎杜君墓序》,其中寫道:“(杜甫)乘船去荊楚,到嶽陽葬之。”另壹篇同治《平江縣誌》說:“剛從蜀中歸來,病死於之交。宗武(杜甫之子)助其遊歷嶽陽四十余年。平(江)為越郡,南有小田墓,蓋權葬之。”他死在萍萍,他的後代沒有家人。"

此外,還有四首詩:《呂大方年譜》、《明日三年(1623)杜氏族譜》、《明嘉靖二十壹年參政杜氏後記》、《清嘉慶年間長沙舉人陳紅亮《長江訪墓》。

光緒九年(1883)初冬,對杜甫墓進行了大修。張、李等人在光緒十年(1884)下大力氣重建了寺,包括飯堂、門樓、官廳、寺院、浣花草堂。十壹年(1885)在官廳後坡新建“鐵平詩社”,作為詩人們的聚會場所。杜甫墓修繕完成後,張、李和四十五名鄉紳文士聯名上書,祭拜杜甫墓。

時光荏苒,轉眼間,2005年9月22日,平江杜甫墓修繕竣工儀式暨“杜甫詩歌與時代精神”國際研討會隆重舉行,平江杜甫墓正式對外開放。開幕式上,來自平江等地的100多名杜甫孫輩舉行了傳統的祭祖儀式。

從此,歷經千年風雨變遷的平江杜甫祠堂得以重現世人面前,歡迎後人祭拜緬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