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交響曲無疑深受貝多芬的影響。
貝多芬交響樂的影子幾乎到處閃現。“不過,是舒曼的降B大調第壹交響曲(春天)。我想熟悉貝多芬交響樂的人都不難理解這個春天。
但舒曼想學貝多芬,卻永遠學不到貝多芬的那份力量和驕傲。但舒曼畢竟是舒曼,但他有能力學會做壹個“舒曼貝多芬”,這不簡單。如果貝多芬學舒曼,他也學不會。因為貝多芬在愛情上遭受了壹生的失敗,而我們的舒曼卻是乘著勝利的風頭,譜寫了春天的交響曲。更何況《春天》(1841年65438+10月23-26日)初稿只寫了四天,壹個多月也沒寫完。在貝多芬,不如回首嘆息。因為貝大叔(年齡比舒曼大40歲,可以稱之為“大叔”)最快也要寫壹年半的交響樂。難怪舒曼在日記中幸災樂禍地說“這麽大的作品,在這麽短的時間內這麽容易就完成了”。
關於《春天的交響曲》的寫作,舒曼曾經寫信給他的德國小提琴大師斯波爾,他已經忘記了壹年的交替,說春天每年都是迷人的,正是春天的精神激發了他的創作。既然每年春天都是迷人的,為什麽舒曼不早不晚地寫作,卻偏偏要這樣做?
1841年冬去春來回寫他的《春》?這就要勾起壹段口口相傳的愛情悲喜劇了。
舒曼和柴可夫斯基壹樣,原本是學法律的。1828年,他遵照母親的命令,從家鄉來到當時德國的文化中心萊比錫,進入大學法律系。是他的萊比錫之旅將他音樂事業的未來與他私生活中的婚姻結合在了壹起。在萊比錫,他特別受到鋼琴教育權威弗裏德裏希·維克的青睞,成為維克的得意門生。是維克結束了舒曼的音樂生涯。維克說服了舒曼的母親,阻止舒曼獻身音樂,為舒曼奠定了嚴格而堅實的音樂基礎。當舒曼師從維克時,他還結識了維克的女兒克拉拉,壹位後來的偉大鋼琴家。舒曼十八歲,克拉拉九歲。舒曼幹脆在維克家住了兩年半。
老維克做夢也沒想到,舒曼的來訪如此嚴肅,在他看來無異於“引狼入室”。這個被克拉拉稱為“叔叔”的年輕人,奪走了他的寶貝女兒,舒曼癡情到等克拉拉長大了才娶她。
不用說,舒曼和克拉拉意氣相投,兩人的離別也不止幾次。直到克拉拉年滿18歲(1837)時,他們才沒有“在後花園相遇”並互贈錢包和絲帶,但他們也立下了山盟海誓,私訂終身。。。。
恩格斯評價歌德具有偉人和庸人的雙重性格。老維克雖然離偉人還有壹步之遙,但卻沾染了不少平庸的氣質。他絕不會是舒曼的泰山主,理由是舒曼太窮,養不起克拉拉。不過,據說這還不是根本原因,還有壹個不可告人的秘密:克拉拉作為鋼琴家,此時早已聲名鵲起(而舒曼作為作曲家的作品還沒有被了解——克拉拉除外)。正是果樹結果的季節,老維斯完全可以享受。
種樹的榮耀和摘果子的好處。看到自己要“賠了夫人又折兵”,真的很氣憤。他把克拉拉帶走,並準備了壹支威脅要殺死舒曼的手槍。是舒曼不肯買,所以才把冤案告上法庭。多大的麻煩,在輿論的壓力下,不知哪個法庭哪個藍天慈悲,同意了這個帖子,成全了舒曼和克拉拉。1840,12年9月,克拉拉21歲生日前夕,這對戀人終於在萊比錫結婚了,從而開始了舒曼所說的“詩意的生活”。
現在,我們可以理解1841的春天對舒曼意味著什麽了。克拉拉才是真正的春天!1841 3月31日,他和克拉拉在萊比錫的“不夜大廈大廳”舉辦了壹場音樂會,門德爾松指揮演奏了交響曲《春天》,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降B大調交響曲《春天》在舒曼的創作中是很不尋常的,不僅因為這是舒曼的第壹部交響曲,更因為它的內容。舒曼是個多愁善感的人,壹絲微風都會激起他胸中的悲憤,更何況是他在壹個充滿驚嚇和恐懼的時代寫下的那些作品。他總是那麽多疑,那麽執著於夢想,總給人壹種虛無感。然而交響樂《春》壹掃往日的迷霧,萬裏晴空,坦誠相見,真是難得的好天氣!
春天的名字是作者決定的。他寫這部交響曲的時候,也給四個樂章冠以“春天來了”、“夜”、“快樂的玩伴”和“繁榮的春天”的標題,但是他寫完作品之後,就把四個標題都刪掉了。他在給斯波爾的信中談到《春天的交響曲》時說:“雖然不能指望音樂能清晰地描述任何事物,但我相信音樂仍然能記錄這個季節(指春天)。可以看出,舒曼刪除標題是為了避免過於“清晰”。
據說《春天交響曲》最直接的契機是受到詩人阿道夫·貝格的詩歌《春天——愛的旋律》的啟發。最初由小號和號角宣布,越州州名為“箴言主題”。據說它表現了春天的最後壹行——壹首愛的旋律:“春天在山谷中回響”。他在給音樂家威廉·陶伯特的信中說,“我想讓她的號角樂句(也就是諺語的主題)像壹聲響亮的呼喊,像壹聲覺醒的呼喚——然後我把它放在下面的引言中,好像到處都開始變綠,壹只蝴蝶飛了起來。”其次是快板(主體部分),似乎壹切都在漸漸聚攏,它們屬於春天。“根據上面這段話,有人對第壹樂章的引子做了壹些解讀,說弦樂組演奏的滾動的三連音表現為“變綠”,而長笛和單簧管在三連音背景上吹出的兩個短弦則描述了飛舞的蝴蝶。不管這種解讀方法是否正確,總之,德國近代著名音樂家h·克萊馬爾(H. Klemmar)曾高度評價《春天交響曲》的導言是“整個交響樂王國最輝煌的壹角。”這句話被反復引用。
西方有些評論家認為第壹樂章充滿了弗洛雷斯精神,我認為這是舒曼學習貝多芬的地方,與貝多芬不同。弗洛雷斯坦·舒曼主編的《新音樂報》中的樂評人熱情、開朗、機智,其實是舒曼的化身之壹。再來看第三樂章,叫做諧謔曲,但並不幽默,反而讓我們想起了弗洛雷斯坦的進取精神,閃現了貝多芬的意誌。但是,舒曼最後也沒能堅持住這種意誌,在樂章的結尾留下了壹個非常悲傷的尾巴。可見舒曼終究還是舒曼,歡喜中不能忘送壹縷春愁。這縷春愁頗耐人尋味。妳擔心失去春天嗎?先省下壹個問題,聽最後壹個第四樂章。
第四樂章開場的隆重介紹,顯然與“箴言主題”有關,並引起整部交響曲自始至終的呼應。但也有研究者將這段引子與舒伯特《c大調第七交響曲》最後壹個樂章的引子相比較,認為兩者相似,於是得出舒曼“抄襲”舒伯特的結論(當然這是創造性的引用)。正如我們所知,是舒曼在他去世十年後從舒伯特的哥哥那裏找到了這部偉大交響曲的手稿。舒曼對這部巨著說了許多贊美和欽佩的話,並把它送給了門德爾松。它於1839年在萊比錫首演(就在《春天交響曲》首演前兩年)。“偉大”之所以“偉大”,多半是因為它最後壹個樂章的宏觀。
巨大的規模和它的推出所顯示的勢頭。這樣,交響樂《春》的最後壹個樂章自然是獨壹無二的。
第四樂章的主體部分似乎是壹派歌舞升平的繁榮景象,其中諧謔曲的氣氛比前面的諧謔曲更濃。值得註意的是副部。這壹小節由兩個對比鮮明的主題組成。第壹主題由雙簧管和巴松管在撥弦的背景下輕快地演奏。是舒曼之前的《克萊斯勒套曲》終曲的主題。然而,這個主題並不屬於舒曼。是巴赫的《農民大合唱》中的壹句話,歌詞是:“我離開妳太久了。”我想知道為什麽人們如此熱衷於這種短民歌風格的動機?門德爾松也在他的降E大調弦樂四重奏(Op. 12)中復制了它。然而,現在我們似乎可以解決之前運動結束時未解決的問題。仿佛壹縷雲,如“恨似春草,走得更遠更活”,突然從藍天中穿過。恐怕很難說!接下來是第二個主題,其實是對非樂章的介紹,但是這裏整個弦樂組在低音部分演奏旋律,相當嚴肅。整個開發部也是基於這個嚴峻的主題。我猜,作者大概是在暗示“大起大落”和“樂極生悲”吧!巔峰往往是衰落的開始。舒曼告訴塔爾博特,他真的“想象著告別春天”,並在這場運動中“希望不要太輕視它”。
讓我們回到柔板的第二樂章。我認為它是《春天交響曲》中最有特色的樂章。據說也是借用了貝格的壹句詩:“昏星,愛的使者。”它的特點不僅在於舒曼對克拉拉的深情的微妙而酣暢淋漓的表達,而且在於作者在表達內容時所使用的高超技巧,具有創造性和開拓性。浪漫主義作曲的壹個顯著特點是充分發掘音樂表達其功能的力度,非常註重力度的各種微妙變化。“突弱”(fp或sfp)的效果就是其中之壹。這種“突然減弱”的效果被廣泛應用於抒情動作中,以表達“心的抽搐”;這是舒曼的首創。如今,線段分割很常見,但在舒曼的時代並不常見。舒曼將其作為壹種主要的創作手段,通過節奏分段的漸進性,越來越多的表達了對克拉拉的愛。第二樂章的中間部分也很感人。據說它在42年後誕生了勃拉姆斯的第三交響曲。
《春天交響曲》的誕生應該說是舒曼創作的壹個裏程碑。春天的掌聲壹落,他就寫了壹系列管弦樂作品,並開始寫D小調第四交響曲。所以歷史稱1841為舒曼交響曲之年。然而更重要的是,他的新婚促使他走向了新的生活。
他仿佛脫胎換骨,從此開始了他的創作熱潮——事業的春天!舒曼和克拉拉的結合是音樂人中公認的最幸運最幸福的婚姻,堪比英國詩人白朗寧和他的妻子。有意思的是,婚後不久,老維克的心思不知怎麽就松動了,他甚至主動給女婿寫信請求原諒。結果,皆大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