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如何引導學生理解詩歌中的意境

如何引導學生理解詩歌中的意境

(壹)走進作者,探索意境

詩歌尤其是古詩詞的創作離我們很遙遠,作品反映的是作者的思想感情。正所謂“詩言誌”,了解作者的生平、生活背景,有助於學生更快地進入詩歌的意境。

比如我在教韓愈的詩《左遷蘭冠示侄孫項》時,沒有介紹作者和作品背景。我只讓學生熟悉了幾遍,然後逐句講解,特別強調“雲恒秦嶺的家在哪裏?雪抱青馬回”,解釋這兩句話流露出濃濃的感傷情緒,表達悲傷的國事,關心家人的悲傷。學生聽著記著,但被問到是否真正理解了詩人的感情和詩歌的意境時,又說不清楚。因為他們對作者和寫作背景壹無所知,只是被動的聽著,並沒有真正理解作品的內涵,所以我給學生補充了韓愈寫這首詩的背景。聽完背景的補充介紹,同學們不再顯得迷茫,能理解詩中蘊含的悲傷。

通過上面的例子,我們不難看出,引導學生探索詩歌的意境,走進作者,走進他的寫作背景,是必不可少的環節。

(二)進入關鍵詞,理解意境

閱讀任何壹部作品,都不能碎片化分析。讀詩也是。逐句分析的方法,甚至用白話解釋詩句,破壞了作品的藝術美,沒有意義。理解詩歌的意境,要抓住關鍵詞,從文字入手,分析作品中所寫的東西,作者是如何描述這些東西的,理清這些東西是如何關聯的,從而在腦海中形成壹個完整的畫面,進而走進這個畫面所傳達的意境。

例如,如果我們從字面上理解杜甫《春夢》中的第壹句對聯“雖然國家被分裂,但山河長存,春天重新出現樹木和草”是簡單明了的。就寫京師已落,山河猶在,北京春苗蒼涼。可以,但要真正理解意境,就要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然後把它們從想象中趕走。京城的淪陷用了“破”字,觸目驚心,其次是“深”字,處處蕭瑟。“城裏的春天”應該是美麗宜人的,但這裏卻是壹片“草木深”的荒涼景象。所以這兩句話給全詩增添了濃濃的傷感。面對現狀,詩人看花落淚,聽鳥鳴驚。再看最後兩句:“歷經三個月戰火,壹封家書抵壹噸金”,壹個“連”字,可見“安史之亂”持續之久,壹個“到”字,可見作者對“家書”的向往。註意尾聯,國破家亡,火光四起,家信閉塞,詩人白發更稀,發髻插不進去。這樣,抓住全詩的幾個關鍵詞進行分析,就會看到壹個衰老白發的詩人形象展現在眼前。

可見,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會使對詩歌意境的理解更加真實深刻。

(三)融入形象,欣賞意境

詩歌的意象是詩人的思想感情與客觀意象的融合,而意境是各種意象創造組合而成的詩歌藝術境界。所以,說到詩歌的意境,就不能不談詩歌的意象,因為它是構成詩歌意境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或條件。

比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小橋流水人家古道瘦馬……”其中“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古道西風瘦馬”是比較典型的意象。作者運用意象與意象的疊加,渲染出壹種蕭瑟蒼涼的氣氛,從而體現了主人公。這種看似簡單的意象組合,卻能產生強大的藝術感染力,直擊人心。可以說是“有真意在其中,忘了要辯什麽。”

可見,把握意象,反復揣摩和欣賞意象,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順利進入詩歌意境的關鍵。

(四)進入聯想和想象,探索詩歌的意境。

如果詩歌是壹只翺翔天空的鳥,那麽聯想和想象往往是不可或缺的翅膀。壹旦失去其中的壹個,就相當於失去了壹半的生命力。作者在創作中總是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從聯想和想象中轉化為具體的形象,訴諸語言。如何引導學生運用聯想和想象,通過這些詞語去探索詩歌的意境?

壹、啟發學生再造想象,深刻理解詩畫。沒有想象就沒有藝術,沒有想象就沒有藝術欣賞的再創造。閱讀意境優美的詩歌,需要激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在豐富的想象力中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李清照的《如夢》、《永遠記得西亭的夕陽……》,幾幅優美動人的畫面,將讀者帶入靜美的意境,將感情融入景物,讀者在豐富的想象中分享詩人對自然美的感受,體會詩人閑適的情懷和意境;作者以優美的語言,優美的形象,創造出優美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