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嘆過後,又忍不住想分析壹下原因。教師非常重視課堂教學的效果,尤其是學生應該有所收獲。比如記住每首詩的中心思想,反問句的作用,壹詞多義的意思。每說到壹個“考點”,就強調壹遍:記筆記!記筆記!在這裏,我不禁讓聽者思考:每堂課都有所收獲是對的。然而,什麽是“學有所成”?通常老師潛意識裏都希望學生掌握每篇課文的知識點,因為所有的考試都是和學習成績直接掛鉤的!但是,我希望教師也必須有壹個價值取向:“學有所得”不僅僅是獲得實用的知識,更是要有能力,最終形成素養。學生的“知識-能力-素養”就是所謂的學習收獲!為什麽?首先,如果只是學習知識,可以用更高效的方式獲取。幾個知識點,不到500字,十分鐘就能看懂。壹個月把壹本語文書的知識點整理出來背下來就夠了!在舒適的家裏也可以上網學習,何必開學校學那麽少的知識!所以,老師要非常清楚:學生不只是在學校學知識!
學習能力比知識更重要。學生需要哪些能力?在此,教育專家要科學界定學生成長發展的心理階段,制定有效的引導體系。那麽壹線教師必須接受普遍的專業培訓,讓每個在職教師明確不同學科不同序列不同年份的要求。在課堂上,教師必須通過對話、辯論和問題引導來組織學生進行思維訓練。這個層次的目標,可以說是很多教室都沒有的。只有培養了學生的能力,才能基本落實學科素養,進而構建學生的全面發展素養。可見,知識和能力是學生素養發展的重要基礎。
今天的這堂語文課也缺少了。下面我們結合這節課來分析壹下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
這篇課文是三首詩。詩歌教學的三維目標是什麽?跳過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是閱讀(文字)、理解(詩歌)、表達(觀點)的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目標是詩歌鑒賞、審美能力,以及三首詩所表達的對母親的熱愛、對自然的熱愛和對偉大母愛的贊美。
準確把握目標後,設計教學可以分“感受美、發現美、感受美”三個層次進行。剛開始的時候,比較難的是精心設計,營造氛圍,讓孩子進入美好的詩意意境。比如六壹兒童節快到了,A老師把教室布置得五顏六色,讓人壹看就開心。B老師沒什麽,就是看學生,他強調這是兒童節,妳要開心!妳很幸福!妳認為學生更喜歡A還是B?顯然,不言而喻。所以,情感類的課文壹定要營造氛圍,讓學生進入美好的情境。
其次,感受到美之後,讓學生自由朗讀,通過朗讀直觀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學生的朗讀包含了他們對文本的理解,教師可以圍繞核心問題“妳從詩歌中感受到了什麽?妳從哪裏感覺到的?”學生從模糊的情緒感知轉變為清晰的情緒和想法的言語表達,是壹個非常重要的能力培養過程。
在學生分享自己對句子的體驗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用相機穿透文本,比如反問句的作用,多義詞的理解,情感和情景的書寫等等,都可以非常自然地傳達給學生。相比以前的硬核廣告,告訴學生“畫重點,記筆記”顯然會更美好,更溫馨。
學習語文的時候,也要重視思維訓練。因此,可以根據題目,引導學生思考,提出問題,帶著問題自學課文。比如為什麽標題用了“星星”這個詞,文章卻沒有寫星星?為什麽題目都是明星?它還標有序列號。為什麽作者喜歡用“星星”這個詞做標題?.....這些問題可以幫助學生理解這篇文章的深刻感情。
縱觀全班,反思課堂,我深感憂慮:現在的教育太缺愛了!
壹、老師缺乏愛心,怎麽可能愛學生?老師疲於應付的狀態令人心碎。每天,他們像陀螺壹樣轉來轉去。通知文件就像鞭打老師。壹個缺乏愛的人會有愛與人分享嗎?已經幹涸的泉水怎麽會有泉水澆灌花草?
第二,學生有愛,但不需要的愛太多,想要的愛太少。家長把愛傾註在學生的學習上,為成績和未來而競爭。就像壹個人總想節約用水和糧食,現在卻舍不得養活自己。孩子需要的不是“為了未來”的愛,不是“為了上名校”的愛,不是“為了比別人家孩子優秀”的愛。孩子需要的是全面的素質發展和快樂,自由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