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馮的主要經歷

馮的主要經歷

馮·

馮(1900—1974 . 06 17),女,河南唐河縣人,現代著名女作家,中國古典文學史學家,大學壹級教授。原名馮公蘭,後改名舒蘭,字德福,筆名甘女士、、易安、大齊、吳儀等。他從小學習四書五經、古典文學和詩歌。他與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地質學家馮景蘭是兄妹,丈夫是著名學者盧侃如。曾在金陵女子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武漢大學、山東大學任教。山東大學原副校長。

中文名:馮。

國籍:中國。

出生地:河南南陽唐河縣。

出生日期:1900

死亡日期:1974六月17。

職業:作家,戲劇歷史學家

畢業學校:國立北京女子師範學院。

代表作:《中國詩歌史》、《中國文學簡史》、《中國古典文學簡史》。

性別:女

學歷:博士。

履歷

主要經歷

馮的父親馮太壹,字叔厚,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進士。曾在湘鄂情總督張之洞門下工作,任武昌方言學校總務委員(即外國語學校總經理),後任湖北省崇陽縣知府。馮叔厚註重對子女的教育,在家中設立自習室,請“老師”為長子尤蘭、次子景蘭、女兒袁俊教授古文、算術、寫作和作文。年輕的馮喜歡讀古文,尤其是唐詩。十壹二歲的她,不僅能背很多詩,還會背詩詞,被譽為“才女”。後來,馮的大哥和二哥先後去了北京和上海求學。壹方面,馮利用父親和哥哥在家裏讀的書,刻苦讀書,作詩;壹方面看了很多大哥二哥帶回來的中國經典和新報刊,接受新思想。

1917秋宣彤三年(1910)進入縣級端本女子小學。辛亥革命時期輟學,在家學習。民國6年(1917)離家到北京,考入北京女子師範學院文科特長生班。五四前後,校長頑固不化,反對學生參加愛國運動。受15女校愛國學生的委托,馮起草了壹封給校長徐世昌的信,遊行請願,迫使校長辭職。她把樂府的詩《孔雀東南飛》改編成話劇,親自扮演焦木,進行反封建宣傳。

民國十壹年(1922)畢業於北京女子師範大學中文系,考入北京大學學院研究生,學習中國古典文學,1927畢業。其間在1923開始寫小說,以甘女士為筆名在《創作季刊》、《創作周報》發表《旅行》、《隔離》、《隔離後》。她的小說充滿了大膽的描寫和反抗舊禮教的精神,震驚了當時的許多讀者。1926出版短篇小說集《卷_》(北新書店)、《春疤》(北新書店)。前者是她的代表作,被魯迅編成《暴徒》。1929出版第三部短篇小說集《劫灰》(北新書店)。作品大多描寫年輕人為了在婚戀中獲得自由和幸福而反抗舊倫理道德的情感,也寫母愛。

1925後,先後在金陵大學、中法大學、暨南大學、復旦大學、安徽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大學等學校任教,期間與1929起的文學史家陸侃如結婚。著有《中國詩歌史》(與陸侃如合著,書店,1932)、《中國文學史》(祁鳴書店)、《中國文學史綱要》等。1932他隨丈夫盧坎如留學法國,就讀於巴黎大學。65438年至0935年,在巴黎大學文學院獲得博士學位後回國。曾任教於金陵女子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武漢大學、山東大學等。曾任第壹、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山東大學副校長。新中國成立前夕,除教學外,主要從事古典文學和文學史的研究和寫作。這壹時期出版了《古有解》、《古本元明雜劇銘》、《沮鵠說匯》等書籍。

1949起任山東大學中文系教授,期間修訂了《中國文學簡史》,與盧侃如合著的《中國古典文學簡史》被翻譯成英文和羅馬尼亞文。與北京大學林庚教授合編《中國歷代詩詞歌賦選編》(人民文學出版社,1964)。1955成為山東大學副校長,1956加入九三學社。1962被評為山東省先進工作者。解放後,他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先後擔任第壹、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婦聯副主席,山東省文聯副主席,山東省人民委員會委員。1974六月17死亡。

家裏有很多古籍,有近百種明版,有壹部分日本學者倉石武四讀過。去世前,他立下遺囑,將自己的全部積蓄6萬多元和2萬多冊珍貴圖書全部捐贈給山東大學。

袁俊童年

馮快樂的童年很短暫。在她剛剛8歲的時候,父親馮樹厚在崇陽縣突發腦溢血去世。那是1908年夏天,也就是馮叔厚做重陽郡官的第二年。這是春風,但死亡帶走了他,盡管他走得如此匆忙和不情願。雖然馮是那麽愛他的父親,他的內心充滿了對父親無比崇敬、敬佩和熱愛的真情,但人生無常,這是很可悲的。

父親病逝幾年後,馮、母親和兩個哥哥回到了唐河縣老家的大家庭。從那以後,她不得不在母親和兄弟們的幫助下自學詩集。不久,她的兩個哥哥離開家去了開封和上海,進入了大學和中學。

馮的兩個哥哥都是壹所新學校的學生。他們在學校接受了壹些新的東西,思想也更開放了。因此,他們在家裏的日常談話和經常從外地寄來的新報刊,逐漸以新文化、新思想影響著馮。她不再滿足於在閨房裏學習和練習書法的生活。她渴望像她的兩個哥哥壹樣在大城市學習,接受教育,學習新的文化知識。

說來也巧,北洋政府決定將慈禧太後創辦的女子師範學校改為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並於1917年開始招生。馮得知這個消息後欣喜若狂。她和哥哥說服了媽媽,和在北京的兩個哥哥壹起參加考試。當時北京女子師範高考只考語文壹科。馮從小學習漢語,有很好的基礎。自然,她壹下子就考上了。就這樣,馮這個17歲的河南姑娘,成了中國第壹個女大學生。從此,馮開始了全新的學校生活。

明滿靜花

馮就讀北京國立女子師範大學時,正是五四運動席卷中國知識界的時候。“新潮派”和“歐美派”的老師給女子師範大學帶來了新思想,所以當北京各大學的學生走上街頭抗議帝國主義侵華時,北京女子師範大學的學生積極響應,投身於波瀾壯闊的時代革命熱潮中。當時北京女子師範大學的方校長是個頑固的老官僚。他禁止學生上街參加愛國遊行,下令關閉校門,還專門派人給校門加了壹把大鐵鎖。但是,馮無視學校的嚴格紀律。他是第壹個搬起石頭砸碎鐵鎖的人。全校師生奪門而出,與北大、清華師生聯手。這件事使馮在北師大獲得了勇敢無畏的好名聲,受到師生的稱贊。

反帝反封建的五四運動,喚醒了壹代有頭腦有成就的青年男女。內心壹直渴望自由和解放的女青年馮,受到這場偉大運動的鼓舞,勇敢地拿起了筆。她將樂府詩《孔雀東南飛》改編成古裝劇,親自登臺表演,主動扮演封建專制家長的典型人物焦木(馮的同學扮演,孫飛君扮演,陳定秀扮演小姑)。在20世紀20年代的中國,女大學生登上舞臺表演是壹個極其大膽的行動,贏得了導演該劇的李大釗先生的稱贊,以及《戲劇》雜誌陳大悲先生等人的支持。這是女大學生第壹次在北京登臺表演,因此在北京全城引起了轟動。演出出乎意料的成功,持續了三天,史無前例:第壹天爆滿,第二天連窗口都擠滿了人。北大清華的師生也開著專車來觀看,李大釗先生的夫人帶著女兒來助威,魯迅先生和川島先生也來到了劇場。《孔雀東南飛》的演出使馮成為壹個引人註目的人物。有人撰文說,此時的馮已經“名揚京城”。

完美的壹對

馮和盧侃如的愛情始於1926年的秋天。那時候的魯堪是清華大學研究院的高材生,英俊瀟灑,才華橫溢。他的《屈原和宋玉傳》在學術界頗為引人註目。他比馮小三歲(盧侃如出生於1903,165438+10月26日,江蘇海門人)。年夏,他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考入清華大學研究院。除了研究楚辭,他還協助梁啟超校對《桃花扇記》。那時候,馮已經是文壇知名的女作家,自然贏得了魯堪如的傾慕。由於生意離得近,他有機會和馮接觸。他,這位江南才子,深得馮的寵愛。雖然他們不是青梅竹馬,但他們壹見鐘情。他們見面後,開始頻繁的交流、交談和通信。盧侃如多次向馮表達了純潔的友誼,其次是純潔的愛情。每個星期天,盧侃如都會來北大找馮。他們經常在月光下促膝談心,或在北海泛舟,有時相約去遊覽長城,徜徉在頤和園的水榭、圓明園的遺址,或香山的幽徑。大範圍的談了之後,雙方再也無法分開。

主要作品

他的文學研究著作有《宋詞概論》、《張玉田年譜》、《馮古典文學研究論文集》、《中國歷代詩詞歌賦選》(主編)、《屈原、宋玉》、《樂府古典詩歌考證》、《魯堪儒古典文學研究論文集》等。與陸侃如合著《中國文學簡史》、《中國古典文學簡史》、《中國詩史》;與合編《中國文學史大綱》,與馮合編《中國詩史》,與合編《中國文學簡史》、《中國古典文學簡史》,與合編《楚辭選》,與牟合編《文心雕龍選譯》,與劉勰合編《創作論》,與劉勰合編《文心雕龍》。。

他的戲劇研究專著有《古有解》、《古戲評點》、《古戲四考證》、《天寶遺銘》、《金補》、《元明雜劇抄本銘》、與陸侃如合編等。

他的譯著有:高本漢的《左傳真偽考辨》,大仲馬的《金錢》,西安利的《法國社會經濟史》,經典著作中的神話,法國歌曲和法國新文學的價值與發展。

馮逝世後,元主編的《馮古典文學論文集》由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胡安_》、《春疤》和《抓灰》是她的三部短篇小說集。

作者的評論

馮是繼陳衡哲、冰心、廬隱之後又壹位引人註目的女作家。她小說中反對封建禮教、爭取自由獨立的精神,與她之前和之後在文壇上享有盛名的其他作家不相上下。她的創作大多集中在自由戀愛與封建包辦婚姻的沖突上,甚至她後期的創作也依然是以戀愛為主題。她的第壹部小說集《Volume _》包含四部小說:《隔離》、《隔離後》、《旅行》和《婆婆》。這四部小說的主題基本相同。壹方面,女主角難忘的自由戀愛大膽而熱烈;另壹方面,長輩作為封建婚姻制度的維護者,與主人公的愛情是“隔絕”的。所以,沖突已經到了極其尖銳的地步。前者是剛剛站起來但還沒有完全站穩腳跟的新生力量,後者是由龐大的舊體制舊倫理支撐的。站在被壓迫者壹邊,是壹種義無反顧的反抗精神。“生命可以犧牲,意誌自由不能犧牲,不自由我寧願死。”“我們的愛是絕對的,無限的。如果抵抗不了外界的阻力,我們就壹起去看海”(隔離)。壓迫者方面,將女主角的自由戀愛視為敗壞家風、損害家族榮譽(孤立),是“令人發指”的。對這場激烈沖突的描寫采用第壹人稱書信體,以女主人公為敘事主體,增添了強烈的反抗感,這在早期女性作家的作品中並不多見。當然,我們可以從作家的創作主體中找到原因,但這是時間。馮的出現,是女性作家作品中第壹次出現壹個大膽反叛傳統的知識女性形象。這也許就是馮小說獨特的思想意義。

作品特征

浪漫主義

馮的作品帶有明顯的浪漫主義色彩。這不僅指其作品中的浪漫主義因素,也指其創作方法的特點。他的作品註重的不是情節安排,而是人物的心理刻畫;作品的結構不是以故事的發展為框架,而是以人物的心理和情感發展為框架。在那裏,最得心應手的使用方法是第壹人稱敘事。即使在第三人稱敘事的作品中,作者也是利用主人公的語言或心理活動的描寫來發泄感情,表達思想,抓住時機表達感情,用景物和環境的描寫來渲染作品的抒情氛圍。楊毅認為,廬隱的小說廣泛采用日記、書信的形式,“在五四作家中首屈壹指,堪稱‘日記、書信的專家’”。事實上,從整體上看,馮似乎比廬隱更優秀。在她15的作品中,有8部作品采用書信體或者以書信體為主體,幾乎囊括了她所有的重要作品,令人嘆為觀止。對於《隔離》這樣的作品,由於書信體的運用,作者直入主人公的內心世界,表達了女主人公為了愛情的自由而敢死的決心,又由於時空的立體安排,主人公隔離後的痛苦和隔離前與愛人的歡樂交織在壹起,增強了作品的情感張力。即使不是書信體作品,比如旅行,也是第壹人稱敘事角度,整個故事都是女主角的內心獨白。作家註重的不是作品的故事性,而是作品中人物心理的刻畫。不是人物外在的動作,而是人物內在的思想和情感。這樣,作品表現了描寫對象強烈的反抗精神,同時也充分表達了女主人公強烈反抗精神背後“不敢與傳統堅決鬥爭”的矛盾心理。我們還會發現,作家對作品中人物思想情感的認同也增強了小說的藝術影響力,作家的主觀感受通過人物形象的塑造得到了徹底的宣泄,這恰恰與作品的第壹人稱敘事方式有關。馮說:“文學作品必須具有作者的個性”,“至於書信,我認為應該比其他體裁的作品包含更多的作者個性的色彩”。

藝術情感

作為女作家作品中浪漫主義的又壹特征,古典詩歌的藝術情調無壹例外地滲透在她的作品中。冰心擅長“詩性素描”,經常引用或使用古典詩歌中的話:“我們的首都擠滿了愛管閑事的人,而妳是孤獨無助和貧窮的。”(《而妳孤獨無助而又窮困潦倒》)這壹特點也反映在馮的小說中。正如魯迅所說,卷_的題目是《“揪心不死”的草名》,象征著女主人刻骨銘心的愛情,也寓意著她愛情的悲劇。此外,比如孟郊的詩《遊子》是以“母”為題引用的,而“搶灰”的題詞則引自《詩經》中的“瀟雅”。“節南山”之類的詩,幾乎是套路。特別值得壹提的是,作家還在某部作品中引用了古詩的句子或自己作詩來表達主人公特定的心理活動。例如,李白說:“但既然水仍然流動,雖然我們用我們的劍切斷它,舉杯消除妳的擔憂。".壹首孤立嵌入的四段新詩,與作品的情節以及主人公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活動和情感特征相吻合,起到了極好的襯托作用。馮的這壹創作特色無疑與其深厚的古典文學修養有關。這壹特點使她的作品更加深入人心,贏得了新文學初期受古典文學熏陶和訓練的讀者的喜愛。寫完《春恨》後,馮的熱情轉向了學術研究。總之,她的作品是獨特的,有特色的。她的作品,尤其是愛情小說,的確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寶貴遺產。

家庭的

丈夫

陸堪如(1903—1978),著名學者。原名闞,陸埮人,筆名小畢。祖籍江蘇太倉,祖籍江蘇海門,出生於壹個愛國士紳家庭。1920進入北京師範大學。1922考上了北大。1924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考入清華大學研究院專攻中國古典文學。大壹出版了《屈原》,大學畢業出版了《宋玉》。研究生畢業後,他是中國學院的教授,在復旦大學和暨南大學兼職。

1929年,陸侃如與馮在上海結婚,從此開始合作研究中國古典文學。

1932年夏天,馮路同時出國,進入了法國巴黎大學的研究所。1935,夫妻二人都獲得了文學博士學位。65438年至0935年回國後,任燕京大學教授、中文系系主任。抗日戰爭爆發後,1938年初南下昆明,在遷至雲南的中山大學師範學院任教。1942年赴四川三臺,任東北大學文學院院長、中文系系主任。1946隨學校遷回沈陽。65438年至0947年赴青島,任山東大學中文系教授。1958隨學校遷至濟南。

1949青島解放後,盧侃如任山東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兼圖書管理員,1951副校長,文史哲編委會主任,並當選為省人大代表。65438年至0953年,先後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委員、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中華全國作家協會理事。65438-0953加入九三學社,九三學社山東地方組織創始人之壹。曾任九三學社中央常委、青島分會主席、濟南分會籌委會主任。1957被錯劃為右派,1978 12 1死亡。去世前,他把自己所有的珍貴書籍和近3萬元存款都捐給了山東大學。1979平反平反。

馮是新中國第壹位女壹流教授,曾任山東大學副校長。同時,她還在文化界和婦女界擔任重要職務,積極參加青島的社會活動。

魯夫婦與馮先生在文學研究領域的著述,堪與媲美,堪稱文壇佳話。1931年,他們兩人聯合出版了60萬字的《中國詩歌史》,打破了傳統觀點,很有新意。1932年,他們共同出版了《中國文學史綱要匯編》壹書。他們的作品被翻譯成多種外文出版,使中國優秀的古代文學遺產在世界上發揚光大。

山東大學以夫婦生前的積蓄設立“馮文學獎”,鼓勵有成就的文學教學和研究工作者投身於祖國的文化和學術事業。

母親

馮的母親,是壹位知識分子,有著良好的詩歌知識和開朗的心態。她曾擔任當地壹所女子小學的校長。吳太太把她的孩子教得很好。除了教孩子經典,她還聘請名師嚴格訓練。即使是最年輕的袁俊,也從未因為愛而放棄自己的嚴格。這使馮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為學習古典文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母親勸誡她說:“不能只靠小聰明。踏踏實實讀書,壹步壹個腳印,跟妳大哥壹樣。妳大哥雖然沒有妳二哥聰明,但他壹直往前走,從不停歇,很了不起。”母親的教誨使馮走上了文學創作和古典詩歌研究的道路。可以說,馮的未來是她母親早期教育的基礎。因此,馮每次想起母親,總是如癡如醉的母女情深。

雕像

秋風微涼,細雨微微。今天上午,馮先生和魯堪如先生塑像揭幕儀式在山東大學舉行。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黨組書記、理事長項懷誠,山東大學中文系56級校友代表,山東大學黨委書記朱正昌共同為雕像揭幕。徐顯明校長在揭牌儀式上致辭。

在山東大學110校慶之際,壹批39位中國56級校友在闊別50年後齊聚母校,並捐贈了馮先生和魯堪如先生的塑像,以表達對母校的眷戀和對大師教誨的感激之情。徐先明在演講中說,大學要有大師,只有加上淵博的知識,才稱得上大師。我們壹起回顧了兩位先生努力學習、教書育人的壹生,並表示要以兩位先生為榜樣,在新的起點上發揚山東大學文史專業的傳統,到建校120周年完成初步建成世界壹流大學的目標。

相關書籍

《馮傳》,閻榮憲著,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魯堪如、馮,徐其傑著,山東畫報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