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是個作家。說起她,很多人會想到《撒哈拉的故事》、《多少花落在夢裏》等作品。讀過三毛作品的人,壹般都能感受到他文字中所表達的灑脫、自由、孤獨的情懷。
壹、三毛的人生困惑
三毛的人生迷茫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1.沒有光澤色彩的“雨季”階段
這期間,三毛在家學習,幾乎不出門,不交朋友,過著平淡單調的生活。雨季,三毛的生活壹片淒涼。
“窗外,電線桿上掛著壹只破風箏。小風壹吹,就左右搖擺……”
這段話出自三毛年輕時的作品《迷茫》。作品中的這個描寫,其實和三毛真實的年輕生活很像。三毛的少年就像斷了線的風箏,迷茫,無所適從。
2.多彩沙漠舞臺
在沙漠生活的那段時間,三毛過得很開心。在荷西的愛護和支持下,三毛潛在的創作才華得到了充分的發揮。這壹時期,三毛創作了大量的文學作品。
荷西給的愛,沙漠本身的遼闊、壯麗、原始,釋放了三毛所有的氣質。三毛在千山經歷了自然和人生之後,變得更加灑脫,於是她通過大量的創作來表達自己的理想,從而實現人生的價值。最後,還有許多有趣的故事,如沙漠中的旅館。
3.孤獨的人生階段
荷西在跳水中意外死亡,給三毛帶來了沈重的打擊。在沒有愛人陪伴的情況下,她選擇離開讓她傷心的沙漠,回到臺灣省。在那個年代,三毛經常陷入生與死的矛盾中。
失去了精神支柱的三毛常常感到孤獨,她的心成了壹片死漠。而這種孤獨和空虛在她後期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例如,三毛曾在作品《神仙鳥》中寫道:
“夜那麽長,那麽黑,窗外的雨是我心裏的壹滴淚,永遠不會結束……”
在長期的內心鬥爭中,三毛表現出了極大的勇氣。為了找到自我和人生的意義,她決定把悲痛埋在心裏,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生活,面對身邊的親人、朋友和讀者。然而好景不長。當她回到現實的時候,發現現實還是壹片荒蕪。最後,在幾經希望和絕望後,她選擇了在48歲時死去。
二、三毛的精神感受
1.追求文人的灑脫
三毛是壹個極其感性的作家。她喜歡把自己的經歷或感受寫在書上,用筆寫下來。早年的三毛在學校受過創傷和打擊,壹度患上自閉癥。
輟學後,在親戚朋友的鼓勵下,她去了其他國家讀書。就這樣,她有了更多的機會去了解西方的哲學和文化,而這些求學和流浪的生活經歷,成為她在沙漠寫作中追求自由和自在的重要源泉。
2.渴望靈魂的自由
三毛喜歡在不同的異域風情中穿梭和徜徉,她的偏愛源於骨子裏的中國傳統鄉村文化。三毛的生活方式往往來源於他對自然的向往,而這種向往只是他心靈自由的壹種傾訴和表達。
三毛選擇離開原本優越的生活,懷著壹顆期待的心踏上神秘原始的蠻荒撒哈拉大沙漠,這是她對自我生命和靈魂的追求。
三毛的人生是孤獨的,尤其在她的作品中,這種孤獨更加突出。或許,三毛不屬於現代社會,她更適合“以夢為馬”的生活。三毛長期徘徊在現代社會的邊緣。當她到達沙漠時,她很快在原始生活中找到了精神皈依。三毛在大漠中用熾熱的情感書寫生活,創造文學,尋求心靈的自由。她用獨特的方式詮釋了生活。
3.追求生活的詩意
三毛喜歡在世界各地流浪,喜歡在世界各地流浪,喜歡在流浪中找到自己想要的壹切。在三毛的內心願景中,她想過的生活就是擁有自己的田園小院、雞舍、菜地、農場。這就像她在《夢田》的創作中寫的那樣:
“每個人心中都有壹畝地,每個人心中都有壹個夢想...用它來種什麽,壹個桃子,壹個李子,壹個春風,春天還有壹朵梨花。”
三毛帶著好奇、期待和詩意來到沙漠,但遠離喧囂的撒哈拉沙漠,三毛真的找到了難得的寧靜與和諧。
對於三毛來說,寫作是她的靈魂棲息地。在沙漠生活的日子裏,她找到了寫作和生活的詩意,而這詩意也成為了她未來生活中壹直在努力的精神家園。
三毛的精神世界其實分兩個層次。她希望過平凡的生活,用詩意的方式生活。她試圖在飄忽不定中找到立足之地,在漂泊中找到精神慰藉。然而,無論如何,她總是孤獨的,就像她後來在《橄欖樹》裏說的:“不要問我從哪裏來,我的家鄉很遠,我為什麽要流浪,流浪到很遠的地方……”她壹直活著,壹直快樂著,壹直感動著。她是壹個漂泊的追夢人,壹個孤獨的追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