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是民族心靈和靈魂。
中國詩歌的核心是民族心靈,其表現形式是漢字。漢字的書寫是筆畫,發音是聲調,形式是和諧對稱的建築美。四五千年前,中國詩歌在二言詩階段的萌芽,不僅展現了詩歌的雛形,也奠定了詩歌的基本風格。如《奏歌》:“斷竹。雙翅目竹飛土。壹肉壹肉的。”《周易》中的“歸妹”:“女擔筐,非實。壹只羊,沒有血。”在這首《詩》和《詞》中,我們註意到漢字的書寫和聲調以及句子的節奏和對仗在今天都沒有太大的變化。寫字還是壹筆壹畫,發音均勻和諧,修辭還是那麽講究意形。
後來,中國詩歌經歷了《詩經》、《楚辭》、《漢樂府》等階段,以四言、五言、七言為主要句式,到了盛唐,成熟的格律詩(近體詩)產生了,格律詞、格律歌在宋元時期產生了。唐朝以後的壹千多年裏,人們熱愛並珍視中國詩歌。郁達夫先生甚至說不知道不讀不寫詩(舊體)的人是怎麽生活的,會有多無聊。
格律詩的出現,把漢語的語言之美推向了極致。為什麽格律詩的句式止於七言,沒有八言、九言、十言?筆者在《南園詞》的創作實踐中發現,那是因為人壹句話說七個字,然後就會倒吸壹口氣。如果詩是壹口氣而不是壹氣呵成,那麽詩的意義就被沖淡了。後來為了寫作更自由,表達更輕松,把句式拉長,兩三四個短句組成壹個完整的句子,產生了詞和歌,但語言的基本形式和節奏變化不大。這就是舊體詩詞所呈現的漢語語言規律,嚴謹、科學、簡約、優美。
在詩歌創作中,我們還會發現,這種受格律約束控制的漢語言文學創作,不僅能夠反映世界和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而且它的多義性和象形書寫功能能夠幫助作者,或者促進和啟發作者的思維和意識去完成創作,甚至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這是漢語本身的神聖特征,是區別於其他語言的重要方面,也是人們如此喜歡詩歌的書面原因。
中國的語言和詩歌之美是無窮無盡的。今天的詩歌創作和研究,首要的是老老實實地繼承傳統,把古人留下的精神財富帶回家,研究它,學習到位。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也要做詩歌的“忠實傳承者”。我們不應該虛偽,三心二意,或只是涉獵。這應該是我們對待詩歌的立場和態度。
創作上的三大突破
從傳統中汲取營養,是為了創造更好的今天。如何發揚中國詩歌?也是新時代的重大課題。追溯歷史,我們發現經濟、文化和政治促進了詩歌的發展。《詩經》和《楚辭》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文化特征,而樂府和兀顏姓詩歌在漢代的流行則反映了漢代的社會文化生活。隨著隋唐科舉制度的出現,老百姓和世襲士紳在同壹起跑線上競爭職位,極大地解放了社會生產力。唐詩反映了唐代的特點。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來自農耕社會,來自近代以來積貧積弱的國恥,來自人民當家作主、國家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總之,新時代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也應該是中國詩歌繁榮復興的時代。
時代的巨變為中國詩歌創造了全新的觀察視野和發展條件。更重要的是,中華民族獲得了經濟自信和文化自信,中國詩歌很可能在唐宋之後達到壹個新的高度。因為在農耕文明的土壤裏,出現了唐詩宋詞兩個高峰。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工商文明、城市文明、信息文明的新時代,詩歌完全可以出現壹個新的高度。要實現這壹目標,就要在詩歌創作的認識和實踐上實現三個突破。
首先,要突破從文言到白話文的“語言”障礙,實現中國詩歌的當代語境寫作。對於詩歌語言,它繼承了文言文寫作的傳統。五四以後,白話文全面覆蓋文言文,白話文生態已經形成。如果舊體詩詞寫作仍然離不開文言文,不僅會讓我覺得不舒服,也會給今天的閱讀造成語言障礙。今天的詩歌仍然應該堅持當代語境寫作。白話文的運用,會讓詩歌更有時代感和時代感。
二是突破詩歌創作的理論局限,實現中國傳統文藝理論與西方現代文藝理論成果共享、相得益彰的理論自覺。今天的舊體詩創作,主要是吸收了中國傳統文藝理論的營養和指導。主要有《詠懷詩》、《詩品》、《文心雕龍》、《蒼花》、《惠風》、《任劍》等。當今西方的文藝理論,如現實主義、結構主義、現代主義、印象主義,也可以為我所用。客觀地說,東西方文藝理論都是人類文明的成果,都值得尊重。提倡舊體詩從西方文藝中吸取更多養分,形成東西方文藝理論成果共享、優勢互補的理論意識,是壹種可取的態度。
第三,突破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急劇變化給詩歌帶來的失調,實現詩歌的現代化。中國社會從農耕社會走向工商社會和信息社會只用了30多年。壹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很多詩人雖然是今天的,但他們的思想還是昨天的。也就是說,雖然人體已經進入了現代社會,但是很多思想觀念還停留在農業社會,尤其是70年代以前出生的詩人,像小橋流水、梅朱蘭居這樣的詩意意象還在。科技創新和社會發展令人目不暇接。農耕社會留在人體內的“固定觀念”不易擺脫,甚至伴隨終生。每個人都有懷舊情結,尤其是詩人,這實際上阻礙了新時代的詩歌創作。
新的時代需要我們的詩人以新的視角看待詩歌。今天,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向往日益增長,更好地促進了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新時代也因此賦予了民族強大的生機和活力。其實寫詩不僅僅是寫壹個人的精神狀態,更是寫壹個時代的精神狀態,這是在考驗詩歌在時代中的作用。新時代會有很多不同於傳統詩歌的東西,新事物,新題材,會催生新的表現手法和藝術技巧。我們詩歌的觸角應該伸向社會生活的細節,這正是我們詩歌強大和有前途的地方。在這樣壹個新時代,中國詩歌必將釋放出新的巨大能量。重要的是詩人要增強寫作信心,寫出無愧於前人、無愧於新時代的詩歌。
文化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