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文明禮儀伴隨我們,努力做合格公民。
“請問,如果妳不小心傷害了別人,妳應該說:();見到老師,長輩要說:()……”為了配合學校爭創模範學校,我們中隊召開了主題為“文明使者在行動”的隊會。我們身邊有哪些不文明現象和不文明行為,應該如何糾正?隊會後,我們中隊組成了“文明禮儀宣傳隊”,將壹些文明用語編成兒歌、快板、小品、課本劇等。,通俗易懂,學生接受,容易記憶,每周向全體師生宣傳文明禮儀知識。並印制成傳單發放到中隊,將文明禮儀傳播到校園的每壹個角落。在抗非典期間,宣傳隊的天使們把預防非典的知識編成兒歌,向同學們宣傳預防非典的知識。在學校少先隊總部的組織下,他們上街向叔叔阿姨們宣傳養成良好衛生習慣的重要性和預防非典的知識。安吉縣電視臺對我們進行了專訪,並在電視臺播出,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應。本學年有幸被我校少先隊總部授予“文明禮儀示範中隊”稱號。每壹份榮譽都將是我們前進的動力。
註意我們的舉止
什麽是禮儀?簡單來說,禮儀就是自律和尊重他人的行為準則,是對他人表示尊重和理解的過程和手段。文明禮儀不僅是個人素質和教養的體現,也是個人道德和社會公德的體現。這是城市的臉面,也是國家的臉面。因此,作為壹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禮儀之邦”,講文明、用禮儀也是弘揚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
在壹個國家裏,個人是主體。個人最重要的是什麽?我覺得首先是要有文明素質。只有每個人都有文明素質,這個國家的整體素質才能提高。
我們身邊還有壹些不文明的行為,還有壹些同學。比如在我們的校園裏,在樓梯上,總能看到與我們美好的校園極不和諧的紙片。教室和校園裏隨處可見食品袋和方便面盒。有的同學甚至覺得,反正有同學和值班清潔工來打掃,為什麽不扔掉呢?再比如,有的同學在教學樓走廊裏追逐打鬧,習慣了走路推搡;還有壹些同學互相謾罵、罵人,隨意攀爬樹枝,甚至有同學故意損壞學校的公共財產。我們很多同學把文化知識的學習放在第壹位,卻往往忽視了社會公德和文明習慣的培養,這從本質上表現了壹個人的思想素質。事實上,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保證我們順利學習的前提,也是建立健康人格的基礎。在學校沒有良好行為習慣的同學,可能會不守紀律,不講衛生,擾亂班級的學習環境。相反,如果養成文明的行為習慣,學習環境壹定是良好有序的。我們知道,壹個學校的學生只有具備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才能構建良好的學習環境,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現在,我們正處於人生中最關鍵的成長時期。我們在這個時期的所作所為會對我們自身的心理素質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文明的行為會幫助我們提高心理素質,同時提高道德素質。如果這個時候不特別註重自己道德品質的培養,那麽即使擁有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人對自己對社會又有什麽用呢?所以首先要做壹個正直的人,做壹個文明禮貌的君子,然後才能成才。我們不應該是單純掌握知識和技能的機器,而應該是身心和諧發展的人。文明是我們素質的前沿。有了文明,我們擁有了世界上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我們應該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做文明的小學生。那麽請大家閉上嘴巴,不要罵人,不要隨地吐痰;握住我們的手,不亂扔垃圾,不打架;管住我們的腳,不要踐踏草坪。我相信,在我們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壹個文明美麗的校園將會被創造出來。試想壹下,如果全國每個校園都創建文明校園,我們民族的整體素質就會大大提高,國家的綜合實力就會大大加強,祖國的未來就會繁榮輝煌!
樹立講文明、懂禮儀的社會風尚
中國是壹個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它不僅形成了燦爛的文化,而且具有許多優秀的傳統美德。中國的歷史可以說是壹部禮儀史。儒家以禮為天下之先,強調以禮治國,以禮治家。從古到今,湧現出許多有高度文明禮貌的人,如孔融和周恩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需要更多的文明舉止來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在今天的奧運會上,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發展文明禮儀規範,爭做文明北京市民,樹立全新的社會風尚。
禮儀就是禮儀和儀式,它有三個要素:語言、行為表達和服飾器物。壹般來說,任何重大儀式都需要同時具備這三個要素才能完成。禮儀種類繁多,可分為個人禮儀、家庭禮儀、社交禮儀、商務禮儀等,還有外事禮儀、風俗禮儀、禮儀文書等。
從個人修養的角度來說,禮儀可以說是壹個人內在修養和素質的外在表現。從交際的角度來說,禮儀可以說是壹門藝術,是壹種交際方式,或者說是壹種適用於人際交往的交際方法。在人際交往中表示尊重和友好是壹種習慣做法。從交際的角度來說,禮儀可以說是人際交往中相互溝通的壹種技巧。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中,每個人的行為都反映了他的行為是否文明。說得好聽點,人們在交往中,尤其是與外國人交往時,如果不註意文明禮貌,就會被人嘲笑。說得更嚴重壹點,如果不同族群不互相尊重(各自的習俗或禮儀),就可能挑起族群仇恨和鬥爭。
禮儀的主要作用,從個人角度來說,有:第壹,有助於提高人的修養;二是有助於美化自己和生活;有助於促進人們的社會交往,改善人們的人際關系;也有助於凈化社會風氣。
禮儀是要求人們遵守的最起碼的道德標準。它是在人們的生活和交往中逐漸形成的,並被風俗習慣和傳統所固定。對於壹個人來說,禮儀是壹個人思想道德水平、文化素養和交際能力的外在表現。對於壹個社會來說,禮儀是壹個國家社會文明、道德風尚、生活習慣的反映。重視和開展禮儀教育已成為道德實踐的重要內容。法律和制度屬於社會規範的底線。雖然重要,但只是社會最基本最重要的壹些規範,並不能涵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法律規定盜竊價值超過壹定數額的,應當追究刑事責任,不能追究刑事責任數額的,可以依據治安管理條例給予治安處罰。但是,如果治安處罰的條件不夠,比如偷了別人的衣服怎麽辦?如果社會成員都能偷,這個社會會是個什麽樣的社會?但是,法律處理不了偷雞摸狗。我們做什麽呢這個要靠道德來規範。事實上,不偷不僅是道德要求,也是禮儀要求。因為小偷小摸顯然是不禮貌的行為。小偷小摸如此,其他方面也是如此。因此,方圓不能沒有規矩,方圓也不能沒有禮貌。
從禮儀的現實條件來看,我們必須學習禮儀知識。有禮貌是有條件的。首先,禮儀需要壹定的物質基礎。就連我們平時提倡的壹些基本禮儀也不例外。不隨地吐痰,需要紙巾和汙物桶的物質基礎;不隨地大小便就要完善公廁設施。所以禮儀要實用,禮儀太繁瑣或者超前都會成為負擔。有錢人可以穿晚禮服和正裝去參加聚會,但是農民上山砍柴就沒必要穿西裝了。其次,禮儀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在大多數國家,朋友見面時握手是壹種禮貌,但在中東,異性之間隨便握手會受到懲罰。再比如,在西方國家,朋友見面互相擁抱是很正常的,但在我國,普通的異性朋友如果輕易擁抱,會被別人嘲笑,甚至認為是性騷擾。同樣,在中國,在街上吐痰是不文明不禮貌的行為,但農民在田裏耕作時要求用盆吐痰,就會成為笑話。所以禮儀要符合國情,不能照搬,要實事求是。
禮儀教育的內容涵蓋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從內容上看,有外貌、行為、表情、衣著、言談、待人接物等等;從對象上看,有個人禮儀、公共禮儀、待客禮儀、餐桌禮儀、禮品禮儀、文明交往等。人際交往過程中的行為準則叫禮儀,禮儀在言語行動中的表現叫禮貌。加強道德實踐,要註重禮儀,使人與人之間以“尊重他人、自律、節制、真誠”為原則進行交往,告別不文明言行。
倡導文明的社交禮儀。結合社會公德教育,大力倡導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守社會公共秩序的文明禮儀理念。進入車站、公園、社區等場所,通過發放宣傳資料制止不文明現象。針對當前公共生活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大力宣傳文明上網、文明就餐、文明駕駛、文明乘車、愛護公物、保護環境等禮儀,重點糾正違章鍛煉、違章停車、亂扔垃圾、隨地吐痰、破壞綠化、損壞公物等不文明行為,引導人們做懂禮儀規則、講文明語言、守公共秩序的好公民,努力形成。大力倡導以敬業、誠實守信、公平公正、服務熱情為主要內容的職業禮儀規範,以良好的服務態度、服務質量和規範的舉止語言為客戶提供優質服務。
禮儀、禮節、禮貌的內容豐富多樣,但又各有其規律性,其基本的禮儀原則是:第壹,尊重人的原則;二、自律原則,即克己、審慎、主動、自願、禮貌、自我比較、自我反省、自我要求、自律、自制,不驕不躁、表裏不壹;第三是適度原則,節制適度,掌握分寸;第四,真誠原則,真誠待人,真誠待人,不逢場作戲,言行不壹。
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學習禮儀知識,促進禮儀習慣的形成,從我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著力塑造創新、誠信、包容、開放、文明的北京人良好形象,樹立講文明、懂禮儀的社會風尚,為加快建設國際化城市做出自己的努力!
名人禮儀故事:張亮的學徒
張亮(?-前186),是西漢大帝始祖劉邦的軍事家。他的祖先是韓國人。秦滅韓後,決定為韓國報仇。有壹次,因刺殺秦始皇未遂,被追殺,在下邳避難。
張亮下次無事可做。有壹天,他在下邳橋上散步,遇到壹個穿著粗布短外套的老人,他走到張亮身邊,故意把鞋子掉在橋下。然後他轉向張亮說:“兒子!下橋撿我的鞋!”張亮驚呆了,想揍他壹頓,但當他看到他是個老人時,他忍住了怒火,撿起了橋下的鞋子。老人又命令道:“穿上鞋!””張亮想既然自己撿了鞋,不妨穿上,於是跪在地上給自己穿上。老人伸出他的腳,讓張亮幫他穿上,然後面帶微笑離開了。張亮壹直用驚訝的目光註視著他的行蹤。老人走過走廊,然後回頭對張亮說:“妳是壹個可以被培養成成功人士的孩子。五天後的早上,黎明時分在這裏見!”張亮跪下來說,“是的。”第五天天剛亮,張亮到達了下邳橋。沒想到,老人已經在那裏等著了。當他看到張亮時,他生氣地說:“妳和老人約會怎麽遲到了?第五天第二天早上再來!”說完就離開了。第五天早上,雞壹叫,張亮就趕了過來,但老人又在那裏等著。當他看到張亮時,他生氣地說:“妳為什麽又落在我後面了?“五天後早點來!”然後他又走了。第五天,張亮在午夜前趕到了大橋。等了很久,老人來了。他高興地說:“這下好了。”然後他拿出壹本書,指著它說:“如果妳認真學習這本書,妳可以成為皇帝的老師!”!十年後,世界會改變,妳會發財。在接下來的13年,妳會在濟北縣古城山腳下看到我——那裏有壹塊黃色的石頭就是我。”老人說完就走了。
早上天壹亮,張亮就拿出書來看了看。原來是孫子兵法(周武王輔佐的孫子兵法)!張亮非常珍惜它,經常細讀它,反復研究和學習它。
10年過去了,陳勝等人起來反抗秦國,也聚集了100多人響應。沛公劉邦率領數千大軍,攻占了下邳以西的壹些地方。張亮加入了他,成為他的下屬。從那以後,經常根據《孫子兵法》給沛公出謀劃策,沛公認為很好,經常采納他的策略。後來成為劉邦運籌帷幄,決勝千裏的軍師。劉邦稱帝後,封他為留侯。
張亮永遠不會忘記這位教給他兵法的老人。13年後,他跟隨劉邦經過濟北時,在古城山腳下看到壹塊黃色的石頭,便拿了回來,稱之為“黃石公”,奉若珍寶,按時祭祀。張亮死後,他的家人將黃石公園和他壹起埋葬了。
詩意
每個人都從我開始。
為了讓地球變綠,
為了讓天空變藍,
為了讓河流變得清澈,
為了凈化空氣,
為了讓花朵綻放,
為了讓鳥兒歌唱,
為了改善環境,
每個人都從我開始。
禮儀
雖然先學習很重要,
禮貌也更好。
遵守校規,
見老師是有禮貌的。
學生們相互友好,
友誼被小手緊緊握住。
愛護公物,放心,
建立新的風格。我能做到。
文明騎行歌
同學們,記住,
上下車的時候排隊。
上車,別亂跑,
準備零錢買票。
在馬車裏,不要喊,
安靜有序。
如果妳有座位,不要搶,
老人小孩照顧。
當妳下車時,它並不擁擠。
耽誤時間很容易掉下去。
文明禮貌,
高高興興去上學。
大家都誇小白兔有禮貌。
白兔,過橋,
去橋上看看。
哦,山羊爺爺來了,
搖搖晃晃地過橋。
白兔,跑回來,
站在橋上招手。
“爺爺,請妳先走,
壹步壹步來。"
河水狂笑不止,
魚跳上跳下,
大家都誇小白兔有禮貌。
校園美女
教學樓真熱鬧。
柳樹是綠色的,花是美麗的。
同學們,跳啊跳。
要文明禮貌。
見到老師打招呼。
向妳的同學問好。
愛護環境,出新招。
如果有垃圾,會有人處理的。
當妳看到廢紙時,彎腰撿起來。
保護環境是每個人的責任。
美麗的校園,壹起歡笑。
故事
如果妳今天輸了,妳不是失敗者,因為妳明天會回來。
如果妳虧了錢,妳不是失敗者,因為生命的價值不在錢袋裏。
如果妳失去了文明,妳就是壹個徹底的失敗者,因為妳失去了做人的真諦。
文明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其主要功能是:第壹,追求個人道德的完善;第二,維護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
說到禮貌,我想起壹個故事。有壹次,列寧同誌下樓,在樓梯狹窄的過道裏,遇到壹個女工端著壹盆水上樓。女工壹看到列寧,就會後退讓路。列寧攔住她說:“不要這樣。妳已經做了壹半了,而我卻兩手空空。請先走!”他大聲而友好地說了“請”這個詞。然後他靠在墻上,讓那個女工上樓,然後他就下樓了。這不也是禮貌的體現嗎?
在這裏我不想舉太多偉人的例子,因為這很容易讓大家產生壹種錯覺:如果我們認為文明禮貌只是偉人、名人才有,那麽我們就不必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言行感到愧疚;或者認為即使妳實踐了文明的要求,也不能使妳成為偉人或名人。我們不僅需要道德人物,更需要壹群有道德的人。
壹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可以反映壹個社會、壹個國家的文明程度。壹個人不遵守社會文明,小的影響自身形象,大的影響國家聲譽。清朝時,大臣李鴻章去了俄國。在壹個公開場合,他有壹個壞習慣,到處吐壹口痰,被外國記者大加誇張和嘲諷,羞辱中國人。這是不遵守社會文明的歷史教訓。
公共文明是社會意識的體現,公共文明是建立在個人道德修養水平上的。試想,如果壹個人不關註自己的文明,他會有好的文明嗎?不要!個人文明禮儀是根,是基礎。人要有好的文明,就要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所以魯迅先生說:“中國要想在世界上生存和競爭,它的第壹件事就是立人,然後人就什麽都幹了。”“育人”的意思是提高人的思想和文明程度。人的文明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後天不斷提高的。提高個人修養,首先要潛心學習,提高認知水平;當認知達到壹定程度,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就要端正心態,不違背良心,努力使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標準,這樣自己的修養就會提高。這就是古人說的:求實、知、誠、正、修身。完善個人道德修養,才會有推動社會文明的基礎。
壹個社會的文明氛圍對它的人民也有很大的影響。為什麽這麽說?相信有同學去過歐洲或者日本,有切身體會。不說大的,就看過馬路這種小事。只要紅燈亮著,即使路上沒有車,外國人也絕不會過馬路。他們認為這是必須遵守的公共文明。請問,在這樣的氛圍下,誰會肆無忌憚的闖紅燈?這就是社會風氣的力量。但再想想,如果不從自身做起,這種社會風氣從何而來?
壹名記者采訪了壹位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教授,妳從哪裏學到了人生最重要的東西?”,“在幼兒園。在那裏,我學到了終身受益的東西,比如有好東西要和朋友分享,要謙虛,吃飯前要洗手……”我們提高自己的文明程度也是如此,不壹定有什麽大的舉措,而是從這些小事做起:身邊的吃飯洗手。培養文明的習慣,讓文明的觀念從意識層面進入無意識層面,讓文明貫穿我們的壹舉壹動。
我們從小就接受文明禮儀教育,很多同學都能長篇大論地講文明禮儀。但是,看到校園裏隨處丟棄的飯盒飲料瓶,聽到壹些同學的臟話,怎能不教人悲痛欲絕!我們都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嗎?明代大學者王守仁說:“知是行的理念,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的開始,行是知的成就;知行是本體,是功夫。知而不為,只是未知。”我們接受文明禮儀的教育,卻吝嗇於此甚至反其道而行之,這和從來沒有接受過社會教育是不壹樣的!所以,我們要踐行社會文明,就要從這種“知行合壹”上下功夫,從自己的言語上下功夫,告別不文明行為。
2.
文明禮儀陪伴我。
同學:在公交車上看到老弱病殘,妳給他們讓座了嗎?當妳得到幫助時,妳有沒有說:“謝謝!”生活中有很多禮儀。妳做到了嗎?
禮是人們遵守的行為規範和道德標準。它告訴我們,講究禮儀的人,要從待人接物做起,從小事做起。
周恩來有壹次去壹個地方視察他的工作。他和船員們握手表示感謝。這時,機械師蹲在地上工作。和其他人握手後,總理站在機械師身後等他,並示意人們不要打擾他。技工下班轉過身,才發現總理在身後,說:“對不起,總理,我不知道您在等我。”總理笑著說:“我沒影響妳工作!”"
總理的壹舉壹動都充分說明了他的教養,他的風度,他的美德。
據說壹個明星開車闖紅燈,警察攔下他就破口大罵,壹個明星因為壹件小事大打出手。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
名人在小事中看到了精神,人的行為會在不同的場合發生變化。壹些明星也成為了“名人”,但他們往往缺乏像周總理那樣的名人行動。這兩個例子之間的對比是多麽鮮明啊。
周總理平易近人,非常尊重別人的勞動。平日裏,服務員給他帶點東西。他要麽放下手中的工作,要麽雙手拾起,要麽面帶微笑。有時候總理身邊的工作人員遇到他,馬上停下來讓總理先走,但是總理站在那裏笑著讓工作人員先走...
總理的壹言壹行、壹舉壹動都為我們做人樹立了光輝榜樣。
春秋時期的大學者孔子曾說:“不學禮儀,不可立也。”春秋時期的孟子也說過:“有禮貌的人尊重別人,…………尊重別人的人會永遠尊重別人。”可見壹個人講禮貌有多重要。中國被稱為“禮儀之邦”。通過努力學習和工作,我們都將成為講禮貌、講文明、守紀律的好青少年。
3.
文明禮儀陪伴我。
在壹個國家裏,個人是主體。個人最重要的是什麽?我覺得首先是要有文明素質。只有每個人都有文明素質,這個國家的整體素質才能提高。
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保證我們順利學習的前提,也是建立健康人格的基礎。在學校沒有良好行為習慣的同學,可能會不守紀律,不講衛生,擾亂班級的學習環境。相反,如果養成文明的行為習慣,學習環境壹定是良好有序的。我們知道,壹個學校的學生只有具備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才能構建良好的學習環境,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現在,我們正處於人生中最關鍵的成長時期。我們在這個時期的所作所為會對我們自身的心理素質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文明的行為會幫助我們提高心理素質,同時提高道德素質。如果這個時候不特別註重自己道德品質的培養,那麽即使擁有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人對自己對社會又有什麽用呢?所以首先要做壹個正直的人,做壹個文明禮貌的君子,然後才能成才。我們不應該是單純掌握知識和技能的機器,而應該是身心和諧發展的人。文明是我們素質的前沿。有了文明,我們擁有了世界上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我記得壹個著名的人曾經說過:美德的實現是由行為構成的,而不是言語。無數的例子表明,輝煌的事業和成功的人生的關鍵是高尚的情操。但是,最基本的問題是:我們應該以什麽樣的精神面貌、什麽樣的思想品質、什麽樣的道德標準來接過人類文明的接力棒?
南開大學校長在鏡子上寫了壹句座右銘:“臉要正,頭發要剪,衣服要修,扣子要系,頭要直,肩要平,胸要寬,背要直,天氣不要驕,色彩要平和,裝得適當。”作為壹名中學生,我們必須明白,自己的外表至少要符合學校的氛圍和學生的身份,保持大方得體的外表是對老師和同學的壹種尊重。
同學們,文明禮儀是人類社會最起碼的道德標準,是壹個人思想境界、知識水平、道德品質、文化素養、交際能力的外在表現。俄羅斯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壹種資本。”良好禮儀習慣的形成,可以轉化為壹個人內在的性格和情操。形象禮儀不僅涉及個人自身的形象,還關系到學校、社會乃至國家和民族的整體形象。
文明是風,可以吹動每壹個學生的心;形象禮儀是壹朵花,可以讓校園更加美麗。激烈的社會競爭不允許我們停留在自憐中,讓“形象禮儀停留在心中”,讓我們“學好禮儀,美化形象”,努力用雙臂構築自己的人生大廈。
文明禮儀是我們學習生活的基礎,是我們健康成長的臂膀。沒有文明,沒有基本的道德底線,那麽即使我們有淵博的科學文化知識,對人對社會又有什麽用呢?學會壹切做人,就是要學會做人,學會文明人,學會社會人,學會環境整潔,學會文明校園,從我做起,從每壹件小事做起,讓文明禮儀之花在校園裏遍地開花。
4.
壹位母親騎著自行車帶著她的小女兒來了。孩子不小心把手中的餅幹掉了。母親立刻停下車,小聲對女兒說:“來,我們把它扔到垃圾桶裏。”說完,他把孩子抱了下來,兩人彎腰撿起地上的碎餅幹。就是這個普通的場景,讓人們想起了壹句話:品質是壹種習慣。想想看,不是嗎?不管是多文明的母親,還是未來的孩子,在這個細節上都有答案。現實中,還有很多對應“素質低”的行為,都是因為粗心和冷漠,形成習慣後不經意間暴露出來的。說到文明素質,其實每個人都有善良美好的天性。只是日復壹日,因為自我約束的態度和力度不同,所以有明顯的區別。這種漸變不僅與思想認識有關,也是壹個行為習慣形成的過程。真希望在建設文明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大家都能改掉壞習慣,養成好習慣,不容忍“小惡”,拒絕“小善”,讓不文明的畫面、不和諧的音符越來越少。文明禮儀是我們學習生活的基礎,是我們健康成長的臂膀。沒有文明,沒有基本的道德底線,那麽即使我們有淵博的科學文化知識,對人對社會又有什麽用呢?學會壹切做人,就是要學會做人,學會文明人,學會社會人,學會環境整潔,學會文明校園,從我做起,從每壹件小事做起,讓文明禮儀之花在校園裏遍地開花。作為學生,我們應該做些什麽來建設壹個文明和諧的柳州社會?這是八中最近組織全體學生討論這個話題的閱讀材料。學校要求每個班級的每個學生,為自己、為他人、為班級找出與校園文明禮儀相悖的做法,用手中的筆描述出來,用心倡導大家自覺講文明禮儀,用妳們的好點子完善我們的文明條例。這是八中人文德育活動的壹個縮影。沒有說教,沒有對學生的批評和指責,沒有命令和強制要求,有的是反思、關註和聽取不同的意見和建議。活動結束後,同學們交上了可喜的整改措施,校容校貌有了些許改觀,說明德育只有深入人心才會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