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依依”的文化內涵
壹、“折柳”之情
臨別折柳是古代非常流行的民俗,尤其在文人之間,成為壹種時尚。
張繼《集北錄四》:“客亭外柳折向南。”周邦彥《勇士蘭陵》:“柳陰直,煙美。在隋堤上,我見過幾次,水花飄動,棉花送掉。.....長汀路,到了來年,應是千尺跨。”從“壹路折到南枝”、“軟跨千尺”等詞中可以看出這種習俗和時尚的普遍性。
送別地點多在亭子、橋頭或大堤,如周邦彥詞中提到的“隋堤”,下面的“巴陵”(附近有巴橋)。不僅送別時折柳,送別時飲酒自然少不了;有時候要吹笛子唱歌,音樂是現成的,當時幾乎有點文化的人都能隨便唱;詩人當然要背詩,互相贈詞。在古詩詞中,我們可以讀到許多與“折柳送別”這壹文化習俗相關的作品,這可以說是中國文學史上壹道非常重要的文化景觀。比如:
李白《春夜洛杉磯聞笛聲》:“誰家余笛飛於黑,春風滿洛杉磯。在這夜曲裏,我聽到了楊柳,誰也經不起那份留戀。”2003年高考古詩詞鑒賞中提出的就是這首詩。)
李白回憶秦娥:“蕭聲燕,夢斷。秦樓月,柳色年年,涪陵傷身。”
李白《南京酒店臨別》:“壹陣風來,柳絮飄香,壹個吳姑娘倒酒來,勸我同飲。我的城市的同誌們來送我,當他們每個人都喝幹了他的杯子,我對他說。”
鄭谷《送別淮上友人》:“揚子江頭楊,與憂殺人渡江。幾個風笛晚離亭,妳去瀟湘,我去秦。”(“華陽”是柳絮。蘇軾有《華陽詞》)
吳文英《風入松》:“樓前墨綠帶路,壹抹柳,壹寸柔情。”
詩歌不僅要寫“折柳送別”這個動作,所有與柳有關的詞語都要用來表達離別,朋友之間的恩情。如柳絲、柳枝、柳蔭、柳色、煙柳、柳棉(又稱柳花、楊樹花、柳絮)、柳、折柳、柳春、柳伊壹等。
《折柳》詩中還有壹個很感人的故事。
宋代禮部官員李治文愛上了京城名妓聶聖瓊。當李即將回到故鄉時,聶勝瓊送別了他,在蓮花樓裏喝了酒,唱了壹首詞。最後壹句話是:“我沒有打算留在春天,但我也沒有打算和妳壹起走。”為此,李治文留下來住了壹個多月。後來,因為妻子催得太緊,李只好失望地離開了。不到十天,聶聖瓊寫了壹首詩《鷓鴣天》,寄給了李治文。李半路得來,藏在箱子裏,回家時被妻子發現。李只好實話實說。李夫人讀了《鷓鴣天空》,很高興看到它清晰的句子。他沒有阻止聶力的戀情,而是拿出自己的私房錢,要求李治文去首都迎娶聶聖瓊。
聶聖瓊《鷓鴣天》:玉花悲出鳳城,劉青青在荷樓下,尊前唱陽關後第五程。尋找美好的夢想,夢想難以實現,誰知道我此時的心情。枕前淚,簾前雨,透過壹扇窗滴落。
二、“折柳”的原因
為什麽離別時要折楊柳送走?
常見的解釋是“劉”與“別”音諧音,送劉作紀念品,壹個是舍不得,壹個是念念不忘。但是,我們覺得這個解釋太單薄,不能完全令人信服。作為壹種非常普遍的文化習俗,恐怕不是壹個“諧音”就能解釋清楚的。所以古代有人從另壹個角度探究原因。如清代楚人在《建玄廣記》卷四中提出:“送別者,無他枝可折而必在柳。不方便金庭,也不方便人們像樹離土壹樣回老家,希望他們處處平安,就像楊柳在哪裏都能活,所以祝他們穗好。”這個解釋很有道理。與其他樹木相比,柳樹的特點是“居無定所”,可以用來祝願遠方的人到了異地會很開心,能夠很快融入當地人,壹切順利。這句話有著深刻的哲理,更高的文化品位。
但在我看來,這並不是“折柳送別”這壹文化習俗產生的最初原因。最早的起源應該是“我往生,楊柳依依;今天我就來想想這些古詩,“雨雪霏霏”。原因有三:第壹,這首詩出自《詩經》,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名句;第二,《楊柳依依》表達了士兵出征前的離別之情,為後來的送別詩奠定了文化基調;第三,《詩經》作為五經之壹,有著深厚廣博的文化底蘊。古人在詩詞中講究“無字無處”,當然是出自經典。從這個意義上說,我認為有人把《渭城曲》中的“客舍如楊柳春”改成“客舍青柳色新”是不對的。
總之,“斷柳送別”應該有三個原因:諧音感、哲學啟蒙、文化傳承。
三、《折柳》的音樂
“折柳送別”時,要吹笛子,有時也要放聲歌唱。所以古詩詞中常常把折柳和吹笛(唱歌)聯系起來,來表達妳對離別的深情。有三段音樂與之相關:
首先是北朝樂府中的“折楊柳枝”。有壹首歌是這樣唱的,“如果妳上馬時不抓住鞭子,妳將反抗楊柳枝。下馬吹笛,憂殺旅人。”李白《夏塞曲》:“我聽見笛聲裏的楊柳,卻不曾看見春色。”還有前面提到的“春夜洛杉機聞笛”,這兩首詩中提到的“聞柳”應該是《折楊柳枝》這首曲子。
第二個是唐代的曲,又稱陽關三層。其實原來不是壹首歌,而是王維《送阮二使安溪》的壹首詩:“渭城多雨多塵,客舍青柳色。我勸妳再來壹杯酒,沒有理由出陽關。”後來樂師入樂府作送別曲,最後壹句“西天無故出陽關之人”反復傳唱,故稱“陽關三層”。這是唐代非常流行的送別歌。
第三,唐代楊柳枝詞。這是唐的名字,作者經常用這個名字詠柳來表達離別之意。劉禹錫有九首《楊柳枝詞》,其中壹首寫道:“城外春風吹酒旗,行人西揮。長安對無限樹是陌生的,只有垂柳會離開。據學者王先謙說,“柳”是柳樹的壹種,垂柳就是垂柳。比如李商隱的《隋宮》:“這爛草裏沒有火,黃昏時還在垂柳烏鴉棲息。“這句話裏的‘垂柳’指的是隋地柳。(在古詩詞中,劉玉和於洋之間似乎有明確的分工。比如白居易的《贈魯》:“聽說鹹陽墳上的樹,已經熏了三根白楊枝。“讓我們來談談吧。)
**************************************************************
伴隨著跺腳或有節奏的舞蹈的歌唱
李白會想乘船旅行,
突然我聽到岸上的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