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對偶和對偶的區別(用壹句話概括對偶和對偶的關系)

對偶和對偶的區別(用壹句話概括對偶和對偶的關系)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們在介紹古詩、近體詩、樂府詩、歌行體,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時,涉及到壹種“對仗”的修辭方式。但是對偶到底是什麽?和我們語言中常說的“二元性”有什麽關系?我們壹起來梳理壹下這篇文章。

第壹個雙重定義

對偶是壹種修辭方式,用兩個結構相同、用詞相等、意義對稱的詞組或句子來表達相反、相似或相關的意思。

對偶性,又稱對,在詩詞、音樂、賦等韻文中稱為對偶。

分類

正式分類:

1.單句對偶

用壹句對壹句叫單句對壹。例如:

善無酬,惡無纖無降級。諸葛亮傳

——哪怕做點小事,也會有回報;哪怕妳做了壹件很小的壞事,妳也渴望去譴責它。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鑄無辜臣子。(月粉對聯)

——青山為著名抗金名將嶽飛的忠誠埋在墳墓裏而感到榮幸,白鐵為用它鑄造的秦檜等人的雕像跪在墳墓前而感到羞恥。

2.偶句對偶

兩句對兩句叫偶句對兩句。例如:

六王畢,四海壹家。蜀山正氣,阿芳不在。阿房宮賦

——六國已過,四海統壹。蜀山的樹都砍了,還建了阿房宮。(“六王璧”、“四海壹家”都是主謂短語,“蜀”和“阿房楚”也是主謂短語,“六王璧、四海壹家”與“蜀、阿房楚”相對。)

3.多句子對偶

三句對三句,或多句對多句,稱為多句對。例如:

登高壹招,手臂不加長,看到的人卻遠遠的;隨風喚,聲不加疾,聽者卻顯。說服學習

——登高向人招手。手臂沒有加長,但是遠處的人能看到。順著風喊,聲音沒有加大,但是聽到的人感覺很清晰。

4.句子中的雙重性

同壹個句子中的上下兩個詞是相互對偶的。例如:

《峰回路轉》(峰回路轉)和《風中殘月》(風中殘月)以及《羽扇黑絲巾》(羽扇黑絲巾)。

從內容上分類:

1.準確地(甚至)

上下句的對偶形式在意義上具有相似性、相似性、互補性和對比性。例如:

“墻上的蘆葦頭重腳輕,很淺;山中筍口厚,腹空。”(解縉的明代對聯)

——墻上的蘆葦頭重腳輕,沒有地基;山裏的竹筍嘴尖皮厚,肚子空空的。比喻沒有定性的人只會瞎說,沒有真才實學。(“墻”對“山”、“基”對“腹”、“頭重腳輕”、“尖嘴利”對“厚臉皮”的含義是相互聯系、相輔相成的)

"然而,只要中國保持我們的友誼,天堂仍然是我們的鄰居."辭了都督,往蜀中赴任

朋友之間只要認識,哪怕相隔兩地,也像是近鄰。(“國內”對“天涯”,“知音”對“鄰裏”的意義是相關的,也是互補的。)

“且煙空,月千裏,光照,靜影重。”範仲淹的嶽陽樓

——有時天空中的煙霧突然消失,千裏之外的皎潔月光,漂浮著波浪,閃耀著金色的光輝,明月的倒影是壹塊玉石,靜靜地浸在水底。(《明月千裏之外》的寓意與“壹長煙消”,“壹靜影重”與“壹浮金”有關,上下對聯互補)

2.反對(甚至)

上下句的意思是相反的或者相對的,指的是同壹件事情的兩個方面。例如:

“堅忍不拔,朽木不可雕也;鍥而不舍,金石可開。”荀子的勸學

——用刀刻東西,然後放下壹會兒,連腐朽的木頭也不停地刻;繼續用刀刻,即使是堅硬的石頭也能刻透。(“恒心”和“毅力”是對立的。)

“諸侯之地有限,暴攻秦之欲貪得無厭。越是復雜,越是緊急。”蘇洵的《六國論》

——各國諸侯土地有限,貪婪暴戾的秦國欲望無法滿足。妳給予的越多,它就越會侵犯妳。(“諸侯之地有限”和“貪得無厭欲暴攻秦”為異議,“役之豐”和“侵之急”為異議。)

“低頭壹千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魯迅的自嘲——絕不向敵人屈服,甘願為人民服務。(“冷眼看著對方”“低頭”都是反對。)

3.串聯(偶數)/流水對

即“成對串聯”如流水順流而下,故又稱流水對。它的開句和對仗都是從事物的發展過程說的,所以意思是緊密連貫的。例如:

從這座山回來,經過另壹座山,從南邊上去,再往北——到我自己的城鎮!。黃河兩岸被帝國軍收復。

——立即從壩下過巫峽,可發襄陽,再向洛陽進發。(途經壩下巫峽,再經襄陽,然後直奔洛陽,壹口氣寫出渴望出蜀的喜悅。)

登上壹層樓,看千裏之外的起重機塔

-如果妳想用妳所有的視力看得更遠,妳必須更上壹層樓。如果妳想耗盡妳的視力,妳必須繼續攀登。)

只喝長江水,吃武昌魚。毛澤東的《帶著曲調遊泳》

——我剛在長江裏遊完泳,吃了這麽好吃的武昌魚。(這是壹個寬流對,有串聯和對的結構。)

結構分類:

1.成分二元性。例如,“然而,我的缺點是當討論時事時我會丟面子,我經常采取各種缺點,而後者尤其過時。”其中“論時事而不失面子”和“論常見的弊類”都是句子中的成分,故稱成分對偶。

2.句子雙重性。比如:“夕陽與寂寞齊飛,秋水* * *天壹色。”其中“夕陽與孤獨的齊飛”和“秋水* * *天壹色”是獨立的句子,所以被稱為句子對偶性。

二元性發展的例子

中國第壹部詩集《詩經》“我曾去,柳依依;今天我想,下雨了。”

漢代樂府民歌古詩詞,如“冷風毀樹,霜降嚴酷。”

古詩“遙遠的牛郎星”,“遙遠的牛郎星,嬌嬌河畔的漢女”。

漢代賦的駢文中有“善則鉆毛出羽,惡則洗汙求疤”。

唐詩宋詞元曲:杜甫登高,三千裏我來。帶著秋天的悲傷,帶著我百年的悲哀,我獨自攀登這座高峰。

在中國歷代散文中,“山高月小,水出。”

對偶的第二個定義

決鬥,又稱團戰、排比,指(正體詩、駢文等。)根據讀音的通順和意思的真假做雙重陳述。

詩、樂、賦等韻腳中使用的對偶稱為對偶;但對仗比對仗嚴格壹點,尤其是格律詩。

格律詩中對仗的要求;

(1)句子和對句都是偶而偶,即偶而偶。

(2)關系句的句式要相同,句法結構要壹致。比如主謂結構對主謂結構,動賓短語對動賓短語,偏正結構對偏正結構,述補結構對述補結構。有些對偶句的句子結構不壹定相同,但要求詞是相對的。

(3)要求單詞意思相同,詞性相同。意思是壹樣的,比如山川之於山川,草木之於草木,色之於色與白等等。詞類壹致,如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等。

(4)句子和對偶詞不能重復。比如“我曾去,楊柳依依;今天壹想起來就下雨了。句子中的第二個字和對話中的第二個字都是“我”,是同壹位置的重復,這在法律和詩歌的對仗中是不允許的。

分類

根據嚴重程度分類:

1.工作配對。(嚴格等級★★★★)

同類的詞都是相對的反義詞都是相對的,同壹個小類的名詞都是相對的,就更管用了。例如:

李白的《夏塞之歌》中“肖戰隨金鼓,夜眠玉鞍”,句子自正(“肖戰”對“夜眠”,“金鼓對“玉鞍”)與另外兩句相反,是壹對作品。

在杜甫的《春望》中,“雖國破,山川長存,草木春復”,“山”與“河”是地理自排,“草”與“木”是自排,這已經是齊整了,所以地理(山川)對於植物(植被)也是齊整的。

2.相鄰對。(嚴格等級★★★★)

在寬副和工作副之間有壹個相鄰副。意義相近的詞稱為“相鄰對”(註意,這是“相似”而不是“相同”,如天文對於季節,地理對於宮殿,器皿對於服裝,植物對於動物,方位對於數量等範疇雖近但又不同;比如黃與白,雞與鴨,草與樹等。例如:

白居易《甘淳》,“草近水綠,頭白,花異。地和人不在壹個範疇,但屬於相近的範疇,即相鄰對。

王維出使塞外是“征華蓋出漢塞,還雁於湖田”,視“天”為“塞外”是天文之於地理。

陳子昂《春夜別友人》說“離廳思琴,離路繞山河”,以“路”為“廳”,是對宮的地理權利。

3.寬大為懷。(嚴格等級★★★)

寬對是壹種不完全對偶,比相鄰對寬壹點。壹般來說,只要句型相同,詞的詞性相同(如名詞對名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副詞對副詞等。).例如:

杜甫的《月夜》,對於我們的少男少女來說,可憐的小寶貝們,太小了,不知道首都在哪裏。“可惜”是動詞轉動詞,“孩子”是名詞轉名詞,但兩個名詞不是壹個範疇。

“明月清風不是俗物,但不在壹個範疇。

4.流水對

流水對,也叫串對,在意義和語法結構上是句子和對句(對聯中上面的句子叫句子,下面的句子叫對句),但有連續的關系。它們不能分離,也不能顛倒,而是有壹定的語言結構順序。例如:

“從這座山回來,經過另壹座山,從南往上,再往北——到我自己的城鎮!”在杜甫的《聽訟並接河南河北》中是有關聯的。他們必須從四川的壩下到達巫峽,再從襄陽到達洛陽,而且順序不能顛倒。

羅的《獄中永蟬》更是“忍無可忍,要傷壹個白發犯人的心。”

杜甫《秋興八首二》“請看石上藤,已映洲前葦。”

元稹《寄悲》“只將眼睜壹夜,那終身煩惱妳眉。”

打擾壹下

借對也叫假對,通過借義或借音達到工整對仗的目的。

(1)借用意義。利用壹個詞的多義性,某個詞的某個意思與對應的詞構成對抗。例如:

杜甫《曲江二首》“酒債常見,人生七十歲。”“普通”的壹種解釋是“八尺求,倍求不變”,表示量詞,與“七十”相對,即“借意”。

杜甫《論遇順流而下》是“齊王家常見,崔前聽數回。”“普通”是放在現代詩的普通意義上,但在古代,八尺是求,二尺是求,所以借用數字“幾度”屬於借意。

杜甫《烏夏盧浩贈侍候四叔的李朗》“行李溺我叔,故問老人。”“行李”壹詞的“裏”與“毛”相對,借用了陶、李的“裏”的意思。

李商隱《令狐八首》“漢源風煙吹客夢,雲臺洞迎郊門。”《漢源》中的“漢”字是漢朝的意思,借用“星漢”的意思與“雲”字相對,屬於借用意思。

(2)借音。就是利用詞與詞之間的同音異義關系,用壹個詞(詞)來表示第二個詞(詞)。比如“春紅之藥在,子終日哭”,“紅”字與“紫”相對;再如“十年住山,明日遷”,以“十”為“遷(和諧千)”。

杜甫《欽州雜詩三》“馬焦珠流汗,胡無白題斜。”借“朱”為“朱”(色)轉“白”屬於借音。

杜甫《獨坐》“蒼顏恨衰,朱衣喪命。”借“蒼”作“蒼”(色)到“朱”,屬於借音。

李商隱的《錦瑟》裏,男人們在月綠的大海裏流下珍珠般的眼淚,藍色的田野向太陽呼吸著他們的翡翠。借“蒼”為“蒼”(色)轉“藍”,屬於借音。

劉長卿《新安獻穆昱德》“事直上帝,生遲矣。“借‘黃’為‘黃’(色)轉‘白’是借音。

6.自對準

自以為是也被稱為壹種對立。壹個句子中有些詞是自對偶的,叫做自對。如洪邁在《容齋隨筆》中引用的詩句:“彌爾平陽接蘭,為瓦罕宮家。池光可能比較亂,剛開始太陽的空氣比較幹燥。可是,我感覺蜜蜂圍著蝴蝶飛舞,卻不知道孤鳳離鸞,三星紡三山之外,紫府遠天闊。“第二句中,與“漢宮”相對,“瓦”與“盤”相對;第五句,“流浪的蜜蜂”與“翩翩起舞的蝴蝶”相對;第六句“孤鳳”與“離鸞”相對。

7.復雜的對子

古代詩歌中的壹種對仗方式。它不關心詞的位置,相對的詞處於錯綜復雜的情況。例如:

中唐詩人寫過壹首《杜丞相宴贈美人》的詩:“裙拖六片湘江水,髻拉巫山壹片雲”。湘江和巫山這六塊是對立的,但位置不同,屬於錯綜復雜的壹對。

8.把妳的手放在壹起

雙手交叉是格律詩對仗的壹個缺陷。壹首詩中,句與句所用的詞基本同義或完全同義,上下句的意思重復,仿佛兩個手掌合在壹起,所以這種對仗叫“交手”。例如:

如宋初抵黃梅,“寒食即止,途中已是暮春”。有作家評論說,《在路上》和《馬上》《晚春》《寒食》不近。

按照內容分類:

某事是對的、正確的、反對的等。(參見“二元性”)

對偶和對偶的區別是形式上的不同

對偶僅限於“字數相同、結構和詞性相同、意義相關的兩個短語或句子”;

對偶除了對偶性外,還要求詞類相同,甚至詞與義相反(否則“雙手交叉”是不可取的),同樣的詞不能出現在上下句的同壹結構位置。換句話說,就形式要求而言,對偶高於偶。

例如:

範仲淹的《嶽陽樓記》是對仗,不是對仗,因為它平不平,旋律不和諧。特別明顯的是,在同壹個結構位置上重復使用“天下”、“之”、“而”等相同的詞語,不符合對仗的要求。

劉禹錫對白樂天揚州初次見面的酬謝“巴山楚江荒涼,我自暴自棄二十三年。回來是人,我和柯藍人壹樣,只會吹笛子,空自惆悵。在船的壹邊,千帆競賽;病樹之首,萬年沐逢春。今天聽妳的歌,暫時,用壹杯酒的精神。”,

其中“沈船邊上的千帆,病樹前的萬木春”是對仗。

不同的使用類別

對偶屬於語言運用的範疇,是壹種修辭手法,經常被廣泛運用於各種文體中。

對偶屬於詩歌寫作的範疇,是壹種表達方式。格律詩要求對聯與領口對仗,可以說是格律詩中壹種獨特而特殊的創作手法。。

如果用壹句話概括對偶和對偶的關系,那就是“對偶是更嚴格的對偶,所以對偶不壹定是對偶,但對偶壹定是對偶。”

第四個例子只是對立的。

強行五關斬六將——擊敗壹個對手,進入下壹輪比賽;克服前進道路上的所有困難

貼梅花

鳥兒在池邊樹上停留,和尚在月下敲門。

惠崇有山有水,人孕浪漫。

賢臣是遠方的惡棍。

山寺花開,為詩人們誦經。

竹聲細語洗衣女歸,荷葉伏漁舟前。

漫步半月溪畔,徜徉六角井。

桃園盟鴻門宴

登高望遠水送回家。

壹個有崇高理想的人珍惜短暫的白天,但壹個悲傷的人討厭漫長的夜晚。

堅冰已被打破,通道已被打開。

孫行者、祖沖之

英雄氣短,兒女情長。

我會在浮雲中想起妳,所以在夕陽中想起我。

三杯竹葉穿心,兩朵桃花撲面而來。

青楓間的河上,秋帆漸暗,白色上帝城墻邊只有幾棵老樹。

承諾必須兌現,行動必須堅決;壹個人應該言行壹致

名揚天下,聲震四方

我因為我的錯誤被壹位英明的統治者放逐,我病了這麽久,見不到我的朋友。

遊魂賣青月,美人斷腸。

桃子燃燒,劉依依。

東西豐富美好,人傑地靈。

與天地共存,與太陽、月亮和廣漆共存。

聖人莊子白日做夢,蝴蝶蠱惑,帝王春心杜鵑啼。

下雪下雨了。

魯國的內亂只有慶符死了才會結束――動亂的根源沒有了,動亂還會繼續;在根源被根除之前,麻煩總是會有的

長江裏的人撈月亮,曠野裏的風在燃燒。

愛晚上走在深竹裏,天亮去小橋。

山塗綠,燕剪柳。

不能幫助完成任何事情,但容易破壞壹切

擡起頭抓住蒼蠅,彎腰攤開馬蹄鐵。

風吹雲移星,水卻推舟移岸。

驕傲使人失去,謙虛使人得到;自滿招致損失,謙虛帶來好處;自負導致虧損,謙虛帶來利潤

稱鹿為馬,畫地為牢。

天下人少,天下無此曲。

杏花初落時,雨聲稀稀,楊柳輕輕搖著輕風。

如果水是幹的,就會有無窮無盡的魚。

長壽勝南山,幸福似東海。

人生其樂無窮,水之不竭。

壹縷輕煙穿過草地,杏花村下著小雨。

私心重,骨頭軟。

功德蓋世,名揚山河。

久旱之後,我們在另壹個國家遇見了壹位老朋友。

水是我的朋友,竹子是我的老師。

心胸寬廣,心胸寬廣。

遇到對手,就遇到了人才。

分裂的三國,被他的偉大所束縛,八面堡就是建立在他的名聲之上。

黑發不知早苦學,白頭悔晚學。

往前看,往前走。

風和明月,松樹和怪石

春日惜花早起,月夜愛睡懶覺。

對壹個知心朋友來說,壹千杯酒太少了,在壹次不愉快的談話中,多說壹句話就太多了

太陽穴雖破,心未死。

到處都是春天好,每個村莊的天氣都是新的。

屋漏偏逢連夜雨,船破了,逆風襲來,屋漏更是雪上加霜。

春天的蠶會壹直織到死,每晚蠟燭都會把燈芯抽幹。

吃苦在前,享受在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春天,峽谷裏鮮花盛開,秋天,果實布滿山腰。

我不忍看那可怕的景象;流言蜚語,尤其是傳到我耳朵裏。

二元對立

太陽在西山附近慢慢下沈,黃河流入東海。(王誌煥《在鷺鳥山莊》)

遠處的森林像壹個薺菜,俯瞰河岸像壹彎新月。(孟浩然《登蘭山秋來張》)

晚風送來壹陣陣荷花的香味,竹葉上的露珠發出清脆的聲音。(孟浩然《南亭夏想辛》)

兩岸的風吹得枝葉簌簌作響,月光映照在河邊,壹條河的壹只小船。(孟浩然《從桐廬上的壹泊到揚州的壹個朋友》)

山裏的野果落在秋雨裏,草上的昆蟲向燈下來低鳴。(王維《秋夜獨坐》)

皎潔的月亮從縫隙中灑下清亮的光線,將噴泉清在巖石上。(王維《深山秋夜》)

山裏的泉水打在危巖上,松林裏的太陽也冷。(王維《過季翔廟》)

茫茫大漠孤煙,黃河落日圓。(王維《闖關要塞》)

野火燒崗草,碎煙生石松。(賈島《望雪夜》)

桃花飄落,黃鳥隨白鳥飛翔。(杜甫《曲法對酒》)

春天的綠草點綴著臺階,鳥兒在樹葉下歡快地鳴叫。(杜甫《書香》)

峽江激流的咆哮如雷,籠罩著藤蔓的煙霧使日月昏黃。(杜甫《白蒂》)

當晚應募入寺,與劉色純藏蘇。(白居易《杭州的春天》)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魯迅的《自嘲》)

紅雨隨意化浪,青山刻意化橋。(毛澤東《七律二曲寄愁神》)

墻上的蘆葦,頭重腳輕而又淺淺;山裏的竹筍,嘴厚,肚子空。(對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