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領導和老師們:
大家好!
正是桂花飄香的金秋時節,我們相聚在風景如畫的北津。壹群聰明人從不失手,但有幾個又長又鹹。這是教育界的壹次盛會。我是仙堡中心學校的壹名普通教師。今天帶著壹顆朝聖的心來參加交流,願聽各位高見,求真理!
我交流的題目是《關於提高農村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嘗試與思考》,很難入方家的法眼,重要的是參與。下面說說我自己在平時教學中的嘗試和思考:
眾所周知,提高語文成績的關鍵是提高小學生的閱讀和作文能力,但如何做到這兩點呢?我認為從閱讀中學習方法,把從閱讀中學到的方法運用到作文中,把閱讀和作文結合起來,可以相輔相成。
目前考試、閱讀、作文的比重越來越大。各方面的文章看了很多,但是大部分都沒用,尤其是高三語文。時間緊,任務重。我常常在想:有什麽好的方法可以在短時間內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從容應對考試?在實踐中,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嘗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壹,加強“段”的訓練,提高讀寫能力。
我們學生作文差的關鍵在於中年級的“段落訓練”沒做好,有三個癥狀:關鍵段落不連貫,不具體,不生動。想象壹下,中年級是承上啟下的紐帶。連壹段都不會寫,怎麽寫壹整篇作文?沒有規則,就沒有方圓。作文首先要“守法”,逐步過渡到“不可能”的自由表達階段。
中年級側重於“段落的構成”,註重段落的構建方法。學習部分中的分層,其中我們學習了幾種分層方法:如“總-分-總”等結構方法。以中學課文為例,通過薛瑞的課文,學生學會了按時間順序敘述的方法,學會了三潭映月,學會了按空間方位順序敘述的方法,學會了鉛筆盒。我們經常看到這樣壹句話:這段話是圍繞什麽句子寫的?讓學生理解先概括後具體的寫作方法。可以參考李時珍,海底世界等文本。為什麽學生害怕做閱讀題?這是制約他們發展的瓶頸。
我們高三學生寫文章,往往抓不住重點段落。詳細的部分不具體,容易記成流水賬。原因在哪裏?在閱讀和寫作段落的訓練中,他不會專門圍繞壹個意思來寫。這是致命的!我們可以把壹段話看作是壹篇文章的濃縮,分層的方法也適用於分段,這樣閱讀壹篇幅面不大的文章就有了基礎。我想:這種循序漸進,逐步完善,應該也是教材編排的本意。
閱讀和寫作,我們不能孤立地看待它們,其實這是壹而二,二而壹的事情。簡單的事情往往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對於我們老師來說,要有戰略地位,保持開放的心態,抓住重點,簡單的事情反復做,平時經常練習寫作,不要急於挖井。
第二,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結合是壹個完整的語言。
剛才講了重視基礎,發現段落作文的內在規律,讀寫結合。這是語文的工具,而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感情,內化語言,升華情感,受到熏陶,則是語文的人性。我們常說要培養孩子的人文情懷。我們如何在閱讀和寫作中貫徹它們呢?在閱讀教學中,要引導孩子理解文章中的關鍵句子,這就像讀壹個人的文章。我們不僅要看他說了什麽,還要看他為什麽這麽說。妳想讓我們明白什麽?有時目的性很明顯,直接寫在文末,寫作中稱之為“張先治”,在文末點明主旨。其他作者隱藏了自己的目的,需要我們仔細了解。現在我們聽老師講,不聽別的,只看他如何引導學生壹步壹步去挖掘文章中隱藏的含義,情感如何逐漸深化升華。有的老師不得不在公開課上充滿美感,反復朗讀重點句子,引導學生理解。老師為什麽要這麽做?這是因為教師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內化語言,重走作者情感升華之路。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為什麽我們今天要討論這個?因為借助閱讀教學,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是如何壹步步表達自己的感情的。這就是我們作文中的精華,精神,精神!
文字是作文的範本。當我們寫作文時,我們應該向作者學習,壹步壹步地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這就是語文的最高境界!如果學生真的能把從課文中學到的方法運用到作文中,我們還會害怕考試嗎?這叫“壹拳壹個勁,免得百拳來。”
至於如何選材,如何具體指導?如何寫鼓勵性的評論?老師們眾說紛紜,但有壹個關鍵點不容忽視,那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選擇自己經歷過的、感興趣的、能引起自己情緒的內容,壹定會事半功倍。這裏就不壹壹贅述了!
下面談談指導小學生詩歌創作的壹些做法和體會:
去年,學校給我布置了教六年級語文的任務。教科書中有壹個單元是關於詩歌的。我對詩歌有偏愛,有引導學生寫詩的沖動。不知道是福是禍。我認為增長知識對學生總是有好處的。在我接觸到“詩歌拾貝殼,與詩歌同行”這個單元之前,我就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發現詩歌中的修辭方法,帶領他們去感受課本之外的詩歌中的美。這種美是生動的,直觀的,微妙的。記得我介紹的第壹首歌是汪國真對螢火蟲的描寫。孩子們讀了詩,感受到了隱喻帶來的語言魅力。此後,汪國真的《春天的邀請》、徐誌摩的《告別劍橋》、葉佳修的《外婆的澎湖灣》、余光中的《鄉愁》、李叔同的《告別》都被學生們讀過。眼看時機差不多成熟了,我開始指導學生嘗試創作新詩,探索如何運用修辭讓語言更加生動,給學生如何搭建詩歌結構的架子。只要把第壹節的架子搭好,後面的幾節在結構上壹般都是壹樣的,給人壹種吟嘆的感覺,感情也在逐漸加深,就像余光中的鄉愁壹樣。壹開始學生怕困難,我就給他們演示了壹下。雖然粗糙,但是點著了。說真的,我也沒想到是學生創造出來的,只是帶著玩玩。沒想到學生們的創造力真的很驚人,新詩也真的是那樣。此時,我進入“詩拾貝殼,與詩同行”詩歌單元,同學們表現出驚人的熱情,創作了許多小詩。我把這些小詩整理在我的QQ日記裏,給我們學校的老師看,得到了大家的好評!中心校徐德貴校長和沈啟東校長非常重視,專門為這些小詩編了壹本詩集,取名《放飛童年夢想》,進壹步激發了學生對詩歌的熱愛!
下面談談對讀寫的壹些思考和嘗試:
提高小學生識字效率,必須展現漢字魅力,提高學生識字能力。在識字方法上,我的思路是漢字是音、形、義三位壹體的,不同於其他語言。我們可以把漢字的形象性和趣味性與漢字的構詞原理結合起來。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開動腦筋,幫助學生在感性層面建立意義聯想的通道。減少小學生的機械抄寫,我記得有同學老是把“神”字的偏旁部首寫錯,多寫,把“是”字寫在“易”字旁邊。這是壹個令人頭疼的問題。我想了壹下,告訴學生:其實這和古人的祈禱活動有關,他們用占蔔、祭祀等方法得到鬼神的啟示,所以“神”字是”。這樣,學生不僅可以寫出“神”這個字,還可以寫出“幸福”、“祭祀”、“犧牲”、“祈禱”這些部首相同的字,這在壹定程度上有助於學生建立意義聯想。學生可以通過書寫聯想圖片,從壹個字想到壹串字,把孤立分散的漢字連接起來。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說語文是形象的藝術並不為過。如果能從這壹點得到啟發,進壹步探索“六書”的構詞規律,我們的教學就會更加貼近事物的本質。從詞到詞,可以更準確地理解詞的本義,再以此類推引申意思。將單詞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這種詞源教學法培養出來的學生能夠更加敏銳地感知到單詞中所蘊含的文化氣息,從而讓中國文學活起來!
電腦的普及成功地讓我們“棄武”。環顧四周,能寫壹手好字的同學寥寥無幾。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向社會輸送了壹批批不會寫字的“人才”,這是語文教學的壹大悲哀!當今世界,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中國文化對世界越來越自信。本著對後代負責的精神,引導學生寫壹手好字,意義深遠!
在實際教學中,針對六年級很多學生作業難以辨認的事實,我堅持用自己規範的書寫影響學生,逐步培養學生認真嚴謹的寫作態度。在具體操作中,不可能把常用的漢字都練出來。我指導學生仔細觀察,找出字體結構的規律,選擇壹些有代表性的例子,並著重練習,找出例子來練習,如
據統計,出現頻率最高的漢字有41個。如果妳把這幾個字練好,可以事半功倍。
我也從古老的書寫方法中尋找靈感。通過壹年的實踐,我們六年級班在期末試卷上展示的寫作能力得到了大家的稱贊。
教師節剛過,新學期的教學工作才剛剛開始。作為壹名壹線教師,我覺得快樂和努力並存,動力和壓力並存。我想借此機會向所有的老師表示熱烈的贊揚。妳是最值得尊敬的人:
沒有妳對戴嶽的癡情,怎麽會有北大清華的有誌之士?
沒有妳們的榜樣,嚴父慈母,婆婆,考場上怎麽會有千言萬語讓人落淚。
沒有您的細心和匠心,怎麽會有五彩牡丹牡丹?
沒有妳的蠟炬,春蠶早長,又怎麽會有小鳳凰,萬裏龍騰華夏夢?
“通化萬裏觀山路,小鳳凰比老鳳凰清”教育戰線上的青年教師越來越多,我仿佛看到了蕪湖縣小學語文教育的輝煌未來!
最後,我想把王波《王騰亭序》中的壹句話送給年齡相仿的朋友。我要鼓勵我的老師們:我寧願老當益壯,我寧願動腦子;窮則思變,不落青雲之誌!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