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欣賞風景描寫

本文景物描寫的特色在於對荷塘和月光描寫的巧妙結合。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突出了淡雅、朦朧、靜謐之美。第四段和第五段最能體現這種美。如:“在層層的樹葉間,零星地點綴著壹些白色的花朵,有的優雅地綻放,有的羞澀地綻放;就像壹顆珍珠,就像藍天上的壹顆星星,就像壹個剛洗完澡的美人。微風吹過,送來淡淡的清香,像遠處高樓上幽幽的歌聲。“這壹段寫的不是月亮,而是到處都有月亮。荷葉和荷花都在朦朧的月光下,有著奇異的光彩。把盛開的和含苞待放的白花比作“珍珠”和“星星”,從色彩和光彩兩方面寫出荷花的美。寫荷花的綿綿清香,微風傳達的,仿佛是遠處飄來的壹首歌,斷斷續續,變幻莫測。這種優雅與悠遠的感覺,只有在月夜獨處的時候才能感受到。比如在嘈雜的日子裏,妳永遠不會有這種感覺。荷香本來是壹個嗅覺意象,但作者把它比作“遠樓上的幽幽歌聲”,轉化為聽覺意象。這種將壹種感覺意象轉化為另壹種感覺意象的寫作方法,在修辭學上稱為“通感”或“通感”。運用這種修辭方法,可以啟發讀者產生更廣闊、更深遠的想象和聯想,從而從自身的生活經歷和文化修養中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境界。再比如:“月光如流水,靜靜地澆在這壹片葉子和花上。壹層薄薄的藍霧漂浮在荷塘裏。葉子和花好像在牛奶裏洗過;這就像壹個蒙著紗布的夢。“把荷葉和荷花放在月光下,‘瀉’字給人乳白色的生動感覺;壹個“飄”字,表現了荷葉和荷花在月光下空靈溫柔的樣子。作者通過描寫樹葉和花朵的寧靜,襯托出月光朦朧的柔和。再如:“月光透過樹梢,高處的灌木叢投下參差斑駁的影子,壹會兒的等待如鬼魅;彎彎的楊柳稀疏的影子,像畫在荷葉上。“這裏寫‘影子’和‘美麗的影子’,或者寫月光,因為影子是月光照在物體上產生的。樹影明暗相間,月色淡淡蕩漾。月光很難描寫,但作者通過不同的風景,從不同的角度寫月光,讓難的風景就在眼前。

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文章開頭是“這幾天心裏挺不安的”,下面處處都和這種不安分的情緒有關:路幽寂寞;地上的月光是淡淡的,天上的雲也是淡淡的;“樹顏色的壹個例子是多雲”;聽到熱鬧的蟬和蛙,我想“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麽都沒有”;想到古代采蓮的盛況,我表達了“這讓我最後懷念江南”的感慨,對現實不滿,不得不回歸。壹股淡淡的憂傷籠罩了全文。

但作者的感情是復雜的,伴隨著“淡淡的憂傷”和“淡淡的喜傷”。正文開頭“突然想到,我每天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下,看起來應該是不壹樣的”,說明作者想擺脫憂郁的心情,高高興興地去了荷塘;沿著荷塘小徑,往事灰暗,“今夜晴”,靜下心來想壹想,覺得自己是個“自由人”;到了荷塘,他真正的暫時自由了,心與美景系在壹起,幸福的感覺突如其來;從賞景想到千百年,想到古人采蓮的“熱鬧時節”和“浪漫時節”。可見,“輕喜”也籠罩了全文。

最直接、最集中地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是第三段的內心獨白。這段長長的獨白,是從坐立不安到享受荷塘月色的過渡,表達了作者的精神世界與外界的沖突以及想要擺脫這種沖突的願望。作者的心境,在月下荷塘這樣優美的環境中,表現出悲喜交織的審美感受。

總之,悲喜相伴:在悲傷中渴望快樂,在快樂中被悲傷牽著走。它們是作者在觀賞風景時矛盾心態變化的兩個方面。但內心的波動不是起伏,而是克制,情緒的表達是溫和的(他自稱是“中立者”),這是所謂“不怒自威,哀而不傷”的“中立主義”的表現。所以,悲與喜都是“昏”的。

關於這篇文章的主題和作者的寫作意圖,歷來有許多不同的理解。

有人認為此文是作者的感傷山水之作,表達了冷峻深邃的境界,表達了蕭瑟的心境;有人認為這篇文章是借景抒情的作品,表達作者憂郁的心情;有人認為它表現了作者對月下荷塘自然美的欣賞,對個人世界的克制和閑適心境;有人認為不是作者逃避現實的表現,而是作者對現實憤怒的表現;有人認為它表現了對實現黑暗的不滿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些不勝枚舉。

品味精致的語言

文中語言古樸典雅,準確生動,富有詩意。

朱自清的散文語言壹直具有質樸之美。他力求“真實”、“真實即自然”(論寫實與如畫)和“返樸歸真”(今詩),認為“過分修飾導致不好的意義”是不可取的。他不用優美、古舊、生僻的詞語去雕琢和描述事物,而是輕描淡寫地表現各種情緒。但是,它不是簡單的簡單,而是巧妙、靈巧、敏捷、巧妙的結合。往往是基於突然觸發的感覺,加上豐富的想象力,事物壹閃而過,把讀者引入如畫的境界。就本文而言,作者不需要重墨,而是畫淡墨。適當使用壹些色彩豐富的詞語,但多壹些比喻,以激發讀者的聯想和想象,使畫面色彩淡而濃。如果寫壹朵靜蓮,可以用三個比喻:“如珠”,意思是花在淡淡的月光下晶瑩剔透;《像藍天上的星星》是寫綠葉映襯下搖曳的花朵;《像剛出浴的美人》就是寫荷花不沾塵的美。這些詞沒有什麽奇怪的,但是用在本文的語境中卻有著特殊的藝術魅力,準確而生動地表現了這個地方、這個場景、這個事物的審美特征。而且“月光像流水壹樣靜靜地傾瀉在這壹片葉和花上”這個詞也很常見,但用了修飾語“靜靜地”,準確而形象地寫出了月光像流水壹樣傾瀉,卻又無聲無息,靜悄悄的。再比如“樹葉下是有脈搏的流水”,意思是用眼神或動作無聲地表達情意,用在這裏寫流水,無聲卻似有情意。它們嵌在句子裏,不像煞費苦心,但很有表現力。其他的,比如用“得”寫荷葉,用“漏”寫燈,都是作者非常熟悉的語言技巧。

本文用了30多個疊字,既生動地描繪了眼前的景象,又有壹種音韻美。郁郁蔥蔥,忽遠忽近,忽高忽低的綠樹,隱隱的遠山,彎彎曲曲的荷塘,纖細的荷花,余香裊裊,幽靜的花葉,細細的青霧,既強化了意義,又使語言舒展,聲音和諧。

1.如何理解“這幾天心裏挺不安的”?

壹般認為,這句話是“文眼”,確立了全文的情感基調。所謂“文眼”,是對中國散文創作經驗的總結。古人雲:“暴露全文之意,或在開頭,或在中間,或在結尾。”散文有“眼”,意境就會虛而實,主題就會若隱若現。第壹句“我心頗不寧”,是“做段子是壹篇文章的警示策略”的“段子”,然後後三句就很自然地打破了主題,點出了“荷塘”和“月光”。因為“心裏挺不安的”,想起了荷塘,然後晚上就去了荷塘。這個“文藝眼”放在文章的開頭,比如壹個最後的決定,為全文定下抒情基調。

2.為什麽突然說“這讓我真的很懷念江南”?

在文章中,這句話起著語篇轉移過渡的作用。如果研究它的深味,就要聯系作者的生活經歷。江南是作者的故鄉。1920北京大學畢業後,先後在杭州、臺州、溫州、寧波任教6年。其間,他參加了文學研究會,與葉聖陶、俞平伯、豐子愷、朱光潛等人誌趣相投,寫下了許多謳歌江南美景的進步詩篇和散文。他到清華大學任教後不久,寫了壹首詩《我的江南》,表達了他的思鄉之情。我壹邊寫《荷塘月色》,壹邊在信中寫道:“今天午飯後,無意中翻出壹本舊雜誌自娛自樂,卻翻到了三年前我寄給S先生的壹封信。信上說臺州,在上海、杭州和寧波之間。這真是‘我的南方’。我苦苦思索,但它給我指明了壹條路,雖然只是‘壹條路’。”

所以要深究的話,《憶江南》有憂國憂民、緬懷往事的意義。

3.體會文章的循環之美,優美之歌。

名為《荷塘月色》,開頭並沒有馬上把荷塘美景呈現給讀者,而是先說“我的心相當不安”。但我不說有多不安分,但願我能興高采烈地去荷塘。走在去荷塘的路上,環顧四周,似乎無意去寫美景,映襯出的是陰郁的環境;心有所思,卻不去想荷塘的美,而是想趕走內心的煩悶。在真正揭開月下荷塘的真面目之前,先說做壹個“自由人”,仿佛是在擺脫自我,肯定自己;既是論證,也是抒情。幾經波折,我改變了心態,調整了心態。只有這樣,我才能真正把自己與自然美融為壹體,我對自然美的感受才能真正被看到,我的筆墨也只能是感性的。

寫完了荷塘的美景,我環顧了壹下荷塘周圍的景色,韻味漸漸淡了。當我寫下“我壹無所有”的時候,仿佛又回到了現實。沒想到突然想到采蓮的事來了,意外的把人帶到了六朝采蓮的熱鬧場面。似乎古人生活在壹個自由的世界,作者很著迷。但我的思緒突然停止了,“我突然擡頭,沒意識到是自己的門”,終於回到了現實。最後“輕輕推門而入”呼應開頭“我悄悄穿上大襯衫,奪門而出”。雖然經歷了壹次靈魂凈化,中間也有波瀾,但都是在“溫柔”“安靜”的情境中進行的,與《荷塘月色》的靜謐朦朧氛圍相得益彰

4.課文的寫作背景是什麽?

以往對這篇文章的解讀壹直重視寫作背景,那麽這篇文章是寫在什麽樣的背景下呢?

本文寫於1927年7月,白色恐怖籠罩神州大地。在此之前,朱自清作為“大時代的馬前卒”,壹直高喊奮鬥,但“四·壹二”政變後,他從奮鬥的“十字街”上消失了,鉆進了古典文學的“象牙塔”。他毫不掩飾這種思想上的轉變:“當舊時代正在崩潰,新的局面還沒有到來的時候,衰落和動蕩讓所有人都感到恐慌...只有參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決這種恐慌。當我不能或者不想參加這個實際行動的時候,只有壹個辦法,暫時逃避...這三條路(指政治左中右三條路——編者)中,我會選擇哪壹條?.....我不能參加革命或反革命,但我必須找到壹個和平生活的基礎...我終於在國學中找到了壹個話題。”(《何去何從》)“這幾天好像有什麽奇怪的東西,像茫茫大海中的壹葉扁舟,像無盡森林中的壹個獵人...心裏壹團亂,也可以說是壹團火。我好像在努力想明白什麽,但又好像什麽都不明白。”(“壹封信”)

如果我們想以壹種明智的方式來欣賞這篇文章,我們可以試圖弄清楚作者寫這篇文章的思想淵源。但不宜過多挖掘文本的“政治”和“意識形態”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