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達技巧有三個層次:修辭方法、表達手法(表現方法、文學表現方法)、文本結構。
題目類型:這首詩用了什麽樣的表達方式?
變體:這首詩運用了怎樣的藝術手法(技巧)?詩人如何表達自己的感情?或者針對某壹方面提出具體問題。
答題要點:分析表達技巧就是分析詩人表達思想感情的方式。首先要區分鑒賞的要求,也就是要從修辭角度、表達角度、文本結構角度還是兩者兼顧的角度來設問。
(1)需要準確指出使用了什麽表達方式或技巧。其次,是相關表達技巧的具體鑒賞。
(2)結合相關詩歌談談這種手法的內容及其在詩歌中的具體運用。
(3)說說作者采用這種手法的原因。再次解釋
(4)這種手法如何表達詩人的感情,傳達他的主旨?使用這種技術的優點。欣賞過程中的語言表達必須是詩歌意境的闡釋與形式技巧的欣賞相結合的流暢優美的欣賞。
問題解決格式:
欣賞修辭方法:揭示技巧+分析表達功能(句意+文意+主題情感)
欣賞表達:怎麽講(描述)+講什麽(描述)+表達什麽。
欣賞表達手法:手法+表達功能(句意+文意+主題情感)
常見錯誤:在回答此類問題時,壹個常見的錯誤是對詩中某壹部分的修辭手法進行了闡述。這是不對的。但是,在闡述壹首具體的詩歌時,我們可以談談修辭手法的運用。
示例1。閱讀[唐]的《蜀中九日登高》,分析這首詩的藝術特色。
9月9日,在望鄉臺,他坐在告別杯中。
人情厭南苦。紅巖是北方來的嗎?
【註】①那個:為什麽,為什麽。
回答和指導分析詩歌的藝術特點或表達技巧壹般從這幾個方面入手,看看語言有什麽特點(通俗易懂;優雅莊重;悲壯;清新簡約;委婉生動;諷刺、幽默等。).看看有沒有豪言壯語。看看有沒有什麽特別的表達方式和結構特征。有了這些提綱,妳就可以對照詩歌壹個壹個地檢查了。從語言學上看,口語“那”出現了,這首詩采用近似日常口語的形式,淺顯而親切。修辭上,三四句用對比,最後壹句也用反問句。從表達方式來看,第三句直白,第四句委婉別致。經過這樣的分析和篩選,基本上就能把握這首詩的藝術特色了,也就有辦法解答了。回答時先說什麽再說什麽,壹定要頭腦清醒,思路清晰。如果思路不是很清晰,最好用點的方法,依次說。還要結合詩詞來分析,這樣才顯得有理有據。
壹個參考答案這首詩在語言上使用了日常口語,如“他坐在異鄉”“那叢”,簡單親切。在手法上,“人情厭南苦”三句直接表達胸中之痛,思親人獨南不歸北,而第四句則用了“鴻雁從何而來”的反問句。與前壹句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看似“不合理的問題”,卻讓詩人的鄉愁感覺特別真實動人。
例2:李白《塞下之歌》
五月的山依然滿是雪,只有寒冷,草看不到草。只有在笛子《折柳》中才能想象到春天,但現實中從未見過春天。
士兵們白天在金鼓裏與敵人作戰,晚上睡在馬鞍上。我希望掛在腰間的劍,能迅速平定邊境,為國效力。
註:折柳:即“折柳”,古樂名,多為傷春悲詞。樓蘭:西漢時期的壹位樓蘭國王,多次派人阻攔並殺害中國大使,後被大將霍光所殺。
問:談談這首詩的表達技巧之美。(4分)
答:額頭與代碼結合,也運用了對比手法。“笛聲聞斷柳”聽到有人吹奏《斷柳》的曲調,自然使人想起故鄉的春色和親人,但眼前沒有春色,遠方親人不能相見;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士兵積極參戰,英勇殺敵。額頭對聯簡潔的文字,有力地表現了軍人對國家的忠誠和勇氣。(要和原詩壹脈相承,有觀點有分析。)
1,修辭方法:
比喻-將壹個事物或情況與另壹個事物或情況進行比較。具有突出事物特征,將抽象事物形象化的功能,更加生動感人。
類比——把東西說成人叫擬人,或者把人說成莊稼叫擬像。對比具有促使讀者產生聯想,使所描寫的人、事、物更加生動、形象的作用。
提問——先提問,然後自己發表意見。問題的引入帶動了整篇文章,問題在中間,承上啟下,問題在最後,深化了主題,讓人回味無窮。
反問句——以問題的形式表達明確的意思。用來加強語氣,表達強烈的感情。
借代——借用相關的東西,而不是自己想表達的東西。轉喻可以用部分代表整體,用具體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轉喻的使用使語言簡潔含蓄。
對偶——用壹對結構相同、字數相同的句子或短語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似的意思。從形式上看,語言簡潔、工整、對稱;從內容上看,意思比較集中,含蓄。
誇張——對事物的形象、特征、功能、程度的放大或縮小描述。它具有更突出、更生動地表達事物的功能。
典故——典故是古詩詞中常見的壹種表達方式,可以起到暗示、提煉、委婉、聯想的作用。既能提煉詩歌的語言,又能增加內容的豐富性,增加表達的生動性和含蓄性,收到簡潔有趣的效果,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增強作品的意義,對閱讀也有壹定的影響。古詩詞中典故的運用有幾種情況:①指出前人的說法;②引用童話故事;③運用歷史故事。
華電(應用)——對以往的文字作品和群眾口頭創作的語言進行再加工、再創造,賦予其新的內容和意境。可以分為三種:文字吐字,內容升華,意境開拓。
互文——“互文”是指古詩詞相鄰句中所用的詞語相輔相成,組合起來表達壹個完整的意思。它是古漢語中壹種特殊的修辭手法。古詩詞的運用壹般有兩種表現形式:a .為了避免詞語的單調重復,寫作中交替使用同義詞。這種互文性的特征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短語或句子中互相解釋詞語。這樣,我們就可以從已知的詞義推斷出另壹個未知的詞義。b是出於文字、規則的約束或表達藝術的需要,所以需要用簡潔的文字和含蓄凝練的句子來表達豐富的內容,於是在上下文中只出現兩者之壹,而省略另壹個,即“兩物壹面,文省”,達到化繁為簡的效果。在理解這種互文性時,壹定要把語境中保留下來的詞語結合起來,使之相輔相成,相映成趣,以示原意,所以習慣上稱之為“互文”。
重復——重疊,疊字,疊字:作用只有兩個:增強語言的節奏感或者強調,使之更加生動。思想感情的表達更加密集曲折,音節優美,增強了語言的音樂美和修辭美。
排比——接連說出幾個內容密切相關、結構相同或相似、聲調相同的句子或短語。
雙關——在壹些詩歌中,尤其是民歌中,作者經常使用隱語和雙關語來表達壹種委婉含蓄的情感。
金烈——所謂金烈,是將所有名詞或名詞短語通過選擇組合,巧妙地排列在壹起,形成生動可感的形象,以烘托氣氛,創造意境,表達情感的壹種修辭手法。運用這種修辭可以達到的藝術效果有:①簡潔美。詩歌有時會刻意留下不完整的成分,從而達到言簡意賅的效果。簡談不上漂亮。所謂簡單,是指選取具有概括性的事物,經過作家的巧妙處理,濃縮出豐富深刻的思想內容和情感。3含蓄美。含蓄就是不把意思直接完整地說出來,而是委婉地說出來,從而收到良好的表達效果。
2.表達技巧:
(1)表現:敘述、議論、描寫、抒情。
表現手法詩歌的意象性和抒情性要通過各種藝術手法來表現,要知道壹些常見的藝術手法。詩歌主要運用記敘、描寫、議論和抒情,其中描寫和抒情是重點。
情感與景物的關系:詩人寫詩來表達他的思想和感情。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需要寫場景——自然或周圍的景物,來喚起感情,向讀者傳達感情。感情和場景的處理很重要。如果處理得當,他會激起讀者的感情,讓讀者跟他壹起唱。這樣的詩寫得很好,很感人。
抒情可分為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
直抒胸臆——直抒胸臆是指詩人在詩歌中暴露自己的心靈,不加掩飾地表達自己的激情、喜悅或悲傷。這種方式更直觀。
間接抒情——詩人往往借助各種修辭藝術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分為借景抒情、托物抒情、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詩人對某壹景物或某壹客觀事物有所感悟時,就把自己要表達的感情和思想放在這個景物中,通過描寫這個景物和這個事物來表達。這種抒情方式叫做借景抒情或者借物抒情。
景物交融:這種方式將感情融入到具體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通過描寫這些自然景物或場景來表達感情,是壹種間接的、含蓄的抒情方式。情景交融包括三種形式,壹是情景中含情,二是情景中結情,三是情景中寫情。中國古詩詞中,松、竹、梅蘭、巖溪、大漠古道、邊關落日、夜月清風、細雨芳草、芭蕉渣、梧桐細雨、浮萍、鴻雁鶴、路邊亭等,往往是詩人用來抒發感情的對象。這些景物不再是純粹的自然之物,而是承載和傳達了人們極其豐富復雜的思想感情。
註意快樂風景與悲傷風景的關系:只要詩歌中有風景詞,就壹定與作者的情感有關,即所有的風景詞都是情感詞。情景交融的欣賞關鍵在於什麽是感情,這其實就需要我們去品味什麽是情景——悲傷的情景,快樂的情景,悲傷的情景?壹般情況下是寫樂感情的喜景,悲景表達悲情,但也有辦法用喜景寫悲景,或者用寫樂感情寫悲景。用音樂場景寫喪或者用寫樂寫喪,可以讓喪的效果翻倍。
以物抒情與以景抒情的區別:以景抒情是通過對景物的描寫來抒發感情,抒發情感。詩人在詩中表達含蓄的感情,所以它有喜有悲有悲,但我們絕不會把這種感情當成壹種觀念。借景抒情的“情”,指的是愛、恨、贊、喜、悲等感情。更重要的是,詩人要通過他所描寫的事物來表現自己的內心,對生活的態度和理解。借助事物的特性來表達自己的意誌,可以指感情、誌向、情操、愛好、願望、要求等等。
描寫技巧:對比與對照、動靜結合、虛實結合、點面結合、明暗結合、正反結合、聲情結合、粗描、工筆等。
渲染和對比——渲染和對比都是中國畫的技法。渲染是指在壹幅畫中需要強調的地方,用墨水或淺色畫出壹個畫面,以表現陰陽的形象,從而增強藝術效果的壹種技法。詩歌是指對環境和景物多方面的積極描寫,以突出形象。對比是用水墨或色彩來渲染和襯托物象的輪廓,使物象明顯突出。用在詩歌創作中,指刻意從側面描寫,作為襯托,使所需要的東西明顯突出。也就是說,不要說原意,只說與此相關的其他事情,從而達到突出原意的目的。同樣的東西可以從正面渲染,也可以從側面襯托。
烘托和對比-烘托就是利用事物之間近似或相反的條件,用壹些事物作為襯托,突出所要表達的事物的表達。可以讓被襯托的東西更加突出,更加生動。分為正襯和負襯。正對比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條件來突出主體。對比就是主體和襯相對,襯從對面作為背景來襯托主體。對比就是比較兩個不同的事物或者壹個事物的兩個不同的方面,讓好的看起來更好,壞的看起來更差。相比之下,它揭示了矛盾,尖銳而強烈,具有震撼力。
虛實結合——定義:在詩歌鑒賞中,空與實是相對的,有則為真,無則為空;證據就是真理,假支持就是空的;客觀是真,主觀是虛;具體是實,隱者是空;行動是真實的,但言語是空洞的;當下是真,未來是空;已知的是真的,未知的是假的,以此類推。在中國畫的傳統技法中,虛是指畫面中筆畫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給人想象的空間,讓人回味無窮。詩和畫是壹樣的,詩借鑒了中國畫的這種方法。詩歌的“空”是指妳無法直觀地觸摸到它,但妳可以欣賞那些字裏行間的空靈意象和空靈境界。具體來說,詩歌中的“空”包括以下三類:神仙鬼神的世界和夢境。詩人經常用這種虛無來對比現實。這就是所謂的用虛像表現真實。第二,死者的境界。這種虛擬場景是作者在歷史上經歷過或發生過的場景,現在不在視線之內。想象未來。這種虛擬的環境還沒有發生,它的感覺會繼續延伸到未來。所以寫哀樂,會使其哀樂倍增;寫樂會玩得更開心。“真實”是指客觀世界中存在的真實的形象、事實和現實。簡單來說,“虛”的方法其實就是作者想象聯想的方式。從我們看過的作品來看,主要有兩種:壹種是做夢,壹種是做夢。而眼前的才是真的。“虛實結合”是指虛與實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相互轉化,達到虛實相生的境界,從而極大地豐富了詩中的意象,開拓了詩中的意境,為讀者提供了廣闊的審美空間,豐富了人們的審美情趣。虛擬場景與真實場景的關系有時會形成鮮明的對比,從而突出中心;有時兩者相輔相成,形成渲染對比,從而突出中心。
動靜結合——在我國古代詩歌中,詩人為了營造意境,特別註重動態描寫,動靜結合是壹種常用的景物描寫方法。在這種手法的運用上,獨樹壹幟,“字字珠璣”,“境界盡出”。作為壹種動靜結合的景物,它往往是以壹種意境來描繪動靜的,而且往往是以靜為主,以動襯靜(這裏的“動”包含動與聲:如“清宮竹聲,漁舟前荷葉聲”,“吵”是聲,“動”是動),形成意境與意象的和諧統壹。因此,動靜結合的寫景手法也不能完全脫離陪襯。
正面結合——對描寫對象進行正面直接的描寫,就是正面描寫;描寫對象周圍的事物,使對象更加生動突出。側面描寫的方式給讀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間。
點面結合——壹切都是相互聯系的,不是孤立的,描寫的景物也是壹樣的。它們總是與周圍的風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所以我們在寫風景的時候,不能孤立地、靜止地寫主體,還要圍繞主體寫聯系,點面結合,這樣才能讓主體形象更飽滿,更有特色。經常有人指出它有綜合作用。
細節描寫——中國的古典詩詞壹般短小精悍,不像敘事作品那樣有過多的細節描寫。然而,即使是短短的壹章,哪怕是抒情的小品,也不能忽略細節的描寫。這壹點需要特別註意。文學作品中真實生動的細節描寫也能達到“見微知著”的效果。
觀察角度的變化——描述要分層次——從遠到近或者從下到上。看同壹個場景,觀察者的位置不壹樣,角度也不壹樣。向下看,向上看,遠看,近看,視覺形象會五花八門,變化多端。從不同的角度描寫,會使讀者對所描寫的景物有更全面的了解,獲得更完美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