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易隱居的第四年,他的家鄉被燒毀,生活陷入極度貧困,但他生活在貧困和幸福之中。在藝兮的最後幾年,朝廷征召他為官。元嘉三年,江州刺史檀道濟勸他出山,他守節,不肯做官。顯然,道教在這壹時期起了主導作用。
陶淵明是漢魏南北朝八百年間最傑出的詩人。陶詩125首,多為五言詩。從內容上可分為飲酒詩、詠物詩、田園詩三大類。
這篇文章的寫作時間大約是宋永初二年(421),當時陶淵明57歲。他拒絕與劉裕即將到來的政權合作,對黑暗的政治現實不滿。同時,因為他貼近農民,理解他們追求理想社會的願望,所以寫了這篇文章。本文是《桃花源詩序》中的序,可以獨立撰寫。
這個故事的作者是托人虛構的。他生活在東晉末年戰亂的環境中,長期隱居鄉間,對鄉村的現實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對人民的願望有了切身的體會,於是構想了自己理想中的社會——世外桃源。但作者清楚地看到,這樣的理想社會在當時的條件下是無法實現的。
(2)這個理想社會,表現了作者對沒有剝削和戰爭,人人平等幸福的向往和憧憬。
對美好未來的追求是美好的願望和寄托,所以無法實現。
如何評價陶淵明
作為金末亂世的隱士,陶淵明晚年經常在廬山與佛教交往是可以想象的,但他們的思想相通未必如此。仔細研究過陶詩歌,了解詩人生平的人都會知道,陶淵明是壹個無神論者,有著安靜的外表和壹顆濟世的熱心腸。少年時雄心勃勃,接受儒家思想,希望建功立業。然而,當官壹段時間後,現實讓他失望了。他不想和當權的人同流合汙,所以他選擇了壹條退隱歸田的道路。
這時他受到莊子哲學的影響。因為他以前沒有過農村生活,又親身參加過勞動,和勞動人民有過接觸,所以在思想上不可避免地得到了壹些新的感受和啟發。因此,在金代提倡舊文風的時候,他能夠創造出風格獨特的新形式的山水田園詩,在中國詩歌發展史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從少年時的“逃離四海的兇誌”到老年時的“留世的兇誌”,始終沒有忘記這個世界。他的傳世之作《桃花源記》,正是他對壹個人人自立友愛,現實中沒有雜念和貧困的社會的憧憬。甚至把他的隱居和飲酒放在當時的背景下分析,也包含了表達對當時黑暗統治的某種不滿和反抗的意義。
當然,陶淵明畢竟是壹個生活在壹千多年前封建社會的士大夫。在他的思想和詩歌裏,不可能沒有很多負面的東西,比如生活清貧,及時行樂,避世。然而,由於其階級偏好,後世的文學批評家和詞人更註重欣賞和贊美他在這方面的特點,認為這是陶詩歌的精髓。
其實這是對陶詩的曲解。陶淵明作為壹代詩人,生前死後壹直被忽視,後來又被長期歪曲和誤解。現在是時候對陶淵明及其詩歌給予正確而全面的評價和鑒賞了。
沈德潛在《談詩》中說:“晉人比較豁達,有憂勤、自強、知足、悲憤、安樂、心安之語。”
蘇東坡曾這樣評價陶淵明:“要做官就要做官,不可疑之;如果妳想被隱藏,妳就會被隱藏,而不是去找它。餓了就扣門要飯;吃飽了就用雞和小米迎客。“古今有智是真的。”人們重視真實,詩歌也是如此,詩歌來源於人們的真實,這是陶詩具有經久不衰魅力的主要原因。
魯迅先生的話,“陶謙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不是‘全沈默’”
梁啟超在評價陶淵明時曾說,“自然是他慈愛的伴侶,常向他微笑”。正如他所說,陶在自然與哲學之間打開了壹條通道,在人生的苦難與自然的旨趣之間達成了和解。即使是最普通的農村生活場景,在他的作品中也表現出壹種無限的、意味深長的美。
陶淵明的“真”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壹是對自然的熱愛;壹個是人生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