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的人都不在,今天的水依然是冰冷的。
做出贊賞的評論
在唐高宗宜豐三年(678年),羅賓多次道歉,並感動吳侯,很快就被錯誤地監禁。宜豐四年(679年)六月,改元為條祿(即條祿元年),秋,羅賓王被赦免出獄。那年冬天,他去了幽燕地區,倚著軍簾,立誌報國。《瀟水送別》這首詩寫的就是這個時期。
從詩意的標題來看。這是壹首送別詩。從詩的內容來看,這又是壹首史詩。詩人在送別友人時,表達了對古代英雄的無限敬仰,從而表達了對現實的深切感受,傾訴了自己滿腔熱血又無處可流的巨大苦悶。
“此處不去燕丹,壯士斷腕。”這兩句寫的是詩人借吟詠古事送別友人的地方。這個地方指的是沂水,發源於河北易縣,戰國時期是燕國的南界。壯士指的是荊軻,戰國保衛者,刺客。據《史記·刺客列傳》記載,荊軻為燕太子丹報仇,奉命入秦刺殺秦王。太子丹和眾賓客把他送到蕭的岸上。臨別時,荊軻大怒,激情高唱《伊水格》:“風蕭蕭水冷,壯士壹去不復返!”然後他毫不猶豫地勇敢地出發了。這個舍身取義、不畏強暴的下層社會英雄,千百年來壹直活在人們心中,受到普遍的尊重和愛戴。詩人羅長期遭受吳政權的迫害,愛國誌氣未能施展。所以易水在送走朋友的時候,自然想起了古代君臣相見的悲壯故事,用歷史做比喻來描述現在,為下面的人創造壹個表達擁抱的環境和氛圍。
“昔日無人,今日水依舊冷”是壹句惜舊傷今的言論,表達了詩人的情懷。過去人們指的是荊軻。不,死亡。荊軻到秦婷,用匕首擊中秦王沒打中,被殺。這兩首詩都是對仗的形式,古今皆有。壹輕壹重,壹緩壹急,既是歌頌歷史也是抒發情懷,充分肯定了古代英雄荊軻的人生價值,更是傾吐了詩人的抱負和苦悶,表達了對朋友的希望。陶淵明曾寫過壹首詩《荊軻頌》,說:“劍術不精,不成大器。他雖去,卻有千年情緣。”表達了對荊軻的崇敬和惋惜。這首的詩與陶詩相得益彰,但在意境的創造上更為含蓄雋永。《今天的水還是冷的》中的“冷”字含義豐富,深刻地表達了詩人對歷史和現實的感受。首先,“冷”是壹種客觀的風景。這首詩是冬天寫的,北方的河冬天自然冷。其次,“冷”是對歷史的反思。荊軻這位古代英雄雖然功勛卓著,但也令人肅然起敬,詩人珍藏記憶深刻。荊軻早已不復存在。但是,這位英雄那種恨之入骨、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還在,作為歷史見證者的易水河還在。詩人面對蕭的寒潮,仿佛古代英雄所唱的悲壯的送別曲猶在耳畔,令人肅然起敬,產生壹種奮發圖強的感覺。還是那句話,“冷”也是對現實的概括。當詩人在沂水之濱送別友人時,感受到的不僅僅是冰冷的水,更是冰冷的心。以劍思楚,以金椎(永懷)報朝的王洛賓,野心很大。他願意拋頭顱灑熱血,做驚天動地的事情。然而現實卻是“天子不知,眾公相知”(《嶽夏訪德州使他高三》),不合時宜,孤獨寂寞,詩人的內心充滿了孤獨和憤怒,如同伊河。在“在我之前,那些逝去的時代在哪裏?,在我身後,是未來的幾代人?”,詩人不得不向摯友傾吐自己來之不易的野心和無盡的怨恨。詩人對荊軻的懷念,既是對自己的安慰,也是對朋友的鼓勵。
這首詩的中心是第四句,尤其是詩尾的“冷”字,是畫龍點睛之筆。“冷”字包含了情景中的感情,把感情和情景捆綁在壹起,用意象形成意義。風景和大象。是對客觀事物的具體描寫、感受和意義,是詩人對客觀事物的審美理解和感受。古人雲:“象者,意也。”詩人屬於自然對象,讀者屬於藝術對象。發現美的客觀存在和生命人格的偉大表現,從而把這種主觀感受和意義轉移到客觀的景物和意象上,賦予自然和藝術以生命,賦予客觀事物以主觀的靈魂,這就是詩歌創作和欣賞中的“移情”。《今日水依舊冷》中的“冷”字就是這種感同身受的物質象征,這是這首詩創作最成功的地方。這首詩的題目是告別,但它沒有說明向誰告別,向什麽告別。全詩純粹是壹首關於歷史的詩。但背誦全詩,“慷慨倚長劍,壹曲送君走”的壯麗景象就像眼前。這是為什麽呢?因為歷史本身就是壹種強烈的告別,這和詩人在事件中對朋友的告別是壹樣的。古今的告別都是在沂水河畔,地點都壹樣。易水跨古今,詩跨時空,全詩渾然壹體。壹古壹今,壹明壹暗,兩條線索同時闡釋,最終統壹在“今水猶寒”的“寒”字上。這首詩的構思非常巧妙。
這首詩以濃烈深沈的感情和含蓄精煉的手法,擺脫了初唐柔弱嬌弱詩風的影響,標誌著唐代五言絕句的成熟,為唐詩的健康發展開辟了道路。
這首詩又名《沂水送人》和《沂水送人》,內容完全相同,是羅賓的名篇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