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的境界是什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公認的是唐代《茶譜》作者、被世人尊稱為“茶仙”的陸通的《七碗茶歌》詩中的七種境界。詩中寫道:“壹碗喉吻滋潤;兩碗破碎的孤獨;三碗搜窮,只有五千卷字;四碗輕汗,人生不平,毛孔全散;五碗筋骨分明;六碗仙靈;七碗都吃不下,但是感覺腋下有風在吹。蓬萊山,在哪裏?玉川子想乘此清風回家。”後人將其提煉為飲茶的七大境界,即:壹是潤喉,二是打破寂寞,三是搜窮心,四是輕汗,五是清筋骨,六是通仙氣,七是清風出世。這七種境界後來傳入日本,成為日本茶道的精髓。
喝茶的七大境界是由低到高,從身體層面到精神層面,最終達到天人合壹,長生不老的出現——不是所有人喝壹次茶就能體會到的。但是,宋朝有壹個人,在喝茶的過程中,真的經歷了所有的七重境界。他是南宋著名的書法家和詩人。
陳數(1134——1216),南宋著名書法家、詩人,曾任貴州知府、滇中欽差、江西編曲、兵部侍郎。清代劉玉麟寫《粵西石刻誌》:“(陳數)寧元初知貴州。”意識是“南宋寧宗初年,陳數被任命為貴州(今貴港市)最高領導人”。正是在貴港任職期間,陳數體驗了南山上壹杯茶的七重境界。
南山是貴港以南約4公裏的壹座小山。它以建在洞中的千年南山寺而聞名。因此,山上留下了100多件歷代達官貴人的摩崖石刻。其中壹個是陳數喝完茶後留下的。
此石雕刻於南山半山北極洞石壁上,兩尺見方,上書“陳、蔡元發、陳、高伯和、清遠、仲春、醜,勸農人北洞作工啜茶”。這句話乍壹看和“某此訪”差不多,只不過多了“勸耕北洞啜茶”九個字。然而,就是這寥寥九個字,道出了喝茶的七大境界。
在擔任貴州周知期間,陳數曾經擔任朝廷的勸農大使(壹個主管農業的官員)。蔡元發、陳和高伯和都沒有找到這個人,所以他們應該是的下屬。“清遠”是宋寧宗的年號,“陳冰(年)”是1196,“仲春”是農歷二月,“娥冤”是日期。“勸農”是指在春夏農忙季節,主管農業的官員到農村走訪,督促農業生產。“呷茶”就是喝茶。“北洞”即北極洞,又稱葛仙洞。相傳道教神仙葛洪在得道前曾在此煉丹。洞內有葛仙巖、煉丹爐、洞外山下仙井等遺跡。
這塊留下的石刻文字翻譯成現代白話,意思是“1196年農歷二月初二醜日,及其隨行人員蔡元發、陳、高伯和等人到南山附近農村檢查督促農業生產,下班後 他們去了葛洪煉丹修仙的北極洞(順便說壹句)讓我們想象壹下當時的場景:在壹個美麗的春天午後,南山上仙氣繚繞的北極洞,茶香飄逸,笑語盈盈,洞外芳草萋萋,陳數等人壹邊休息壹邊欣賞美景,喝茶聊天。 這茶真好喝!讓我們來分析壹下陳數在飲茶過程中所經歷的七種境界。
第壹,喉嚨濕潤。去農村檢查地裏的工作,當然得走很多路,然後爬山。作為壹名公務員,陳數壹定很累。壹杯綠茶進入妳的喉嚨。潮濕嗎?
二是打破孤獨。貴港地處新疆南部,宋代時期經濟社會還比較落後。陳數被安排在壹個遠離中原繁華地區的偏遠地方做官,平時很少應酬。他心裏壹定很郁悶。今天難得休息壹下。壹群人在這美景中喝茶放松,孤獨感自然褪去。
第三,搜心。“搜腸窮”有兩種理解。壹種是空腹喝茶,刮腸子;第二是飲茶之後,詩情蠢蠢欲動。陳數帶隊下鄉,走了這麽多路,應該是餓了。這時候喝茶可以解渴,但肯定會刮腸子。此外,陳數本身就是壹個詩人,這種情況當然充滿了文學思想。但不知他當時為何不在北極洞留下詩詞石刻,只在南山寺洞內石壁上寫了兩個楷書字“南山”,每個字壹米見方,是南山現存摩崖石刻中字體最大的。
第四,輕汗。清正廉明,陳數的壹個性格,在官場經歷了風風雨雨,現在被發配到這個“鳥不拉屎”的地方。今天很多人心裏都會覺得很委屈。然而,今天,陳數在南山北極洞喝了幾杯美麗的茶,出了壹身臭汗,說了很多話,還抱怨。嗯!我感覺好多了!
第五,筋骨分明。幾杯熱茶下肚,腸子就刮幹凈了;休息了壹會兒,體力恢復了,心情也變好了。陳數天生放松,像燕子壹樣輕盈。
第六,通仙靈。喝茶和喝酒是壹樣的,空腹喝容易醉人。人在神清氣爽的時候,大概會有壹種天人合壹的感覺。估計當時陳數在喝茶,茶越喝心情越好,不知不覺就醉了。這個時候,他“打通壹個精神”是很自然的。
第七,清風生。茶微醺,仙女般,居高臨下,天人合壹,心神迷醉。當時,幸虧陳數身邊有人,否則他可能真的“飛出”北極洞口。日本人高倉健主演的老電影《狩獵》中也有類似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