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譚笑昌黎歷史

譚笑昌黎歷史

昌黎縣位於河北省東部邊緣,東臨渤海。總面積1184平方公裏。總人口為55萬(2006年)。轄11鎮5鄉。縣政府設在昌黎鎮,距秦皇島市區44公裏,距石家莊438公裏。漢代稱蠡縣,唐代稱石城,遼代稱廣寧縣。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采用舊縣名“昌黎”作為縣名(實際上與昌黎舊縣無關)。根據傳說,昌黎對黎巴嫩人民來說意味著繁榮。昌黎有很多名勝古跡和人文景觀,歷史上有九個皇帝在攬勝上。五峰山韓文寺,中國* * *生產黨創始人之壹李大釗先生長期從事革命活動的地方;山上的水巖寺是冀東唯壹的佛教場所。境內的袁穎寺塔是遼金時期的建築,是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被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祁明峰:昌黎人,名君瑞,號。誌剛。龔升。萬歷四十三年(1613),任山東高遠縣令,四年後升任遼東自由放牧。他擅長不經雕琢寫詩。何:他能在壹瞬間寫出幾十首詩。時事作者,藏在家裏。

楊:四川建州舉人,萬歷四十四年(1616)任昌黎縣令。他的文、官、冶皆擅其美。在任期間,他主持重建昌黎縣誌。筆削簡,使縣誌更加完善準確。離任前,萬歷四十八年(1620)重修古塔寺,說古塔下有井,水有其源,塔有其影,是假的。該寺名為元瀛瀛寺,現在碣石山黑魚溝瀑泉處刻有“削壁流泉”二字。後遷居雲南武定府同治。

張國祥:昌黎人,字太和,萬歷年間進貢。他最初被任命為馮潤縣的教師,這大大促進了當地的文風。後來升任甘肅威遠縣令,改變了當地的文化教育。魏卸任回鄉後,以琴書自娛,修琴課。受到全縣文人的推崇,著有《明朝遺風》。

高履玉:字分齋,號朱郭。他和樂亭縣的陳明福壹起受聘編纂地方誌。

張:字友松。昌黎,張的第三子,明朝萬歷年間同為朝貢。曾任保定府教導員。擅長詩歌、古語、著述,著有《遊頌詩稿》等。清順治十六年(1659),大學者顧在遊覽勝利之地時,與昌黎有了書面相識。康熙初年,應知縣王日儀之邀,參與昌黎縣誌的重建,已是風華正茂。

五輪:字徽殿。昌黎人。康熙三十九年(1700)入土,任湖北漢陽縣令。生前有《惠真跡五則》。

張:字。昌黎生於康熙五十六年(1717)。起初在玉田縣教重慶,後升任大明府教授,後遷居靖江府。晚年回到家鄉寫詩,小有名氣。他享年八十四歲,著有詩集《閆濤老人的詩》。

齊大勇:字楊浩,名嚴豐,昌黎人。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少棄文習武,雍正八年(1703)考取武狀元。此後三十余年,歷任幹青門都督、山西傅彪將軍、湖南沅州副將軍、鎮海副將軍、湖廣襄陽將軍、陜西興安將軍。他雖是武將,但對文學藝術相當精通,尤其是書法,對舊拓片的鑒定也很在行。

王士生:余鄂推薦。昌黎人。乾隆十七年(1752),舉人。他在湖北鹹豐縣任知縣期間,振興地方文化教育,壹生愛好詠詩寫文,著有《更名堂古詩詞集》數卷。

萬勇:不,樂山。昌黎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進士,萬瑄之侄。龍五十四年(1786),試副棒,被選為山東省蒲臺縣知府,後任甘肅省成縣知府十年,晚年回鄉。七十歲的時候。他壹生書法造詣深厚。他在顏真卿學書法,在董其昌用草書。晚年,米友仁追著鐘繇的古體草書,自成壹家。他的書法是壹時之寶,藏民甚多。也是《文風好堂集》的作者。

邢如謙:劉安,昌黎人,生於乾隆年間。他壹生研究理論,寫了很多。其傳世之作主要有《喪禮樂論》、《李殊》、《福馬李殊》、光緒年版《永平福誌》等,主張治喪無浮土、鼓樂祭祀,不吹捧鬼神。其著述以經典和實踐為基礎,觀點新穎,極有研究價值,其遺產印有邢如謙遺書。

齊彭年:字程遠。,又叫齊雲。昌黎武術狀元齊大勇的次子。武堯生於乾隆年間。他雖是武術家,但文筆嫻熟,尤其是詩歌創作。他的五言七律絕句清真古拙,有陶淵明、柳宗元的神韻。韻主要追求王維和魏的風格。和父親齊大勇壹樣,對書法藝術有著深厚的造詣,士紳家得了壹張紙,當作珍寶掛在墻上。

祁巧年:子松吾,昌黎人,乾隆年間進貢。據石夢蘭《停園詩》記載,他自幼在水峪讀書,在水巖立戶,終身未曾離開碣石山。他淡泊博學,寫了壹本叫《北山草》的書。

王旭:艾蒿,昌黎人,王士生之孫。乾隆五十九年(1794),道光二年(1822)招為秀才,先後在演金、孟縣、河南、江蘇、武進任知府。回國後被聘為永平府三生書院和遷安安昌書院的主要教授,並與遷安著名學者馬遜成為文學朋友。他壹生酷愛詩詞寫作,其中《愛日堂稿》書法淡雅秀麗,造詣頗深。

張堂:蘇遇館。昌黎生於道光二十四年(1844)。豪邁好動,其詩接近王維、孟浩然。家境貧寒,容易買書,經常為此負債。他壹生以讀書、吟詩、寫文章自娛,著有《明春堂詩集》。

郭田佩:於之這個詞。昌黎人。道光二十六年(1846),19歲考中,未盛年即逝。他生前愛好寫詩,詩中多為怨悲之聲,著有《環翠齋詩草》。

高格調:紫字,昌黎人。大約在道光或鹹豐年間.他博覽群書,富有詩意,喜歡旅行。他在遼東度過了幾十年的筆墨生活,著有《鶴鄉曹寅》。晚年在家,他和姚顯壹起唱歌,姚顯送給他壹副對聯:能為天下用,不求天下用,識人用才。在他生命的最後,他讓自己厭倦了重溫舊事。當年他抹東抹西,回頭是夢。嘉成滿心歡喜的進入,但這壹天並沒有拖泥帶水,轉眼間都過去了。

高文玉:於,昌黎人。鹹豐八年(1858),次年考中進士,任戶部尚書。他的詩是赤子之心,他有時和縣裏的文人張生亭、崔壹起唱。他從京贈詩給崔:客愁似浪子,夢如煙幻。包書很驚訝他的詩是幽靈般的。

張生亭:字蘭軒,五號齋。昌黎人,鹹豐二年(1852)副貢,任誌立青縣教渝;葉童二年(1863),戶部郎中,後任知府、道士。被派到湖北辦軍裝,擔任鄉試督察。光緒十壹年(1885),死於任上。他的學術生涯在當時很有名。同治初年回鄉守喪時,被知縣何松泰提拔為重修縣誌監。做官幾十年,吟詩寫文章,著有《魏武齋詩集》。

崔:子是昌黎人。鹹豐九年(1859)居縣城,在城北桃園西坡建別墅。他是鹹豐縣和葉童縣的著名學者,在縣內外結交了許多朋友。他的古詩詞怪,書法不落俗套,壹時成名。同治十年,清廷選了壹等單人,任命他為知縣,分撥到四川,還沒到就死了,有壹本書叫《北桃園詩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