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詩歌欣賞】冷露無聲的濕桂花,妳聞到了嗎?

【詩歌欣賞】冷露無聲的濕桂花,妳聞到了嗎?

今天應邀在壹個群裏講詩,講了這首《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反響不錯。很多入群較晚的朋友沒有聽到,就整理成了文字。以下是正文部分。

大家好。這幾年壹直在教孩子學詩歌,偶爾發朋友圈。很多媽媽都喜歡,臨摹來教孩子。有的媽媽很認真,去找媽媽了解意思。

我曾經主張不求解答,意思是不去刻意解釋,不去查翻譯。目前大部分翻譯都比較粗糙機械,破壞了詩歌原有的美感。而且只是字面解釋,無法融會貫通,更談不上貼近生活,讓孩子覺得那些詩很遙遠,很陌生。

到現在我還是主張不解釋不翻譯,但是我希望他們能體驗壹下,盡可能聯系現實生活感受詩意。這和單詞解釋沒有關系。

比如今年5月份,Coco回老家,看到壹池清澈的水,小口往外流。她說,媽媽,這是“樹陰照在水面上就愛陽光柔和。”當時我很驚訝,因為這首詩太別扭了,我沒有給她解釋意思。但當她看到晴天的溫柔,水面上的樹枝,細細的流水,她立刻就明白了其中的意義。

最近,我帶她回農村。當她看到青山,聽到鳥鳴,她說:“壹畝清蔭,半天瀟灑松窗晌午。奶奶在這裏就是這麽壹句詩。”孩子不需要知道具體單詞的意思。清涼閑適的感覺,才是她理解的詩意。

實事求是的說,要達到這樣的效果需要壹定的積累。但是,詩歌的選擇也很重要。很多群友壹直在問我什麽詩集好。不是不推薦,只是真的沒有發現很滿意。人文學科的東西本來就是主觀的。另外,詩集的出版門檻很低。反正不用給幾十萬年前的古人交版權費,魚龍混雜的也不少。

如果不滿意,我就自己動手,給孩子選詩。具體的標準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經有所提及,在此不再贅述。總之,去哪個山頭唱哪個歌,跟著季節和生活的變化。

比如這首《十五夜望月送杜郎中》就打算在中秋節前後教孩子。然而,大人和小孩壹放假就懶。這兩個星期,我就抄在家裏的小黑板上。她時不時念幾句,喜歡上了。

下面根據自己和孩子的經歷給大家講講這首詩。

題目是《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就像我之前說的,現在是中秋節。但也有朋友不解。他只說是15號。妳怎麽知道今天壹定是8月15日?這涉及到中國古代的壹些具體概念。比如幾個重要的“十五”: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正月十五,古詩詞中沒見過“十五”這個名字的,壹般說“元日”、“元夜”;7月15日,中秋節,也就是民間的鬼節,難得在這壹天寫詩。所以如果排除的話,“十五”這個說法基本上是指8月15日的中秋節。不過民間也有壹種說法,“十五”指的是元宵節。大概是民間重視元宵節,文人更重視中秋節。同樣,“九日”是指九月初壹的重陽節,“九日支在廟堂附近”。“五天”是指五月初五的端午節。

杜郎中是誰?沒有具體考證。查了壹下,郎中大致相當於現在的大臣,級別挺高的。但古代文人愛奉承,也不排除我們今天見到大家時會有“某局”“某處”之類的恭維。反正古詩詞裏都是“修行人”。都說如今的“局長”挺好的,職位可大可小,級別可高可低。對了,“大夫”這個詞在古代也是“大夫”的意思。

總之,這是王健送給“杜導演”的壹首詩。但問題是,壹個男人和另壹個男人在中秋節寫壹首詩,意味著什麽?其實古代文人互相吟詩是壹種很常見的社會行為。我寫了壹首詩,覺得不錯。我該怎麽辦?每個人都有交流和炫耀的欲望。那時候還沒有微博和朋友圈。然後發給妳的朋友,互相誇獎評論,或者用原詩的韻再唱壹首。簡而言之,類似於今天發朋友圈,熱切期待朋友點贊評論。所以這首《送杜郎中》並不是他對對方有什麽話要說,有什麽感情,他只是給對方發了壹個圈。

好了,我們來逐句拆解這首詩。

第壹句話,白樹在中庭啼叫。“中庭”在哪裏?中間的院子。那為什麽是中間?古人講究的是前庭後院,進門,先穿過壹個院子,才能到達主人居住的地方。它在門和房子之間,所以叫“中庭”。稍微有點家當的古人大概都是這樣生活的。還有什麽網絡小說裏的“三進”“四進”的房子,大概走了三四個院子才到了主人家裏,前面是工具房和傭人房。宮殿又叫“九重宮門”,意思是穿過九道門。所謂“深宮”“深宅大院”由此而來。只有窮人的房子壹眼就能看到,打開柴門就能看到人。但再精致壹點,還是在外面圍上壹圈籬笆,於是有了“長籬笆沒人跨,只有蜻蜓和蝴蝶飛。”

然後說“迪拜”。為什麽地面是白色的?這裏可以啟發孩子思考。除了下雪的時候,他們很少看到白色的大地。但是,如果他們曾經有過野外旅行或者鄉村生活的經歷,那麽在月夜,天空和大地都是空的,地面壹定是白色的。所謂“飛在空中不覺霜,不見亭上白沙”正是這壹幕。在城市裏,月亮再圓,大概也很難看到“白底”的景象了。但是,大部分城市的孩子並不缺乏旅行經驗。稍加啟發,就會在壹定程度上喚起他們之前的經歷。或者下壹次,他們肯定會關註是不是“白”了。所以古詩詞不會影響孩子的天性,反而會啟發他們有更多的生活體驗。

先說“樹棲烏鴉”。如前所述,夜靜,月色皎潔,畫面和諧空靈。突然寫“樹上住著壹窩烏鴉”,是不是感覺畫風變化有點快?烏鴉讓人聯想到嘈雜、黑暗甚至不祥。為什麽要寫這個?要押韻!其實應該是“烏鴉棲息樹”。烏鴉在森林深處睡著了。多麽安靜優雅的夜晚。

第二句:冷露無聲濕桂花。這句話是Coco最喜歡的,我也沒有說,但是她壹直在喃喃自語,壹不小心就彈出來了。我問她為什麽喜歡,她說不上來。其實文學的魅力就在於此。有時候我們說不出為什麽喜歡。這只是壹種直覺。但是可可的媽媽還要更進壹步,解釋這種直覺從何而來。

第壹:形勢。這個季節是桂花盛開的時候。她到處都能看到和聞到它們。她回家會看到這首膾炙人口朗朗上口的桂花詩,當然也會多讀幾句。這也正是可可媽媽在選詩上壹直倡導的,讓他們可以隨時隨地接觸到“活的”詩歌。

第二:它悄無聲息的調動了我們的感官,在瞬間強化了我們的感官。這句話比較專業,比較別扭。坦白說,妳覺得桂花是在陽光刺眼、人聲嘈雜、空氣幹燥的白天更香,還是在人少、光線昏暗、空氣濕潤的寧靜夜晚更香?毫無疑問,當夜晚、滿月、露珠放出來的時候,我們的感官本能地被調動起來,仿佛瞬間進入了壹種空靈的境界:桂花更香!

第三,表現了壹種天地大美,萬物和諧相處的境界。為什麽這麽說?妳看,秋夜,滿月,白地,烏鴉睡覺,人在哪裏?也許站在院子裏,也許在屋裏,我不知道。總之,“人”的存在是很微弱的。當萬物之靈長的“人”壹旦退居次要地位,妳會發現,世間萬物都是自然存在的,月光照耀大地,露珠悄悄滋潤桂花。這壹切都與人無關。它們很美,很香,但它們就是這樣,不是給人看的。所謂“草木有其心,何以欲美而折”,所謂“天地之美,我不能言”就是這樣壹種境界。我們在看書、看電視或者旅遊的時候,可能會有類似的經歷。有壹天早晨,妳突然看到陽光燦爛,或者彎腰看到草尖上的露珠晶瑩剔透,妳的心會莫名其妙地被感動。為什麽?正因為妳心明眼亮,毫無防備,大自然突然以它本來的面目闖入妳的視野。妳心中的“我”幾乎不存在。只有這種華麗壯麗的場景,才壹定會讓妳感動。“冷露無聲濕桂花”自然因為人的退隱而如此精彩。

再看最後兩句:我不知道今晚秋思會落入誰的手中。為什麽不像前兩句那樣逐字解釋,因為沒必要。古詩詞確實不錯,但是不要以為它的每壹個字都是精華,都是值得深思和琢磨的。壹首壹兩句的詩才是精華,壹句好的句子足以傳世。其他的,我們可以把它們當做“小菜”,是不可或缺的剩菜。因為形式上的要求,他必須寫這麽多句子。比如這首歌,前兩句描寫風景,後兩句壹定是抒情的。字面意思很簡單,就不多說了。雖然在文字上沒有什麽精妙之處,但整體意境非常優美。這是委婉和令人回味的。誰是秋思?妳的家,我的家,他的家,都有可能。千千的秋思都壹樣嗎?當然不是。那麽,人們有什麽樣的秋思呢?詩人戛然而止,留給讀者無盡的想象。這就是為什麽中國的詩詞能夠流傳千古,依然活在我們心中。壹個詩人可能會寫壹首詩來表達他當時的感受。但這種情感是幾千年後成千上萬的千千人仍能感受到的。比如現在,有壹天晚上,不壹定是中秋節,我在離家的時候,偶爾會有淡淡的悲痛,我的心可能會壹動,於是我會想到這兩句話:我不知道今晚秋思會倒在誰的房子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