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為什麽那麽多人要月亮詩?

為什麽那麽多人要月亮詩?

東西方文學中的月亮意象比較

查玉麗

(馬鞍山電大01秋季漢語言文學專業,安徽馬鞍山243011)

摘要:人類共享壹輪明月,在不斷認識、改造和征服自然的過程中,創造了燦爛的月亮文化。在東方,中國人寫月亮是永恒的象征和永恒的主題,是對世界短暫的哀嘆,是壹種向往和孤獨。日本人寫道,月亮是人和月亮的結合體。在西方,在歐洲的法國人眼中,“月亮是個悲傷的女人”是與人不同的。本文采用平行研究的方法,比較東西方文學中的月亮意象,感受欣賞東西方文化中月亮文學的快樂,加深對月亮文學意象的理解,總結東西方文學中月亮意象的異同,並分析產生這種差異的原因。由此可以發現,中國等東方的月亮文學是女性化的,中國月亮文學的形象體現了壹種寧靜、向往、神秘和孤獨,壹種突破封閉的向往和渴望;消極和積極的二元性明顯受到中國傳統儒家“忠孝仁義”和東方佛教的影響。西方的月亮文學形象,如希臘的月亮文學,體現了西方“自私”和“索取”的價值觀;法國波德萊爾眼中的月亮是人與月分的月亮,再現了西方人人格的獨立與開放,以及“悲傷”中的張揚。受基督教文化的影響,西方人直白、外露、刻板、僵化的文化性格使西方月亮文學僵化。

關鍵詞:東西方文學中的月亮意象比較

人類生活在同壹個地球上,還有壹個月亮。億萬年來,人類在自身進化的過程中,在不斷改造和征服自然的過程中,創造了燦爛的月球文化。從原始人關於月亮的神話,到阿波羅揭開月亮的面紗,月亮文學記錄了人類認識自然的軌跡,承載了人類追求與自然和諧、悲喜纏綿的精神體驗。同壹個月亮,在古人和現代人的筆下,表現出理解的不同;同壹個月亮,在東西方文人的筆下,透露出他們對月亮內心感受的差異。本文擬采用平行研究的方法,比較東西方文學中的月亮意象,感受在東西方多元文化中欣賞月亮文學的快樂,加深對月亮文學意象的理解,總結東西方文學中月亮意象的異同,並分析產生這種差異的原因。

壹,東方文學中的月亮意象

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喜歡賞月。我們來看看東方文學中的月亮意象:

(1)月亮送相思

中國人民非常重視月亮,中國的月亮文學特別豐富。古往今來,中國寫了許多關於月亮的詩。中國的月亮詩大多充滿哲理。唐代大詩人李白的月亮詩結合了許多哲理,通過月亮來比較生命的短暫和自然的永恒。“今人看不到古月,這個月以前拍古人的照片。古人若流水今,* * *望明月。”李白的詩充滿了情感。世界歷經滄桑,月亮依舊。

相思是美國人在中國文學中永恒的主題。月亮是離我們最近的星星,可以用來寄托我們很多飛翔的想象和逃避的感覺。似乎我們生命中所有的幸與不幸,都可以通過對比月亮的描述來實現。蘇軾在月亮詩中吟誦:“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在古代很難完成這件事。但願人長久,千裏好風光。”李白名句:“我床腳壹線明,豈已有霜?。擡起頭來看,我發現這是月光,再次下沈,我突然想到了家。”把月亮的鄉愁表現的淋漓盡致。此外,如杜甫《月夜憶兄弟》,“遊子聽鼓聲兆仗,秋雁鳴。他知道今晚的露珠將是霜,家裏的月光是多麽明亮啊!. ";張九齡《望月思壹遠》“月亮,長得滿滿的現在在海上,天涯* * *此時。帶給分離的心,夜的長體貼!”也是為了像月光壹樣灑下對親人愛人的思念。

(2)孤獨的月亮

思念和孤獨往往像孿生姐妹,東西方的月亮文學中有更多的孤獨元素。

先看中國嫦娥奔月的故事:相傳古時候,有壹年的某壹天,後羿去昆侖山訪友求道,正巧遇到路過的王太後,向她要了壹包仙丹。據說吃了這種藥,馬上就成仙了。後羿深愛妻子嫦娥,不願獨自升天,便將長生不老藥交給嫦娥收藏。嫦娥把藥藏在梳妝臺的百寶箱裏,卻被後羿的壹個弟子,奸詐無恥的孟鵬看到了。三天後,後羿帶領弟子外出打獵,別有用心的孟鵬裝病留了下來。後羿離開後不久,孟鵬帶著劍闖入裏屋,強迫嫦娥交出仙丹。情急之下,嫦娥吞下仙丹,立即飄離地面,沖出窗外,飛向天空。因為擔心丈夫,她飛到了最近的月亮上,變成了仙女。

另壹個版本的嫦娥奔月的故事說:嫦娥偷了長生不老藥上天,登上了月球。嫦娥在月球上非常孤獨寂寞。唐代詩人李商隱在壹首詩中感嘆“嫦娥應悔偷仙丹,天青夜黑。“每天白天黑夜都是壹樣的孤獨。想要與眾不同,想要追求永恒,就必須付出孤獨的代價。無論哪個版本的故事,都再現了月亮孤獨的形象。

中國四大文學名著之壹的《紅樓夢》是壹個美國人在中國文學中通過月亮表達孤獨的代表。《紅樓夢》中對月亮的意境有精彩的描寫。第七十六回,湘雲和林黛玉寫壹起賞月吟詩,抒發對風景的感情。“只見天上壹輪明月,池中壹輪水月,上下爭光,仿佛置身水晶宮鯊魚房。”湘雲唱的是第壹聯:“渡寒池鶴影”因為池中鶴在飛,黛玉唱的是“冷月葬花魂”孤獨悲涼的第二聯。這與中國中秋節滿月的傳統氣氛很不相稱。15日的滿月在黛玉眼裏和心裏就變成了冷月。《冷月》更好的表現了林妹妹那種依賴他人,孤獨,不敢說出自己的愛的復雜心情。也暗示了黛玉後來“葬花魂”的情感結局。此外,李白《獨飲明月》詩:“自花間壹壺酒,我獨飲。沒有人和我在壹起。直到我舉起我的杯子,我問明月,給我帶來我的影子,讓我們三個。”也把壹個美國人在中國文學中的孤獨感發揮到了極致。

(三)負月

中國作家茅盾在《談月》中提出了自己對月亮的不同感受。他認為:“自然現象對人的情緒有不同的反應,月亮引起的反應大多是負面的。而充分發揮這壹點的,恐怕就是中國的月亮文學了。當然也有不靠月亮發牢騷的人,沒有從自欺中得到安慰的人,沒有從月亮上想象出神秘仙境的人。”不知什麽原因,作者眼中的月亮是個大騙子!溫柔的假象!在他看來,彎彎的月牙兒“在這斷掉的鉤子裏感覺不到任何美”,彎彎的月牙兒“看起來越來越不像美人的眉毛”,而“這鉤子的寒光,就像壹把鋒利到可以殺人的鋼刀。”月光是“裝腔作勢”和“欺騙”。茅盾在《談月亮》中集中論述了關於月亮的兩件事。第壹,小時候和鄰居家老人討論月亮的大小。月亮雖然未必“霸道”,但卻能讓人變得脆弱。其次,就是寫壹個分手的男女的故事。作者友好地給雙方父母寫了信。最終,在中秋之夜,“正是這壹輪明月,貓兒似水的月光,勾起了這個女人的思鄉之情,讓她變得脆弱。”壹個昨天嘴硬的女人,在月光的挑釁下變得脆弱,讓作者大吃壹驚,讓他有上當受騙的感覺。由此,作者似乎對月亮的“哲學”略知壹二,認為壹些關於月亮的文學作品似乎幾乎充滿了辛酸、隱逸,或者空靈的流浪。“我和月亮關系不好”,和月亮有特殊關系的,好像是深山裏的隱士,閨房裏的怨婦,求仙的道士。"他們抱怨月亮,並從月亮上想象廣寒宮的空靈神秘."在他看來,原始人也在月球上做了“文章”——也就是關於月球的神話。然而,原始的月亮文學僅限於月亮本身的變化;原始人對月亮的升降、滿月、缺月都給出了不科學的解釋。最多想象壹下,月亮是太陽的妻子,或者是姐姐,或者是地球上的“英雄”,逃到天上去。這些人都沒有把月亮看作是壹個痛苦的虛無縹緲的物體。茅盾在《談月亮》中寫過壹段話:“也許只有我們中國人才能充分發揮月亮的‘哲學’?不僅詩人和優雅的美女見到月亮會發出很多思念和哀愁,而且會纏綿悱惻。是馬的英雄,也寫了月魔光下只有悲與悲。”“這種‘完整’的月亮教育,會讓從‘窄籠子’裏逃出來的人想回去”,他懷疑鄰居老人說的“年紀大了月亮就大了”可能不是他胡說八道,而可能是對月亮有深刻的“哲學”依據!談論月亮表面上充斥著“月亮好可怕”,實際上卻突破了東西方月亮文學對月亮的正面視角。它從另壹面分析了月亮,展現了月亮“消極”的壹面,使月亮文學中的“月亮”更加人性化,更加真實豐富。

(4)快樂的月亮

在中國的文學中,月亮意象除了上述幾種,還有壹種“喜”的意象,充滿了歡樂。

我國現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曾這樣描述《荷塘月色》中的月亮:“月色如流水,靜靜地澆在這壹片葉和花上”,“月光透樹”,“彎彎的楊柳稀疏而美麗的意象,猶如畫在荷葉上。池塘裏的月光參差不齊;但光影有和諧的旋律,比如梵高靈上演奏的壹首名曲。

同樣,朱古忠的散文《月夜小路》寫出了月夜的獨特感受。“在這個世界上,我走過無數條路。不過,就印象而言,我最喜歡的還是那些鋪滿月光的小路。我第壹次有這種感覺是在我的家鄉,在樹幹周圍,那裏的月光像到處都是碎銀壹樣柔和清澈,月光下的小徑“透露出壹種不可抗拒的魅力,吸引著我,誘惑著我,向著沾滿牛奶的前方走去”;月亮散發的光芒包含了最偉大的母性。當我踏上月光,心中有壹束無法熄滅的火花。”腳下的月光輕如鴻毛,讓我全身湧出說不出的舒泰、喜悅和飛翔的快樂。"

月亮被動地發光,柔和、寧靜、清爽,讓壹切都籠罩在壹片模糊而朦朧的夜色中,同時所有的醜陋都披上了壹層神秘的天衣。月光下,壹切看起來都很美,飄忽不定,不確定。這是中國文學中壹個美國人所追求的藝術境界,含蓄、深邃、幽靜、空靈、美妙。

中國的月亮文學意象體現了壹種寧靜、向往、神秘和孤獨,壹種突破封閉的向往和憧憬;消極和積極的兩重性揭示了中國傳統儒家思想“忠孝仁愛”和東方佛教的影響。

(5)人和月亮是壹體的。

日本人關於月亮的寫作不同於中國人和希臘人。日本有“月亮詩人”美譽的大詩人明慧,大概生活在宋代。當他寫月亮時,他從不涉及哲學,而是情感表達和月亮的無防備的親密關系。他寫了壹首詩,是壹段很短的俳句:“月落山上我就陪妳去,夜夜陪妳睡。”與月亮共眠在日本人眼裏是很美好的,但在中國人眼裏,可能有點褻瀆月亮的意思,而不是虔誠的感覺。中國詩人通過月亮把短暫和永恒結合起來,而日本人把自己和月亮本身結合起來,這也反映了中日月亮文學在東方文化上的差異。明慧大師也在詩中寫道,“月兒嫌我是癩蛤蟆。”月亮的詩人是如此純潔和明亮,他離月亮如此之近,以至於連明月懷疑他就是月亮本身!日本著名詩人川端康成在獲得諾貝爾獎時評價說,“月亮詩人”講得非常好。他非常喜歡這些詩,認為它們代表了日本民族的審美情趣。日本人是壹個善於吸收的民族,日本文化是由本國文化和外來文化融合而成的。早期日本受中國影響很大,吸收了韓國文化和印度文化。1868明治維新後,日本人大量吸收歐美文化,形成了獨特的東西方文化大融合的日本文化。日本月亮文學的意象——人與月亮的結合,體現了東西方文化的交融。日本月亮文學的意象來源於中國月亮文學的意象。由於日本特殊的地理環境和西方文化的影響,特別是“人月二分法”和“自私自利”的感情,出現了“人月合壹”的形象。

二,西方文學中的月亮意象

我們來看看西方文學中的月亮意象與東方的異同。

(1)人與月亮的二分法

歐洲現代月亮詩再現了人與月亮的二分法。西方詩歌中對月亮的描寫往往被賦予了更多的人味。波德萊爾的詩集《惡之花》中有壹首非常著名的詩。詩的題目是《月之哀傷》,寫得很美。其特點是月與人完全分裂,詩人完全將月擬人化。在詩人的筆下,月亮是壹個悲傷的女人。詩中寫道:

“今夜,月亮夢見自己變得更加慵懶,/像壹個躺在許多墊子上的美麗女人,/在入睡前,用壹只手隨意而溫柔地撫摸著她乳房的輪廓...有時候,她無憂無慮,柔弱無力,她面朝大地,/讓壹串淚珠靜靜地流淌,/虔誠的詩人,/睡眠的敵人,把這蒼白的淚珠捧在手心,/像乳房。(惡之花。憂郁和理想)

月亮周圍有許多白雲,像羽毛墊子。詩中描寫月亮在不經意間撫摸自己。睡覺前,她感到很難過。她面向大地,讓自己的眼淚壹滴壹滴地悄悄流向大地。這時,壹個虔誠的失眠詩人,面對著月亮,把蒼白的眼淚捧在手心,像象牙珍珠的碎片,閃著銀光。他把它藏在心裏,太陽永遠照不到的地方。這首詩是關於人類和月亮的二分法。它不同於中國和希臘的月亮詩。它不是對孤獨和永恒的描寫,而是月與人之間美好的世俗關系。這樣描述月亮,對東方人來說有些褻瀆。波德萊爾的月亮沒有李白的月亮那麽玄奧,也不像明慧大師的月亮那樣天人合壹。在波德萊爾的作品中,月亮是壹個獨立的物體,它向大地,向詩人的心靈流淌著蒼白的淚水;在月亮下想象和沈思的詩人是壹個獨立的主體。

波德萊爾眼中的月亮是人與月分的月亮,體現了西方人人格的獨立開放和“悲”的張揚。

(二)月球對人的永恒“占有”

西方文學中的另壹種月亮意象,如希臘的“月亮對人的永恒占有”。體現了西方“自私”和“索取”的價值觀;它與東方文學中的月亮意象有著本質的區別。

希臘神話中的賞月,與中國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頗為相似。在希臘神話中,月亮是壹個非常美麗的女孩和女神。這個女神每天開著幾輛白馬拉的金車從東到西。嫦娥就這樣日復壹日,年復壹年地走來走去,感覺很孤獨。後來,她愛上了壹個俗世的男孩,她很愛他。但是,凡人終有壹死,不像月亮可以天長地久。於是,嫦娥把這個帥哥放在了壹個山洞裏。每天經過山洞後,女神都會親吻他,擁抱他,然後開車離開。帥哥因為月亮女神的愛而永恒,卻只能長年保持清醒不能說話,永遠活在睡眠中。這個神話告訴人們,想要得到永恒,就要付出代價。這個代價就是離開這個世界,永遠孤獨。

中國嫦娥奔月的故事和希臘嫦娥奔月的童話雖然都是孤獨題材,但在這方面有相似之處,只是在“孤獨”上有所不同。希臘的月亮女神向往著人間對幸福和愛情的永恒追求,而中國的嫦娥從人類變成了神仙,她依然熱愛著人間的生命。奔月源於壹場與邪惡鬥爭後的意外災難,壹種正義的犧牲精神,壹種我飲孤獨使他人快樂的奉獻精神。嫦娥奔月的故事,用明朗的姿態和絢麗的色彩贊美了嫦娥,嫦娥的“孤獨”充滿了思念和愛。這與希臘月亮女神為了愛情犧牲少年健康有著本質的區別,也反映了東西方月亮文化的認知差異。

第三,分析東西方文學中“月亮”的陰性和陽性成因

中國女性的民族性格和中國的月亮文化是怎麽形成的?應該說,孔子和老子對中國國民性的塑造起了最重要的作用。孔子倫理思想的精髓是忠孝仁愛的雙向和諧。按照中國的陰陽觀念,丈夫是陽,女人是陰;父為陽,子為陰;君為陽,臣為陰。所以,在君主的“太陽”面前,百姓都是月亮,都要踐行“臣妾之道”。儒家雖然是站在“陽”的壹方說話,但正是因為站在“陽”的壹方說話,全國人民才安於家庭,盡職盡責,廉潔奉公,合群,依賴並感恩於來自皇帝的“太陽”之光,而不僵化,不主動,不獨立,不好鬥。儒家雖然“剛與仁”並重,但後儒家並沒有闡述儒家的剛。所以,總體來說,儒家並不重視刻板的外向,而是提倡“溫柔、善良、禮貌、節儉、退讓”的內向型人格,把“溫柔敦厚”作為君子的理想人格。這就是許慎《說文解字》以柔釋儒的原因。

走“儒者溫和”的路線。老子進壹步塑造了中國女性的民族性格。正如孔子把靜看做“仁”的特征壹樣,老子使人保持靜而動,並以“靜為天下之最”為例,來說明“靜”之美:女性之所以常常打男性,是因為她們過著安靜的生活。老子認為,要想不動,自然要無為而退:“天道不爭,善戰而勝”,否則“不能壹直守著”,因為“槍打出頭鳥”,所以,只有像女性壹樣在山谷中,才能達到永恒的道德。這也是“以柔克強”、“以靜制動”、“以弱克強”的道理。

中國人是合群的、依賴的,中國人是禮貌的、被動的,中國人是和平的、安靜的,中國人喜歡女人愛粉飾、愛面子、註重含蓄,這就導致了文化性格的柔性,所以中國的月亮文學是女性化的。

西方人自古就有善於征服的強烈性格。古希臘人征服了愛琴海世界,建立了擁有勇士的城邦。貴族是戰士,所以希臘人不僅崇尚智慧,也推崇勇敢。斯巴達的尚武精神不斷激勵著柏拉圖和後來的浪漫主義者。蘇格拉底的殉道精神、柏拉圖對勇氣的推崇以及中世紀騎士重視勇氣的傳統,顯示了勇氣在西方人格建構中的突出地位。基督教尤其看不起“文士”,推崇“有權威的人”。所以,基督教的信仰精神,基督用生命和鮮血為每個人贖罪的殉道精神,是壹種刻板、不靈活的文化性格。反傳統的浪漫主義者更強調意誌的力量,從而將西方男性文化性格推向了壹個高峰。所以西方人有人格的獨立自主,有進取的主動性,有進取的占有欲,甚至有進取的精神,有離家出走的冒險精神。西方人直爽,暴露,有壹種刻板的文化性格,使得西方月亮文學僵化。

當然,從更廣闊的世界文化角度來看,那麽女性氣質和男性氣質並不代表價值的優劣。過於女性化的國民性容易導致隱忍、內向、孤立,無力面對外界的挑戰。過於男性化的民族性格很容易導致無休止的攻擊和占領,從而導致霸權主義,欺淩甚至侵略其他民族。因此,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在對話的基礎上達到中國傳統文化所推崇的陰陽和諧,應該是中西乃至各民族文化融合的理想。

縱觀東西方的月亮文學意象,都表達了人類對月亮愛的情感寄托,但由於對“得愛”與“失愛”的不同理解,存在著喜與悲、正與負、合與離的差異,以及東西方地理、宗教、哲學、社會的影響,使得東西方的月亮文學意象各不相同。無論是中國文學中的美國人,還是日本、希臘、法國的月亮文學,都為人類提供了豐富的價值欣賞空間,給我們以美的藝術享受。如果我們只能以壹種方式欣賞月亮,無論排除哪種方式,我們欣賞月亮的藝術興趣都不會得到滿足,這種多元文化語境下的藝術欣賞現象必將隨著全球化的發展越來越普遍。未來的文學理論必將突破局限於壹種文化或相似文化的封閉現象,立足於多元文化中對文學的理解和鑒賞。雖然東西方的月亮文學在許多相似之處存在差異,但人類的天空中有壹輪明月。從東西方月亮文學的比較中,我們可以看到多元文化比較和發展的價值,並有發展的趨勢。月亮文學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之間架起了壹座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