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天下第壹行書代代相傳。

天下第壹行書代代相傳。

王羲之死後,《蘭亭集序》的去向成了壹個謎。王羲之有七子壹女。誰承擔了保持和傳承的責任?歷史突然變得模糊,直到第七任高僧孫智勇來到這裏,《蘭亭集序》的傳承鏈條才被連接起來。

據張彥遠《法書錄》所載唐人何的《蘭亭序》記載,自《蘭亭序》成書以來,王羲之就非常喜愛,並決定傳給後代。王羲之第七代孫致用隨其侄兒王曉斌出家(法號慧心)。他繼承王羲之衣缽,勤於書法。常居永心寺,撰《蘭亭集序》三十年。刷尖磨破了就扔進大發卡裏。每個大發卡的容量都在壹石以上,居然裝滿了五個大蠍子!智勇曾經寫了八百多本《千字文》,分布在浙東各個寺院。時至今日,仍有墨痕代代相傳。剛出家時,兩人都住在會稽嘉祥寺,據說是王羲之的舊居。後來為了給王羲之掃墓,搬到了永心寺,把王羲之的墓搬到了山陰縣城西31的朱蘭山腳下。信奉佛教的梁武帝蕭炎根據智勇和慧心的伯侄關系的法名,將自己的寺廟命名為永信寺。根據何的記載,直到唐朝,書中智勇所在的閣樓依然存在。

智勇禪師生前活了近百歲。死時將《蘭亭集序》墨跡傳給弟子。口才俗稱袁,是梁代袁盎的曾孫。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琴棋書畫都沒毛病。我拿到《蘭亭集序》後,非常珍惜,壹直保密。我在我房間的橫梁上挖了壹個隱藏的壁龕,用來存放《蘭亭序》,這比《蘭亭序》的智慧更有價值。

唐朝初年,賢明的唐太宗崇拜南朝文化,尤其是王羲之的書法。他遍訂天下,遍訪臨摹幾乎所有王羲之傳世墨跡,唯獨沒有得到《蘭亭集序》。不久,唐太宗得知《蘭亭序》中的墨跡可能藏在辯部,於是下令辯部貢獻《蘭亭序》。辯手壹口咬定沒有,說年輕的時候確實看過《蘭亭集序》,但經過幾十年戰亂,早已不知去向。唐太宗不能強取而是智取,於是就有了“蕭藝奪蘭亭”這個很有戲劇性的故事。出身軍人世家的唐太宗說:“得智者取之,則得之。”他的智囊,尚書左仆方推薦他監督諫議和,認為此人“負才而足智多謀,可以作為替補”。唐太宗召見蕭藝。蕭藝認為,公開去,肯定得不到《蘭亭集序》帖,只能智取。又請太宗賜王羲之、王獻之雜帖數帖備用。之後,蕭藝喬裝成壹個學者,穿著黃色的襯衫和寬大的袖子,隨著商船從洛陽前往浙江,到達口才所在的永心寺。

永信寺的地理位置,史書上只說在會稽,舍利子早已不見,只有壹些若隱若現的線索吸引我們追根溯源。

宋代有個學者叫桑世昌,他記錄了蕭藝的兩首詩,壹首叫《素雲門東客館》,另壹首叫《留題雲門》。“雲門”這個地方就是永信寺所在的地方。從詩的內容來看,當時的雲門交通不便,地勢險要,四周都是猿猴。現在離紹興十幾公裏的地方,有壹個小村莊,名字很有意思,叫“司前村”,但如果坐公交車去,老遠就能看到村子,寺廟卻不見蹤影。只有進入村莊,妳才能發現隱藏在村民建造的鋼筋混凝土建築後面的壹座小廟。山門上的大字很醒目:雲門古寺。據地方誌記載,雲門寺原是王獻之的住所,但後來被改建為寺廟。陸遊年輕時曾在這裏的“雲門草堂”讀書,他對這裏的盛況繪聲繪色。根據他的記載,唐宋時期的雲門寺很大,遊客要花好幾天時間才能逛完,而且經常迷路找不到出口。但現在,即使寺廟的正殿剛剛修復,由於規模不大,整個寺廟只有老倪打理,看起來依然冷清。寺旁有壹泓清泉,據說是王獻之的“西堰湖”。現在寺裏最古老的是壹個唐代的石井圈,老倪曾藏在閣樓裏。

相傳司前村曾有智勇和尚的“退筆墓”和“口才塔”。如果考證無誤,那麽這應該就是蕭藝上演“賺蘭亭”活劇的舞臺。蕭藝到廟裏後,假裝欣賞廟裏的壁畫,故意引起辯手的註意,展示自己的才華。他下棋,彈琴,拋鍋娛樂,偶爾遇到文史,讓辯手有久別重逢的感覺,答應讓蕭藝住在廟裏。此後,蕭藝多次與辯手合唱。壹天,蕭藝故意把他的《共工圖》給辯手看,辯手很欣賞,因為他談到了書法。蕭藝聲稱,他的家人研究兩位國王的書法,甚至當他不在家時,他帶著幾本兩位國王的書法書籍。辯手聽說後,要求蕭藝第二天把這兩位國王的手書帶來。第二天,蕭藝如期而至,拿出了《二王傳》供口才觀看。口才不知道是不是計劃。他激動之余,還拿出了《蘭亭集序》原著。蕭藝心裏暗喜,但表面上,他故意說這是項橐,不是原作。我不服口才,但從此對這個帖子產生了懷疑。我沒有像以前那樣藏起來,而是把《蘭亭集序》的墨水隨便放在桌子上,和蕭藝帶來的法書混在壹起。

由於蕭藝經常來廟裏,與口才關系密切,廟裏的其他和尚也放松了警惕。壹天,蔡卞離開寺廟,去附近的壹戶人家做事。蕭藝趁機來到寺廟,告訴雄辯術的弟子,他把壹些東西落在了雄辯術的房間裏,於是男孩打開了門。蕭藝趁機偷走了“蘭亭”和朝廷借來的書法帖,離開了寺廟。當辯手回來得知真相時,蕭藝已經帶著《蘭亭集序》的墨跡回到了京城。

唐太宗拿到《蘭亭集序》的墨跡後非常高興,給了方和重賞。當初唐太宗對辯士很生氣,不肯交出《蘭亭序》。後來因為辯手年紀大了,不忍心加重處罰。過了幾個月,賞金還是發了,給了越州。口才沒有把自己考慮進去,而是營造了壹個漂浮的畫面,美極了。辯手被騙後,受驚嚇病倒,壹年多後去世。

何記錄的故事很有戲劇性。在《蘭亭集》中,何也說他記錄的故事有理有據,出自口才弟子蘇宣之口。但實際上,這種傳說中的記載並不可靠。桑世昌《蘭亭序考》記載了另壹個關於《蘭亭序》的傳聞:末年之亂,《蘭亭序》墨跡流出內府,甲中被僧人取得,獻於大建中陳處。隋朝滅陳時,有人把它獻給晉王,晉王並不理會。後來,智果和尚向楊光借了壹本,楊光即位後也沒有索要。誌國死後,從弟子和尚那裏得到。唐太宗為秦王時,看到《蘭亭序集》拓本,非常喜愛,想高價購買。後來聽說是口才部的,就派歐陽詢去越州拿。武德四年,入秦宮。貞觀十年,十書延贈近臣。唐太宗崩後,褚遂良奉命奏《蘭亭集序》,這是先帝所強調的,不可能留下來。所以秘密在昭陵。這個記錄比較接近事實。因為唐太宗作為皇帝,不太可能通過欺騙手段獲得蘭亭。桑世昌還引用《蘭亭考》中的《南方新書》說:“武德四年,秦王給歐陽詢壹個詐術,得之,於是入秦。馬宋道擴充了兩本書,壹本是《口才》,另壹本是《王耔》。我盡量待在肘窩和腋窩之間,然後受褚遂良之邀,葬在昭陵。”宋人姜夔曾經辯論過,傾向於後壹種說法。

塞卡拉·尼斯卡拉

傳說唐太宗得到《蘭亭集序》的原墨後,非常珍惜,命趙默、韓道正、馮承素、諸葛瑾等四位拓墨者,將幾本拓給皇太子、君王、大臣。傳世的《蘭亭集序》不僅有馮承素抄本,還有余士南、褚遂良印本。

“蕭藝掙蘭亭”的故事非常離奇,據說早在唐太宗時期,著名畫家嚴就把這個故事繪成了壹幅畫。這幅畫是否真的是顏所畫值得懷疑,因為像派去騙蘭亭這樣的事,唐太宗是不會允許他的臣下到處流傳,把它畫成畫的。

唐太宗死後,《蘭亭集序》給後人留下了無數謎題。

首先是《蘭亭序》原墨的下落。據唐人記載,《蘭亭序》墨跡原葬於唐太宗死後的昭陵。唐太宗在去世前,在他的《蘭亭序》中要求將他珍貴的《蘭亭序》的墨跡陪葬。另壹種說法是,唐高宗聽從褚遂良的建議,把《蘭亭序》的墨跡埋在昭陵。宋代詩人周嶽也有同樣的觀點。無論哪種記載準確,《蘭亭序》的墨跡最初埋在昭陵,大概都沒有問題。唐人舒威在《紀·紀弦》中也說《蘭亭序》已入昭陵弓玄宮。唐朝末年,從關中分離出來的軍閥陶文曾經掠奪過唐朝的陵墓,其中就包括昭陵。根據舊五代史?陶文傳,陶文發掘唐太宗昭陵後,獲得了大量陪葬的珍寶和古董,其中包括著名的《蘭亭序集》的原墨。

五代以後,《蘭亭集序》墨跡失傳。桑世昌《蘭亭考》引用張順民《畫集》記載,宋神宗元豐末年,有人從浙江帶著《蘭亭集序》和傳說中的織女石到京城準備供奉宋神宗,到太康縣趕上宗申去世,無法捐款,於是攜款離開民間,從此杳無音信。這個故事只是壹個傳說。

在唐以後流傳下來的傳記筆記中,據說歐陽詢的筆記是最真實的。後來,歐陽詢林本被抄擴至定武軍(今河北正定),後人將其命名為“定武蘭亭”。宋以後,丁武的《蘭亭》壹直為世人所珍視,代代臨摹。然而,定武版蘭亭刻石原石在北宋末的戰亂中丟失。

20世紀60年代,有壹場舉世聞名的蘭亭之爭。辯雙方以郭沫若先生為代表,認為《蘭亭序》墨跡不可靠,並列舉了各種材料依據,其中最重要的是墓誌和南京出土的王墓誌,其書法風格與傳世的二王及東晉南朝其他文人書法完全不同。其實郭沫若先生的觀點是不正確的,因為他不明白,士族所寫的書信書法,自漢魏以來很長壹段時間都是與所謂的碑刻書並行的,而恰恰是文人書法家開啟了中國書法藝術的新時代。文人書寫的書信和下層作家書寫的碑文之間沒有混淆,而東晉南朝王羲之和其他文人作家流傳下來的書法主要是書信體的書信。

《蘭亭集序》對中國書法最大的影響在於,它確立了中國書法藝術的最高審美標準,即神韻適中、飄逸靈動,質樸無華;手法拙劣精妙,沒完沒了。而其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歷也為其增添了許多傳奇色彩。雖然我們今天無法領略原著的魅力,但當我們步入故宮博物院,面對馮承素臨摹的著名《蘭亭序》時,仍能感受到它散發著壹種既真實又虛幻的神奇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