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古典詩歌的表現技巧

古典詩歌的表現技巧

1.比興手法:伏比興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對詩歌表現手法的總結。後世詩歌繼承了賦、比、興的表現手法。賦是詳細描寫景物,表達作者的態度。比如《詩經》?在《割譚》中,“割譚Xi,放於河中”,“莊稼不夠,得三百莊稼。”不獵不獵,胡占爾亭有縣城嗎?他是君子,不是吃素的!“描述壹群伐木奴隸為奴隸主砍伐烏木制造汽車。在艱苦卓絕的勞動中,他們認為奴隸主不勞而獲,抑制不住內心的憤怒。比較就是將壹個事物與另壹個事物進行比較。詩經?《說書》把奴隸主比作壹只大老鼠,用的是對比法。興,即“先說別的事,使詞傳唱。“比如詩經?”《斬譚》中的“河水清澈碧波蕩漾”屬於“興”,由此引出以下敘述“興”和“比”在壹首詩中經常被連用。比如《孔雀東南飛》開頭的“孔雀東南飛,飄零五裏”,既是“興”,又是“比”。

2.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直接抒懷就是直接表達自己的感情,也叫直接抒懷。通過對某事或某個問題的敘述、描述或討論來含蓄地表達自己的感情,這就是間接抒情。中國古典詩詞追求含蓄,所以往往是間接抒情,達到情景交融。“壹切景物詞都是感傷詞”,景物與場景中的感情結合是古典詩詞中常用的手法。場景是否交融是判斷古典詩詞是否有意境的標誌;有沒有意境也是判斷古典詩詞是否優秀的標誌。如張可久的“【雙音】清江殷茵?秋淮:鳳姐來萬裏,問我回不回來。紅葉中雁啼,黃花中人醉,秋夢下芭蕉雨。詩人牢牢把握住了題目的含義,用西風、大雁、紅葉、黃花、芭蕉、雨聲描繪了壹幅蕭瑟的秋景。又因“西風”的到來,與“歸期”的不確定性相關聯;因為《香蕉雨的聲音》,我掀起了對名利的憂慮,輾轉反側。每壹句都是對風景的描寫,每壹句都是抒情、情感、風景的統壹。

3.象征主義:象征主義是借助事物之間的聯系,用具體而具體的事物來傳達某種精神品質或抽象事物的壹種修辭方式。象征是壹種借助具體物體來表達自己誌向的方式。比如於謙的《石灰頌》:“千錘鑿出深山,火若閑燒。我不怕斷骨,但我要在世上保持清白。”這是壹首比較簡單直白的抒懷詩,其中的“天真”二字既是對吟誦對象外在特征的吟誦,也是對其魅力和品格的高度概括。這首詩的價值在於自我比喻處處石灰,表達了壹個人忠於國家,不怕犧牲,堅守高尚情操的決心。酸橙象征著詩人開放的心態和高潔無邪的人格。

4、虛寫與實寫:虛寫,不是寫眼前的真實場景,而是寫想象中的場景。文藝作品在較為復雜的情況下寫作時,往往采用虛實結合的方法,使作品的結構更加緊湊,形象更加生動,容量更加豐富。比如王昌齡的《參軍》:“青海有暗雪山,孤城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破樓蘭不還。”“青海有暗雪山,孤城望玉門關”是虛寫,描寫的是想象中的情景。青海湖上空,悠悠雲霧彌漫;湖的北面,有壹座綿延千裏的幽幽雪山;跨過雪山,是壹座孤立的城市,矗立在河西走廊的沙漠裏。再往西,就是遠離孤城的軍事要塞玉門關。試想壹下,如果不用白寫,怎麽能表現出這麽廣闊的場景?這種環境描寫起到了很好的表達戍邊將士豪情壯誌的作用。實際寫法不言而喻,就不進行分析了。

5.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如韓樂府唱的《尚墨》中對秦洛甫的描寫,頭上有發髻,耳中有明月珍珠。齊是下裙,齊是上裙。行者見了羅敷,挺肩捋髭。少年壹見羅敷,便脫下帽子,把頭發盤在頭上。耕者忘耕,鋤者忘鋤。怨憤之余,卻坐看羅父。前四句是正面描述,後八句是側面描述。前四句誇大了羅敷的衣著之美,以襯托人物的高貴與美麗。至於羅敷,有多美?很難描述。所以作者沒有直接寫羅敷本身,而是寫了他身邊被羅敷吸引的人。通過側面描寫,他給人們留下了無限的想象空間。她像妳希望的那樣漂亮。

6.典故:古書中的故事或文字經常在古典詩詞中引用,稱為動作典故。典故的運用豐富了詩歌的內容。如1996高考詩歌欣賞壹個松源,阿魯維的“[雙音]桂冠?”雍氏:天下英雄是誰?近江有酒,橫於曹公。紫蓋黃旗,更應借,赤壁東風。更震驚於南陽臥龍,在八陣圖中壹舉成名。三分鼎,壹分西蜀,壹分東。這首詩使用的主要手法是“用典”。對於有典故的詩詞,我們需要了解典故的含義,才能理解詩詞。最典型的是辛棄疾的《長恨歌?《京口顧北亭記》成功運用了五個典故。

7、襯托:利用事物之間相似或相反的條件,用壹些事物作為襯托來突出壹些事物。用壹個事物的近似條件來襯托另壹個事物,叫做正對比;用壹個事物的相反條件來襯托另壹個事物,叫做對比。比如“蟬林更靜,Tonamiyama更靜”,“月出春溪鳥鳴”,“滿地樹陰,日日午,夜鶯夢時,靜”。

8.對比:把兩個對立的事物或同壹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放在壹起,互相比較。運用對比,或使對立事物的矛盾鮮明地突出出來,揭示本質,給人以深刻的啟示;或者使事物對立的兩個方面相互映襯,相得益彰,給人以深刻印象。如高適的《葛炎行》:“我們的戰士在前線犧牲了壹半,但另壹半還活著,還有漂亮的姑娘們在軍營裏為他們跳舞、唱歌。”把士兵在戰場上的死亡和將軍的放縱相比較,形象生動深刻。再如“四海無閑田,農民仍餓死”(沈李《農惻隱》)。“無閑田”與“還餓死”的鮮明對比,揭示了尖銳的階級矛盾。

9.提問:假裝毫無疑問地提問,然後自己回答;或者假裝提問,不回答,讓讀者去思考體驗。如杜甫《書香》:“名相殿在何處?在絲綢之城附近的壹片松樹林裏。春天的綠草染了臺階,鳥兒在樹葉下快樂地鳴叫。”第壹句是問引起的。祠堂在哪裏?錦官誠,萬裏之外,遠遠望去,早見柏樹林,郁郁蔥蔥,氣象非凡——那就是諸葛武侯祠所在。這首對聯,開門見山,自由落體,兩句對答,自開。

10,比喻:通過兩個不同事物的相似之處,以物比物。比如李賀的《馬史》:“大漠沙如雪,燕山明月如鉤。當妳是金腦,去踩清秋。”對於隱喻來說,尤其需要找出本體和喻體的相似之處。將壹個事物與另壹個事物相比較也是類似的聯想。平沙的萬裏,就像月光下覆蓋著白霜白雪的戰場景象。大多數人可能只會感到悲傷和寒冷,但它對決心報效國家的人有著不尋常的吸引力。鉤是彎刀的壹種,與來自明月的兵器形象聯系在壹起,也含有渴望參與戰鬥的意思。壹物比壹物是基於立意的需要,所以我們對隱喻的理解也必須考慮到詩歌的主題。

11、類比:壹種把事物寫成好像是事物的修辭方式b .包括擬人和擬像。把事物人格化,把無生命的事物搞活,把抽象的事物具體化,啟發人們聯想,使人感到生動有趣。同時也能表達豐富的思想感情,比如讓可愛的更活潑可愛,讓可恨的更可恨。“芙蓉猶憂黃昏熱,下臉藏青傘”(楊萬裏《黃昏走在荷花上》)。通過對池塘中荷花的擬人化描寫,寫出了荷花羞澀稚嫩的情態,清新活潑,情景交融,妙趣橫生。“我怕我承載不了許多心事”(李清照《武陵春》),作者把無形無邊的心事化為有質有量的東西,用船來承載,用摹仿事物的修辭手法,把人物的內心世界寫得淋漓盡致。

12,借代;不要直接說出要說的人或事的原名,而是借用與人或事關系密切的人或事的名字來代替。運用轉喻可以突出所描寫對象的特征,引起讀者的聯想,使他們獲得鮮明深刻的印象。比如李賀的《南園》:男人為什麽不取吳鉤,收關山五十州?請去看有畫的創始人英雄的畫,又有壹位學者曾被稱為百萬世家的貴族?“吳鉤”是古代吳的壹種彎刀。這裏代表尖端武器。“取吳鉤”指的是參軍、佩軍刀、上戰場的動作。這種精神是多麽英勇啊。

13、對偶性:對偶性也叫對偶,是指詞語相等或大致相等、結構相同或相似、意義相關的兩個句子或詞組的對稱排列。對偶性可以使表達的意義更加充分和明確;使旋律顯得抑揚頓挫,節奏分明,和諧悅耳。從結構上看,對偶可分為嚴格對和寬對。嚴格要求,要求上下句字數相同,結構相同,詞性相同,平仄平行,不能重復使用。如“然而,當中國保持我們的友誼,天堂仍然是我們的鄰居”和“樹葉像瀑布的浪花壹樣落下,而我看著長河總是滾滾向前”。前者是五言詩中的五六句,後者是七言詩中的五六句。格律詩中的第二聯(三四句)和第三聯(五六句)必須是對句。這兩個案例完全符合嚴格要求,形式工整,節奏和諧,抑揚頓挫,朗朗上口。在中國古典詩歌中,格律詩講究詞語的排比和對仗,所以常常遭到嚴格的反對。寬容沒有那麽嚴格。寬恕不是用在正規的詩歌中,而是用在散文和駢文中。從上下句在意義上的關系來看,基本上有正、反、串三種對偶。反之,上下句的意思相同、相近或互補。比如“兩只黃鸝鳴翠柳,壹排白鷺上青天。”窗含西陵秋雪千裏,吳棟萬裏船泊門口”,這是兩個意義互補的對仗,描繪了由內而外觀察到的草堂景色。反對,上下句的意思是相反的或者相對的。比如“梅許遜的雪是三分白,雪必失壹片梅香。“串對(流對),上下句的意義是相關的(有承接、遞進、因果、假設、條件等關系。),比如“但是妳走上壹段樓梯就開闊了300英裏的視野”和“從這座山回來,經過另壹座山,從南邊上去,再往北——到我自己的城鎮!".前者是壹種假設關系的連接,後者是壹種繼承關系。

14.誇張:故意誇大或縮小表達對象的某種特征或性格,以增強文字的表現力。誇張可以強烈地表達作者對所要表達的人或事的情感態度,或褒或貶,或肯定或否定,從而激起讀者強烈的* * *。還能引起人的聯想和想象,有利於揭示事物的本質。比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學齡前兒童都能背誦,用誇張的手法表現了瀑布飛瀉而下的壯觀景象,充滿了詩人對大自然神奇力量的贊美。

15、抑制:把消極面和積極面同時說出來,只強調其中壹個,達到抑制壹個促進另壹個的目的。根據形式,抑揚頓挫可分為先揚後抑兩種。舉個想先打壓再提升的例子。比如李商隱的《賈生》:宣傳室求賢訪臣,賈生的語氣更是語無倫次。可憐子夜空前座,莫問人問鬼神。這首詩的前兩句是從正面寫的,壹點貶義都沒有,仿佛熱烈地贊美了溫蒂對美德的渴求,他的豁達,他對賈生的敬仰。但看了最後兩句,我突然明白,認真求賢,虛心求教,推心置腹,甚至“坐月子”的初衷,並不是為了尋求治國安民之道,而是為了“問鬼神”!這種求賢到底是什麽,對聖賢意味著什麽?諷刺、刻薄、感情深厚、不抑制都達不到這種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