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潛在名篇《曲終人不見,江上峰青》(1935)中,通過對錢起《湖南試奏鼓樂器》中兩首詩的點評,明確提出了關於詩歌的“默”的理想。他說:“藝術的最高境界不是熱情。就詩人而言,他感受到的歡樂和悲傷可能比普通人更熱烈。就詩人之所以是詩人而言,溫暖的歡樂或溫暖的悲傷通過詩歌表達出來之後,就如同黃酒經過長期存放失去了辣味,而只是平淡。”“靜”是壹種頓悟和歸依的感覺,也是從消逝的萬象中知道永恒的存在的壹種奇妙的領悟和慰藉。在西方,典型的沈默藝術是詩神阿波羅,而中國則以陶淵明為真正達到極致沈默的詩人。“陶謙充滿了沈默,所以他很偉大。”
朱光潛的“藝術的最高境界是沈默”這壹觀點,並不是針對壹個人壹件事的壹時之見,而是他從無言之美開始萌發,並在幾十年中不斷探索和深化的壹種基本藝術理想。這壹藝術理想的發展是貫穿朱光潛美學思想史的壹條線。紅線是:藝術的真正境界是超越現實的無限理想境界(無以言表的美),這種境界是生活的痛苦轉化為美好形象的結晶(悲劇心理學)。藝術不是遠離生活的無意義的形象,而是對生活自由的反思,激發人們對藝術的深刻理解和共鳴(文藝心理學,談美),對藝術的境界,是主觀對客觀(趣味對形象),是藝術家自我情感凈化和升華的境界(論詩)。所以,藝術的理想境界是寂靜,而不是狂熱(據說“曲終河上有幾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