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個自由詞(第壹部分)
白居易
白天是黑夜的白天,天空是古今萬物的界限。
只有歡喜臧生能瞞過雜家,又怎麽知道寧看穿了這出戲。
螢火蟲有光,不是真火,荷葉上的露珠,雖然圓圓的是壹種天然珍珠?
不要燒木頭來照亮馬車和馬匹。窮人榮耀有什麽區別?
白居易的七首抒情詩、五首自由言詩是壹組政治抒情詩。詩前有序:“元九④在江陵時,閆芳有五首七律,韻腳高,古意新詞。.....我給了左勛陽,但我沒有上任。我在船上自由自在,獨自在河上歌唱。因為我作曲五篇,所以延續了我的意思。”據序可知,這是鹹宗元十年(815)被貶江州的詩人所作。當年六月,詩人因急求緝拿刺殺丞相吳的兇手,被貶為江州司馬。詩的題目“暢所欲言”就是無所顧忌地暢所欲言。這組詩表達了他們對社會生活的真實性、財富、尊嚴、富貴、生死的看法,發泄了他們對當時政治事務的不滿和怨氣。這首詩是第壹首,講的是政治歧視——有點類似於現代所謂的認定雙面人的問題。
最底層的東西,什麽東西,指的是什麽真假。第壹副對聯直截了當地問:早上還裝得挺自然的,到了晚上就被揭穿是假的。有哪些從古至今從未發生過的怪事?但是誰能提前看透呢?前兩句用反問句總結:偽造者古今皆有,人不可辨。
對聯兩句都是典故。春秋時期的臧聖,臧武宗,當時被稱為聖人,孔子卻壹針見血,痛斥他是以實力威脅君主的奸詐之徒。紫凝,也就是寧武子,因能在亂世隱藏自己的位置而受到孔子的稱贊。臧生奸欺聖,智愚。他們性質不同,行動壹致。然而可悲的是,世人只愛臧武忠式的假聖人,卻怎麽會知道有寧武子這樣的貴人呢?
領帶這兩個句子都是隱喻。草叢裏的螢火蟲,雖然明亮,但終究不是火;荷葉上的露珠雖然是球形的,但它是珍珠嗎?然而,它們能以閃亮和閃閃發光的外表使人眼花繚亂,人們常常被幻覺所欺騙。
尾聯緊扣頸聯螢露的比喻,清晰地展現了辨別假貨的方法。燃木,語出《禮記》。祭祀法:“燃木在壇。”在這裏用作名詞,意思是火。去兜兜風吧,珀爾。如果不拿燒過的柴火和珍珠對比,怎麽判斷草螢不是火,蓮露不是珍珠呢?俗話說“不識貨,不敢比。”詩人提出對比是辨別謬誤的重要方法。當然,如果黑到連柴火和照明之珠都不知道,那就失去了比較的基礎。所以最後詩人感嘆“不取”“可憐”。
這首詩充滿了論據和推理,但並不讓人感到乏味。借助意象和隱喻,詩人用具體的藝術形象來闡明哲學和表達抽象的論點。而且在八句四部曲中,反問句出現了五次,似疑非真,以問代答,不僅氣勢逼人,而且充滿了詭異的感嘆。自始至終,“誰”、“底物”、“惟情”、“可知”、“極非”、“是”、“不取”、“何以不取”等詞語被用在壹系列跌宕起伏中,能發出不可遏制的激情,並給予與詩人直言取害的冤案聯系起來,讀者會認識到,辨偽論不是壹般的宏觀論,而是對當時黑暗政治的批判,是壹種表達內心憂慮的“離騷”吶喊。
五個自由詞(第三本)
白居易
我給妳壹個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個方法不需要龜甲,蓍草可以帶來財富和運氣。
檢驗玉的真偽也需要燒三天,七年後才能辨別木頭。
周公的日子怕流言蜚語,在王莽篡位之前對皇位畢恭畢敬。
如果這個人壹開始就死了,誰會知道他生活的真相?
元和五年(810),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因得罪權貴,被貶為江陵秀才曹參軍。元稹在江陵期間,寫了五首詩《自由談》來抒發自己的心情:“死是老閑的生活,我要為所欲為”(壹),“走了兩次才知道命運,得了幾次榮”(五)。五年後,白居易也被貶為江州司馬。此時元稹已調任通州司馬,聞訊後寫下壹首飽含深情的詩:“聞樂天授江州司馬”。白居易正在被貶官的路上。他被風浪深深打動,還寫了五首題為《自由詞》的詩,以獻平安。
這是壹首豐富有趣的詩。它用非常通俗的語言道出了壹個道理:要全面地認識人和事,必須經過時間的檢驗,從整個歷史中去衡量和判斷,不能僅憑壹時壹事的現象就下結論,否則就是把周公當成篡位者,把王莽當成卑微的君子。詩人說,像他自己和他的朋友元稹這樣被陷害的人,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所以要保重自己,等待“玉試”和“質證”的期滿,澄清事實,辨別真假。這是以詩歌的形式總結自己的經歷。
在表達方式上,雖然論辯是壹首詩,但文筆極其曲折,充滿情感。
詩的開頭,他說要告訴人們壹條生疑之道,很莊重。他用了“禮物”這個詞來強調這種方法的價值,可見這是壹種體驗。這就牢牢抓住了讀者。因為生活中有很多無法判斷的事情,大家當然想知道這是壹種什麽樣的方法。
這是什麽方法?不用鉆龜,祝妳好運。先說什麽不是,什麽不是;是什麽,但妳不直接說。這使得詩歌曲折、波瀾,更能吸引讀者。
詩中第三、四句委婉地介紹了這種方法:“三日驗玉,七年辨材。”很簡單。要知道壹件事是真是假,只有時間才能檢驗。經過壹定時間的觀察和比較,事物的本來面目終將顯現。
這是從正面說明這種方法的正確性,然後把筆轉過來,從反面說明:“周公怕八卦天,王莽謙讓不篡。”如果不用這種方法來鑒別事物,往往無法做出準確的判斷。對周公和王莽的評價就是壹例。周公稱王時,曾有人懷疑他有篡權之誌,但歷史證明他是誠心稱王,忠心是真,說他篡權是假。王莽不在漢朝的時候,他故作謙虛,曾經迷惑過壹些人。按照《漢書》中的傳說,他是“越尊爵位,越謙節操”;但歷史證明,他的“謙卑”是假的,漢朝的自立才是他的真面目。
“石翔壹開始就死了,誰知道他生活的真相?”是壹篇文章的關鍵句。“肯定可疑”的目的是為了辨別真偽。辨別了真偽,嫌疑自然就消失了。如果過早下結論,不需要時間去檢驗,就很容易被壹時的表面現象所蒙蔽,分不清真偽和是非。
這首詩的意思很清楚,但語言委婉。前後“從不懷疑”的“方法”不直接透露。前者舉了“驗玉”和“辨材”兩個例子,後者舉了周公和王莽兩個例子,讓讀者思考。這些例子不僅是論點,也是論據。它們在形象中蘊含哲理,用具體事物展現普遍規律,以小見大,發人深省。用七言律詩的形式來表達壹種深刻的哲理,讀起來很有道理,也很有趣。
金陵鳳凰華庭
李珀
曾有鳳凰在鳳凰臺上,鳳去臺空,唯江東還。
武功花鋪設在荒無人煙的小道上,晉朝皇親國戚的數量已經成了饑荒。
三山半落藍天外,白鷺島壹水分。
總有壹個漢奸當道,像是遮天蔽日,長安看不到心裏郁悶。
李白很少寫散體詩,但《登南京鳳凰臺》是唐代散體詩中的壹部名篇。這首詩是作者流放歸來,得到寬恕後寫的。壹說是作者天寶年間被趕出長安,南下金陵時所寫。
前兩句寫的是鳳凰臺的傳說。十四個字裏,用了三個鳳凰字,但又不太重復。音節活潑,極其優美。“鳳凰臺”位於金陵鳳凰山上。相傳南朝劉宋永嘉年間,此山上有鳳凰聚集,故建平臺,山、平臺由此得名。在封建時代,鳳凰是壹種吉祥的標誌。鳳凰來訪,象征著王朝的興盛;如今鳳凰去臺,六朝繁華壹去不復返。唯有長江之水猶在流,自然永恒!
三四句話進壹步發展“鳳凰去臺”的含義三國時期的吳和東晉後期都是以金陵為駐地。詩人感慨地說,昔日繁華的吳國宮廷已經荒蕪,東晉壹代風流人物早已入土為安。那壹瞬間的玄和在歷史上留下了哪些有價值的東西?
詩人沒有讓自己的感情沈浸在對歷史的哀悼中。他把目光投向大自然和壹望無際的河流:“三山半落天外,白鷺洲壹水分。”“三座山”位於金陵西南的長江上,三座山峰並列,南北相連。陸遊《入蜀書》雲:“三山,自石與鳳凰山,有無中耳?”而且之後離金陵只有五十多裏了。“陸遊的‘有無’只是‘半墮天’的意思。李白把三山的半隱半現寫得恰到好處。”白鷺島”,金陵西長江,將長江壹分為二,故有“白鷺島壹分為二水”之說。這兩首詩氣勢磅礴,對仗工整,是難得的好句子。
畢竟李白關註的是現實。他想看得更遠,從六朝古都金陵,到唐朝都城長安。但是,“天堂之光和我之間升起了壹朵雲,把他的城市從我憂郁的心中隱藏起來。”這兩首詩寓意深刻。長安是朝廷所在地,太陽是皇帝的象征。陸賈的官腔。慎篇》說:“惡臣遮聖賢,猶如雲遮日月。“李白的兩句詩暗示皇帝被邪靈包圍,他沒有辦法報效國家。他的心情非常痛苦。《不見長安》詩中的“鄧”字,觸情而悲,寓意寓言,回味無窮。相傳李白仰慕崔豪的《黃鶴樓》壹詩,想與勝者壹較高下,於是寫下了《論登南京至鳳凰臺》這首詩。《苕溪漁隱從化》、《唐詩年譜》中也有類似記載,可能可信。這首詩是崔石的勁敵,正如方回在《英魁法精》中所說:“格律動量,甲乙不易”,用韻方面,兩首詩都有意在其間,自然押韻。語言也流暢自然,不雕琢,別致優美。作為壹部傑作,《施立》有自己的特色。寫出了自己獨特的感受,交織了歷史典故、眼前景物和詩人自身的感受,表達了憂國憂民的懷抱,寓意深遠。
北風星
李珀
燭龍生活在壹扇冰冷的門裏,它的光輝仍在綻放。
太陽和月亮為什麽不這樣發光?只有北風在生天空的氣。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
十二月妳想老婆,別唱了,笑吧。
看著門邊的行人,錯過長城很難過。
不要提刀劍救邊,留給這只老虎黃金和鐵鍬。
林中有白箭,蜘蛛結網作塵。
箭無虛發,人今日死,永不復來。
我不忍心看這個東西,它已經燒成灰了。
黃河能裝土,北風雨雪恨。
這是壹首樂府詩。王琦註:“鮑照有《流行北方》,傷北風雨雪,行人不歸。李白起草的。”(《李太白全集》)李白的樂府詩不滿足於模仿,而能大膽創造,勇於創新,被譽為“擅奇古今”(胡應麟詩)。他的近150首樂府詩,或者說“與此詩無異”(胡振亨《李世通》),在藝術上高於前人;或提煉深化原著,鑄造新的深刻主題。北方流行的屬於後壹類。從壹個“傷害北風雨雪,行人不歸”的總主題,出神入化,點石成金,挖掘出壹個控訴戰爭罪行,同情人民苦難的新主題,從而賦予它比原著深刻得多的思想意義。
這首詩先照顧題目,從北方開始。這正是古代樂府通常使用的。有時候,這樣的開頭與主題無關,只是作為開球。不過這首《北方流行》略有不同。其著力渲染北風中的雨雪,不僅僅是為了取樂,還有借景抒情、烘托主題的作用。
李白是壹位浪漫主義詩人,經常借助神話傳說。第壹句是引用《淮南子》。《穆行訓》中的故事:“燭龍在雁門之北,被禹衛之山覆蓋,看不見太陽。臉是龍,身是不足。”高郵註:“龍燈按月舉燭,蓋千裏,視晝夜冬夏。”這兩句詩的意思是:燭龍生活在遙遠的北方,那裏常年沒有陽光,只有燭龍的嘆息區分晝夜和四季,而不是太陽,它只是燭龍蠟燭發出的微光。怪誕的神話雖然不可信,但它所展現的冷峻冷峻的境界,在讀者的聯想下,變成了真實可感的藝術形象。在此基礎上,作者進壹步描寫了能表現北方冬季特點的情景:“日月照其上...軒轅臺。”這幾個字很雄壯,氣象極蓬勃。沒有日月,既繼承了前兩句,又襯托了“只有北風”,強調氣候寒冷。《不怒》寫的是風,《天降》寫的是風。這句話極其形容北風寒。
對雪的描寫更是大氣,富有想象力,精彩絕倫,不愧為千古傳誦的名句。詩歌的藝術形象是詩人主觀感情和客觀事物的統壹。李白想象力豐富,感情激昂,性格自由豪放,所以平凡的事往往出人意料,超乎尋常。這是他詩歌中浪漫主義的壹個特征。好在這兩首詩不僅是寫風景的,也是寫情懷的。
作者用“不唱了”、“不笑了”、“被兩只蛾子破壞了”、“倚門看行人”等壹系列動作來描述人物的內心世界,塑造了壹個憂心忡忡、憂心忡忡的女人形象。這個有思想的女人,是從眼前的路人中想起了遠行未歸的丈夫;從此時此地的淒冷景象,我為遠在塞外的丈夫擔憂。這裏沒有對長城的具體描述,但是那句“我想妳了,長城又苦又冷,令人心酸”就能讓人想到,壹定是長城比幽州更苦更冷,這讓四福特別擔心。而幽州的苦寒已經被作者寫到極致,所以長城之冷,招人之困,不言而喻。前面的風景為這裏的敘事抒情埋下伏筆,這裏也能看出作者的剪裁功力。
“留此虎以金鏟”和“鏟”是裝箭的袋子。這兩句話是想女人,擔心老公,但是路途遙遠,沒有理由去看。於是我們只好用她老公留下的飾有虎紋的箭袋來寄托感情,解除煩惱。只是在這裏用“劍”字來描繪丈夫為國捐軀的英雄形象,讓人對他後來的不幸離世產生同情。因為丈夫長期離家在外,白箭有壹個蛛網塵結。見物思人已是悲哀,更有甚者“箭無虛發,人今日死不復還”,物死人傷。“我不忍看這東西,但它會燒成灰”生動地描繪了思考女性將各種悲傷、不恨、煩惱化為極度痛苦的絕望心情。詩好像到這裏就結束了,但詩人不僅僅是壹支筆。他用驚心動魄的詩句傾吐了滿腔悲憤:“黃河能容土,北風恨雨雪。”《黃河捧土》是經典,在《後漢書》裏就有。《朱浮傳》:“猶在江邊之人,持地塞金夢,常不知額。”意思是黃河上的金夢渡口堵不住了,那壹去不復返的洶湧黃河也堵不住了。這裏說的是,即使黃河捧著大地,對女人的思念之恨也難以割舍,這清楚地反映了壹個女人思考的深度和廣度,以及強烈的悲憤之情。北風怒號,漫天飛雪,蕭瑟的景象更強烈地表現了悲壯的氣氛。既再次照顧了題目,又使結構更加完整。更重要的是,景物和情感和諧地交融在壹起,讓人幾乎分不清哪個是景物寫作,哪個是抒情。想想壹個女人的悲傷和怨恨,就像無盡的北風、雨雪,這是壹種怎樣的“無盡的悲傷和怨恨”!這兩首詩的結尾,既像火山噴出巖漿,又像河流沖破堤防,具有強烈的震撼力。
這首詩成功地運用了誇張手法。魯迅在《談漫畫》壹文中說:“怎麽樣?燕山雪花大如席?有點誇張,但燕山畢竟有壹點點坦誠,讓我們壹下子就知道燕山原來那麽冷。如果呢?廣州雪花大如席?那就成了笑話。”只有在真實基礎上的誇張才有生命力。葉燮《原詩》也說,誇張是“什麽都不能發生,卻是情意的語言”。詩中的“燕山雪花大如席”“黃河抱大地可塞”都是生活中永遠不可能發生的事,但讀者從中感受到的卻是作者強烈而真實的感情。雖然它永遠不會發生,但它變得真實和可理解,並收到比現實主義更強的藝術效果。這首詩口若懸河,時而妙趣橫生;自然光滑,無斧鑿痕跡。難怪胡應麟說李白的樂府詩“妙不可言”(《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