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關於中秋報道的序言和後記!

關於中秋報道的序言和後記!

農歷八月十五是傳統的中秋節。這是秋天的中間,所以它被稱為中秋節。在中國的農歷中,壹年分為四季,每個季節又分為孟、中、吉三個部分,所以中秋節也叫中秋節。8月15日的月亮比其他月份的滿月更圓更亮,因此也被稱為“月夜”和“八月節”。在這壹夜,人們仰望天上如玉的明月,自然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借此機會寄托對家鄉親人的思念。因此,中秋節也被稱為“團圓節”。

我國古代就有“秋暮暮月”的習俗。晚上的月亮是為了祭拜月神。在周代,每逢中秋之夜,都要舉行迎寒祭月的活動。擺壹個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必須切成蓮花形狀。月下,把月亮雕像對著月亮的方向,紅燭高燃。全家輪流拜月,然後主婦切團圓月餅。提前把人裁掉算算全家的人數,家裏的和外地的,都算在壹起,不能多裁或少裁,大小要壹樣。

相傳古代齊國的醜女無鹽。她年輕時,對拜月教非常虔誠。長大後,她以優越的品德入宮,卻得不到寵愛。八月十五見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來,他立她為皇後,中秋節拜月由此而來。在月亮中間,嫦娥因其美麗而聞名,所以少女拜月希望自己“像嫦娥壹樣,容顏如明月”。

在唐朝,中秋節賞月和玩月是相當流行的。在北宋時期。8月15日晚上,全城的人,無論貧富老少,都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向拜月表達他們的願望,祈求月神的保佑。在南宋,人們互贈月餅,這意味著團圓。在壹些地方有活動,如舞草龍和建造寶塔。自明清以來,中秋節的習俗變得更加流行。很多地方形成了燒香、栽中秋樹、點塔燈、放天燈、走月、舞龍等特殊習俗。

如今,在月亮下玩耍的習俗遠沒有舊時代盛行。不過,宴飲賞月還是很受歡迎的。人們在求月中飲酒,以慶祝更好的生活,或祝願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與家人共度美好時光。

中秋節的習俗和形式很多,但都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的無限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節的起源和傳說;

中秋節有著悠久的歷史。像其他傳統節日壹樣,它發展緩慢。古代皇帝有壹套祭祀制度,春天祭祀太陽,秋天祭祀月亮。早在李周,“中秋節”壹詞就有了記錄。後來貴族學者紛紛效仿。在中秋節期間,他們觀看並崇拜天上又亮又圓的月亮,表達他們的感情。這種習俗流傳到民間,形成了壹種傳統活動。直到唐代,人們更加重視這種祭月習俗,中秋節成為固定的節日。《唐太宗》記錄了8月15日的中秋節,這在宋代很流行。

中秋節的傳說非常豐富,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砸藥等神話故事廣為流傳。

中秋節的傳說之壹——嫦娥奔月

相傳古時候天上同時有十天,莊稼曬死,百姓窮困。壹個名叫後羿的英雄有著無窮的力量。他同情受苦受難的人民,登上昆侖山之巔,充分利用自己的神力,拉開弓,壹口氣射下九個以上的太陽,命令最後壹個太陽按時升降,造福人民。

後羿受到人民的尊敬和愛戴,他娶了壹位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除了打獵,後羿所有的時間都和妻子在壹起,人們羨慕這對美麗恩愛的夫婦。

許多仁人誌士來此求學從師,別有用心的孟鵬也混了進來。

壹天,後羿去昆侖山訪友,求道。他碰巧遇到路過的王太後,向她要了壹包仙丹。據說吃了這種藥可以立馬升天成仙。但後羿舍不得離開妻子,只好暫時把長生不老藥交給嫦娥。嫦娥把藥藏在梳妝臺的百寶箱裏,卻被反派孟鵬看到了。他想偷長生不老藥,讓自己長生不老。

三天後,後羿帶領隨從外出打獵,別有用心的孟鵬裝病留下。後羿帶領眾人離開後不久,孟鵬手持寶劍闖入裏屋後院,威脅嫦娥交出仙丹。嫦娥知道她不是孟鵬的對手。危機時刻,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箱,取出仙丹,壹口吞下。嫦娥吞下藥,立即飄離地面,沖出窗外,飛向天空。因為嫦娥牽掛著丈夫,她飛到了最近的月亮上,變成了仙女。

晚上,後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著訴說白天發生的事情。後羿又驚又怒,拔劍要殺小人。孟鵬很早就逃走了。後羿又氣又心碎,他仰望夜空,大聲呼喚著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有壹個搖曳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地追著月亮跑,可是他追了三步,月亮退了三步,他退了三步,月亮前進了三步,他無論如何也追不上。

後羿無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來到嫦娥最喜歡的後花園,擺上香案,擺上她最喜歡的蜂蜜和鮮果,在月宮向依附他的嫦娥遙祭。聽到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人們在月亮下擺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好運和平安。

從此,拜月中秋節的習俗就在民間流傳開來。

中秋節第二個傳說——吳剛摘得桂冠。

還有壹個關於中秋節的傳說:據說月亮上廣寒宮前的桂花樹生長茂盛,高達500多尺。下面有壹個人經常砍,但是每砍完壹次,砍的地方馬上就合上了。千百年來,這棵月桂樹永遠不能被砍倒。據說這個砍樹人叫吳剛,漢朝西河人,曾經跟著仙人上了天,但是他犯了錯,仙人就把他貶到了月宮,每天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工,以示懲罰。在李白的詩中,有“欲在月中,自付寒”的記載。

中秋傳奇之三——朱元璋與月餅起義

據說中秋節吃月餅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群眾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奮起反抗元朝。朱元璋聯合各種抵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廷官兵搜查得非常嚴密,消息傳遞起來非常困難。軍事家劉伯溫想出壹個計策,命令部下把寫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進餅裏,然後派人分別送給各地起義部隊,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夜響應起義。起義那天,所有的反抗者壹起響應,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不久,徐達攻占元朝,起義成功。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極了,趕緊傳話,說在即將到來的中秋節,全體將士都要與民同樂,並且要把當年開戰時秘密送來的“月餅”作為時令糕點送給大臣們。此後,“月餅”的制作越來越精細,品種越來越多,如碟狀,也成為很好的禮品。中秋節過後,吃月餅的習俗在民間流傳開來。

中秋詩選:

中秋節

(唐)李普

當鏡子在天空中升起時,雲是寂靜的;

壹輪等份滿滿,伴著萬裏雲;

狡兔落弦,妖蛙歇身前;

靈茶計劃攜手共進,直到銀河完全明朗。

在八月十五日與月亮玩耍

(唐)劉禹錫

今夜天空將再次洗滌世界。

夏去秋來。

群星閃耀,清風燦爛。

能改變人類世界的,是尤然的玉京。

水調歌頭

(宋)蘇東坡

陳冰中秋,快樂飲酒。喝醉了,寫這篇文章,還懷孕了。

月亮什麽時候開始出現的?我從遠處拿酒杯。

我不知道天上的宮殿。今晚是哪壹年?

想乘風回家,又怕瓊樓玉宇。

上面太冷了!跳舞和欣賞月亮的影子,這是在世界上。

月亮變成了猩紅色的亭子,低低地掛在雕花窗上,照著昏昏欲睡的自己。

月亮不應該對人有什麽怨恨,為什麽人走了才是圓的?

人們有悲傷和快樂,他們分離又重逢。月亮有陰有陽,有盈有虧。沒有什麽是完美的,即使在過去。

但願人長久,千裏好風光。

中秋的月亮

(宋)蘇軾

暮雲漫寒,銀發人默默轉玉盤。

此生不遇良宵,何處見明年明月。

泰昌銀

(宋)辛棄疾

壹輪秋影轉金波,飛鏡重磨。

問姮娥關於酒的事:如果我被白發欺騙了,我該怎麽辦!

乘風,萬裏在天,

俯視山川。去廣西跳舞。人性更加清晰。

臺灣民歌:

關於中秋旅遊的思考

孤影看雁,千裏思念貂;家鄉的秋天憶明月,異國的夜驚。

手沒有爬過桂花,所以還是香蕉;爬樓梯作悲貢獻,望西天海天。

月夜思鄉

星稀月冷,銀河靜自吟;

萬裏的山家在哪裏?晚上來的時候有很多擔心。

蒙受

夜深人靜時,明月高掛天空中央,壹片寂靜;睡眼惺忪,

仿佛在夢中;四處生活臥不寧,故鄉在心頭;

苦難,歸空,如焚王者之心。

希望我的資料對妳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