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唐詩宋詞常識

唐詩宋詞常識

1.“宋詞”常識

第壹名曲、曲、曲簡稱“詞”,又稱為樂府、近體樂府、音樂樂章、琴趣、曲和長短句。

第壹句話可以用音樂來唱。詞濫觴於隋唐,形成於唐,盛行於宋。

宋代詞作有近兩萬首,其中許多詞作與音樂無關,成為壹種獨特的詩歌風格,被稱為“詩盈”。按字數分三類:小令(58字以內)、中調(59字至90字以內)、慢曲(91字以上)。

詞有警句,警句是詞譜的名稱。詞表很多,到清朝康熙年間總數應該在1000個以上,比如《菩薩蠻》、《如夢如幻》、《西江月》、《梁祝》、《念奴嬌》、《仙女》、《玉家春》、《漁父的驕傲》、《臨江仙子》、《何心郎》、《齊天樂》。

每個詞譜都規定了字數、韻數、詞的級別及其格式。按照詞譜規定的格式寫詞,稱為“填詞”或“靠音”。詞的語氣有壹兩個字,或者八個字甚至壹個十字以上的長句,這在壹般詩歌中是不多見的。

也有詞調都壹樣的,比如《生茶子》第壹、二部其實是兩部五言絕句,《玉樓春》第壹、二部其實是兩部七言絕句。除了少數小調外,大部分都分為兩段,甚至三段、四段,分別稱為“雙聲”、“三疊”、“四疊”。

段詞的學術語言是“片”或“幹”“片”的意思是“都過了”,表示樂曲已奏過壹次。

“闞”原意是“大團圓結局”。壹個詞的兩段分別叫上下篇或上下篇。

歌詞講究押韻,按詞牌押韻。壹般來說,平仄音長,不升不降,適合慢慢唱,表達無盡的情意和充沛的韻味。

又稱“側”,意為不平。在詩歌中,語調包括三種聲調:上、下、入,都很短。

上聲是上聲,降調是降調,入聲特別短。與氣側短促的呼嚕聲押韻,容易包含異樣、不平之感,令人振奮。

婉約與豪放是宋詞的兩種主要藝術風格。張明?:“少遊(秦觀)多婉約,子瞻(蘇軾)多豪放,故婉約為主。”

明代徐氏曾中說:“就其詞而言,有婉約之人,有豪放之人。優雅的人希望他們的話語有意義,豪放的人希望他們的天氣壯麗。封面雖因其質,字貴感人,以格蕾絲為正。

”(見《文體辨析》序言)石?:“仆意婉約以易安(李清照之名)為祖,奔放而幼安(辛棄疾之詞)為首”。(見花開)北宋著名詩人有:北宋初期詩人:晏殊、晏、範仲淹、歐陽修、張喜安、柳永(街頭詩人);天才詩人:蘇軾、蘇門、秦觀、賀鑄、黃庭堅;天才詩人:周邦彥;李清照,杜南;詩人:、陳、、張庭堅。別樹壹幟“嘉軒體”辛詞派:有、陸遊、、派的後勁:有劉克莊、、文天祥、姜夔,還有石達祖、江派的後繼者:有、王、、張炎、蔣捷等。

2.宋詞元曲壹知半解

元曲,或元雜劇,是元代流行的戲曲藝術,是散曲或雜劇的總稱。元曲與明代傳奇(南曲)相比,後世稱之為北曲。元曲與宋詞、唐詩具有同等的文學地位。廣義上是指秦漢以來可以欣賞的各種音樂,如漢曲大曲、唐宋大曲、民間小曲等。通常是指宋代以來的南曲、北曲。經常使用口語。可分為兩類:戲劇(或稱話劇,包括雜劇、傳奇等。)和散曲,自元明以來壹直很流行。所以後世稱之為元曲。詞是詩歌的壹種藝術形式,又稱宋詞、屈子詞、詩余詞、長短句。它始於我國南北朝時期的南梁,形成於唐代,在宋代達到頂峰。

3.宋詞是壹種

詞是中國古代詩歌的壹種。

第壹首名曲,宋,和宋詞。簡稱“詞”,又稱樂府、近體樂府、音樂樂章、秦曲,也稱詩、歌、長短句。

綜上所述,這些名稱主要說明了詞與音樂的密切關系及其與傳統詩歌不同的形式特征。它始於梁,形成於唐,盛於宋。

據《舊唐書》;"自開元(唐玄宗年)以來,歌手們混合了胡夷巷的歌曲."由於音樂的廣泛傳播;那時,城市裏有許多有天賦的音樂家,他們以唱歌為生。根據歌詞與音樂節拍協調的需要,他們創作或改編了壹些長短句歌詞,這就是最早的詞。

從敦煌曲子詞也可以看出,民間產生的詞比文人創作的詞早幾十年。唐代的民間詞多反映愛情、相思等題材,所以在文人眼中並不高雅。

它被認為是壹條詩意的小徑。只有註意吸收民歌藝術優點的人,如白居易、劉禹錫,才寫出壹些風格樸實自然、生活氣息濃厚的詞。

以詞作豐富著稱的文聽雲和五代“花間派”在詞史上有壹定的地位。而李後主在南唐被俘後的詩歌,卻開辟了壹個新的、深邃的藝術境界,強烈地感染了後來的詩人。

到了宋代,經過柳永、蘇軾創作的重大突破,詞在形式和內容上都有了很大的發展。雖然詞在語言上受到文人詩詞的影響,但典雅的雕琢風格並沒有取代其流行的民間風格。

詞的長短句形式更便於表達感情,所以“詩言誌,詞言情”的說法還是有壹定依據的。總的來說,詞可分為婉約派和狂放派。

婉約詞,其風格典雅委婉,富有音樂性;像柳永的《今夜妳在何處醒來》楊柳岸,曉風殘月”;顏姝的《無奈花落,已遇顏歸》;顏的名句“柳樓心低舞,桃花扇底唱”,不愧為情景交融的抒情佳作,有藝術可取之處。豪放詞始於蘇軾。

他把詞從娛賓娛己的世界中解放出來,發展成為壹門獨立的抒情藝術,山水風光、農家風光、暢遊四方、報國之誌,都成為他筆下詞的主題,使詞從花前月下走向廣闊的社會生活。

從我們今天讀者的口味來看,《壹去不復返之河》這種豪放派的作品更容易被接受。字大致可分為小令(58字以內)、中音(59-90字)、長音(91字以上,最長字達到240字)。

有人主張是62字以內的小序,外面叫“慢字”,但他們沒有得出結論。壹個詞,有的只有壹段,叫單調;有的分兩段,叫雙音;有些分成三段或四段,稱為三段或四段。

段詞的學術語言是“片”或“幹”“片”的意思是“都過了”,表示樂曲已奏過壹次。

“闞”原意是“大團圓結局”。壹個詞的兩段分別叫上下篇或上下篇。

詞雖支離破碎,但仍屬於壹首歌。所以上片和下片的關系壹定是分與合,斷與續,承與起,句式也有異同,作者的匠心和功力在片中尤其可見壹斑(或者說是換頭)。

我們可以看到,宋代很多詩人創造了開闔、欲歸、前後輝映的藝術奇境,給壹個詞增添了層次、深度和波紋。詞的平仄韻分別具有聲情美。

壹般來說,平仄音長,不升不降,適合慢慢唱,表達無盡的情意和充沛的韻味。又稱“側”,意為不平。

在詩歌中,語調包括三種聲調:上、下、入,都很短。上聲是上聲,降調是降調,入聲特別短。

與邊上短促的呼嚕聲押韻,容易包含異樣的、不均勻的感覺,令人興奮。在許多詞調中,偶韻和平仄是重復的,即長短調、平仄和升調、降調或升調。不僅音調抑揚頓挫、激越和諧,所蘊含的感情也更加豐富曲折。

詞有警句。壹般來說,詞牌有以下幾種情況:沿用古代樂府詩或音樂的標題;如《六州宋投》;說出幾個人詩詞裏的詞,比如西江月;根據某個歷史人物或典故,如《念奴嬌》;還有著名的自制警句。

詞發展起來,逐漸從音樂中分離出來,成為壹種獨立的文體。。

4.描述性詩歌表現

《詩經》是我國第壹部詩歌總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共305首(瀟雅另有《聲詩》6首,未統計),故與《尚書》、《禮記》、《周易》、《春秋》並稱“詩三百”。

“古人的詩有三百多首,和孔子有關,但不重要……”(《史記·孔子世家》)據說是孔子編的。原名《詩》,在漢代被儒生奉為經典,卻被稱為《詩經》,又稱《詩三百》。

他開創了中國古代詩歌創作中現實主義的優秀傳統。《詩經》中的內容,就其本來的性質來說,就是歌曲的歌詞。

墨子孟珙說:“頌詩三百首,弦詩三百首,歌詩三百首,舞詩三百首”,意思是詩有三百多首,都是可以朗誦的,可以樂器演奏的,可以唱歌跳舞的。《史記·孔子世家》也說:“三百五十首,皆孔子所作,以合邵、吳、雅、頌之音。”

雖然這些說法仍有探討的可能,但《詩經》在古代與音樂、舞蹈有著密切的關系是毋庸置疑的。《詩經》不僅是最早的詩歌總集,也是反映當時社會的百科全書。

是中國“寫實”詩歌傳統的源頭和代表作。《詩經》中的六義指的是格調、典雅、贊美、內容、賦、比、興,這三個指的是技法,也就是《詩經》中的六義。

風、雅、賦的劃分是基於音樂的不同。《風》包括15篇,大部分是黃河流域的民歌,稱為《十五國風》***160篇。

高雅分為瀟雅(31)和大雅(74),是宮廷音樂歌曲,***105。《頌》包括《周松》(31)、《松露》(4)、《商頌》(5),是祠堂使用的音樂歌曲和舞蹈歌曲,共40首。

元曲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寶庫中的壹朵奇葩,在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上體現了其獨特的特點,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三個重要裏程碑。元曲最初來源於所謂的“番曲”、“樂虎”,最早在民間流傳,被稱為“街調”或“村坊小調”。

隨著元朝滅宋,以大都(今北京)、臨安(今杭州)為中心,在南北廣大地區傳播。元曲有嚴格的格律公式,每個曲牌在句式、字數、平仄等方面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

但雖有固定框框,但並不死板,允許在固定框框中穿插,在壹些曲牌中加句,在押韻中允許平仄筆法,比押韻絕句、宋詞更靈活。所以讀者可以發現,同壹個“曲牌”的兩首歌,有時會出現字數不同的情況,就是這個原因(同壹個曲牌裏,字數最少的那首就是標準幀)。

元曲融合了傳統詩詞、民歌和方言俗語,形成了詼諧、灑脫的藝術風格,對詞的創新發展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元曲是繼唐詩、宋詞之後的又壹文學繁榮,有其獨特的魅力:壹方面,元曲繼承了詩歌的美和婉約;壹方面,元代社會將士子置於“八妓九士十丐”的地位,政治壟斷,社會黑暗,使松源放射出極其耀眼的戰鬥光彩,流露出反叛情緒;鋒芒直指社會的弊端,痛斥“不讀書是最高的,文盲是最好的,不懂事的人是吹牛的”的社會,直指“大家都不好意思活了,誰也看不見錢”的世界潮流。

元曲中描寫愛情的作品,也比歷代詩歌更具有煽動性和豪放性。這些都足以永遠保持元曲的藝術魅力。

元曲可分為雜劇和散曲。散曲可以分幾套,壹首詩,壹首歌帶。

在中國古代音樂中,調式叫照顧宮調。歌曲的宮調源於隋唐燕樂,琵琶的四弦定義為宮調、上、角、於,每弦構成七個音,的七個音稱為“宮”,其他的稱為調,* * *得28個宮調。

而元曲常用的只有十二種,分別是呂西安宮、路楠宮、黃鐘宮、鞏崢、大石調、小石調、將軍關調、上調、上角調、雙調、越調。每個鑼調都有自己的音樂風格,所以在選調上往往有壹定的習慣。

如王驥德在《曲律》中說:“用宮調,必說事物的喜怒哀樂。如果是旅遊的話,就用呂西安和雙雕吧。”哀樂包括商調和越調。很容易以情感人。"

每個宮調都有不同的調子。套數由《周壹宮》中兩種以上不同曲調組成。

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將元曲與“楚騷、漢賦、六朝駢文、唐詩宋詞”並列,稱之為“壹代文學”。唐朝(公元618-907)是中國古典詩歌發展的鼎盛時期。

唐詩是中國優秀的文學遺產之壹,也是世界文學寶庫中壹顆璀璨的明珠。雖然距今已經1000多年了,但是很多詩詞還是被我們廣為流傳。

唐朝有許多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當然是舉世聞名的大詩人。除了他們,還有無數其他的詩人,像滿天的星星。

今天有2300多位著名詩人。全唐詩中保存有他們的作品48900多首。

唐詩題材廣泛。有的從側面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階級狀況和階級矛盾,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有的歌頌正義戰爭,表達愛國思想;有的描繪祖國河山之美;除此之外,還有人表達個人的抱負和經歷,有的表達子女的愛,有的講述朋友的友情,生活的悲歡等等。

總之,從自然現象、政治動態、勞動生活、社會風俗、個人感受,都逃不過詩人敏銳的眼睛,使他們的寫作成為主題。在創作方法上,既有現實主義派,也有浪漫主義派,許多偉大的作品都是這兩種創作方法相結合的典範,形成了中國古典詩歌的優秀傳統。

5.唐詩宋詞知識

1.李白《洛城春夜聞笛》:誰的玉笛無聲飛,散入春風。

誰在這夜曲裏聽到柳暗花明又壹村,就想家不起來了?要理解題目中“折柳”的含義,關鍵是要理解“柳”的形象。學生學過的課文中有壹些常見的古詩詞,如“楊柳岸《馮曉殘月》(柳永《玉麟令》),“我聞笛中柳,未見春色”(李白《夏塞曲》),“羌笛何須怨柳,春風不足”(王之渙《涼州詞》),往事已矣,柳依依不舍。

北朝樂府《橫吹鼓角》裏也有“折楊柳枝”,歌詞是:“上馬不捉鞭,與楊柳枝鬥。下馬吹笛,愁殺客。”

由此我們可以明白,古詩詞中的“柳”有著特殊的含義。柔美婉約,隨風搖曳,“柳”與“留”的諧音,以及折柳送別的古老習俗,很容易引申到“柳-留-別-戀戀不舍”的層面。

聯想到人,離別的人看到楊柳,就會想起離別的情景,就會浮現出給楊柳送別的情景,心中充滿了悲傷。這樣就更容易理解詩中“折柳”二字所蘊含的“送別與留戀”的含義了。

2.河邊尋花杜甫黃娘子花滿枝頭,萬花低。眷戀花香中的蝴蝶在翩翩起舞,自由中的柔柔鶯兒只是快樂地歌唱。

【解析】杜甫,唐肅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詩人,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草堂。他暫時有了住的地方,感覺更舒服了。春暖花開的季節,他獨自走在河邊賞花,寫了壹組七言絕句,這是其中的第六首。

第壹句“黃四娘娘家開滿花”,指出了找花的地方。“路徑”是壹條路徑。

“花滿小徑”是指許多花把小徑覆蓋起來,連成壹片。第二句是“千花低。”

“百花齊放”形容數量很大。《壓枝低》中的“壓”和“低”兩個字用得非常貼切、生動,生動地描繪了春天花朵的密密麻麻,又大又多,壓彎了枝頭。

這句話是上壹句“滿”字的體現。第三句,“時有蝶舞”。

“靈蓮”形容蝴蝶飛來飛去,舍不得離開的樣子。從側面寫出春花的明媚芬芳。

事實上,詩人也被五顏六色的春花所吸引,留了下來。第四句是“嬌鶯啾啾”。

“焦”是對鸚哥的柔軟和圓潤的描述。“陳文靜緹”的意思是當詩人來到賞花時時,黃鸝正在歌唱。

只因為詩人心裏高興,就想當然地認為黃鸝為自己歌唱。這和上壹句壹樣,說蝴蝶附春花,都是感同身受。

因為詩人成功地運用了這種手法,將事物與我融為壹體,營造場景,所以這首小詩讀起來更有親切感和趣味性。3.望廬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爐出紫煙,望千川懸瀑。

高高的懸崖絕壁上,仿佛有幾千英尺高,讓人恍惚以為銀河從天堂墜入人間。香爐指廬山的香爐峰,“在廬山西北,其峰尖而圓,煙雲聚散,似博山香爐之形”(音樂史《太平宇宙》)。

但到了詩人李白的筆下,就變成了另壹番景象:壹個不屈不撓的香爐,壹團團的白煙在冉冉緩緩升起,飄渺在青山藍天之間,在紅日的照射下變成了壹朵紫色的雲。這不僅使香爐峰更加美麗,而且浪漫,為不尋常的瀑布創造了不尋常的背景。

然後詩人把目光轉向了山壁上的瀑布。“望瀑懸河前”,前四個字是重點;“懸於河前”是“望”的第壹意象,瀑布就像壹個巨大的白練高懸於山川之間。

“吊”字妙。它將運動轉化為靜止,生動地展示了“從遠處看”中傾瀉的瀑布的形象。誰能“吊死”這個巨人?“莊在福”!所以“掛”字也包含了詩人對大自然神奇力量的贊美。

第三句話也描述了瀑布的動態。“飛落三千尺”,壹筆壹劃,字字鏗鏘有力。

“飛”字生動地描繪了瀑布噴湧而出的情景;“直下”既形容山高坡陡,又表示水流之急。天直落,勢不可擋。但詩人還不夠滿意,又寫了壹句“疑是銀河落九天”。他真想從天上掉下來,讓自己的靈魂大吃壹驚。

“疑是”值得玩味。詩人明明是恍惚中說出來的,讀者也知道不是,但都認為只有這樣才更生動,更真實。秘密就在於詩人之前的描寫中已經孕育出來的意象。看啊!高聳的香爐峰隱藏在雲霧中。看著遠處的瀑布,就像從雲端飛下來,墜落在天空中,自然聯想到壹個星系從天而降。

可見“疑是銀河定九天”的比喻雖怪,但並非憑空出現在詩中,而是從形象的刻畫中自然浮現出來的。它誇張而自然,新穎而真實,從而引起全篇的共鳴,使整個形象更加絢麗多彩,氣勢磅礴,氣勢磅礴,既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給人以想象的空間,表現了李白“萬裏倒,勢猶末強”的藝術風格。

4.翁虹在春天殘廢了,也在春天殘廢了。他怎麽會是綠衣女子?落花獨立,微雨燕齊飛。

眼之魂會碎,年之夢不碎。那是堪比黃昏的悲哀,蕭颯的黃昏蟬輝。

關於晚春孕婦的詩。第壹句話直指主題,寫得不拘壹格。

在壹個句子中,“有”字以“也”字開頭,以壹個副詞和壹個語氣詞結尾,這在詩歌中很少見。但作者運用得很自然,使句子突兀,加強了語氣,強化了詩中女主人公的悲傷,具有覆蓋全篇的作用,不失為壹種新的寫法。

“妳”這個字也對應了後面的“年”,暗示這個女人去年這個時候離開了她的愛人,所以對物候變化特別敏感。第二句“如何出園”“如何”,意思是不堪。

聯系到第壹句話,就是去年此時此地,這個女人遭受了分離的痛苦。時隔壹年,記憶猶新,還是此時此地。她怎麽敢再去那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