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閣
唐朝:李白
峨眉山上半月秋,平羌河映。?
晚上清溪去三峽,四君不見渝州。
巍峨的峨眉山前,掛著壹輪半月形。流動的平羌河上,倒映著月亮。晚上坐船出發,離開清溪,直奔三峽。想妳,難相見,戀戀不舍禹州。
擴展數據
壹、創作背景
這首詩出自《李太白全集》第八卷,是李白年輕時寫的。峨眉山是蜀中之山,也是蜀國之名。李白是蜀人,所以峨眉山也是故鄉月。這首詩是李白初離蜀時所作,寫於開元十三年(725)之前。
第二,欣賞
詩中接連用了五個地名,構思精巧,不留痕跡。詩人依次經過峨眉山-平羌河-清溪-三峽-禹州,詩意的場景逐漸為讀者展開壹幅千裏蜀河的地圖。除了“峨眉山月”,詩中幾乎沒有更具體的景物描寫;除了“四君”二字,再無抒情。
而“峨眉山月”這壹藝術意象卻貫穿於整個詩歌境界,成為詩情的催化劑。它所造成的寓意相當豐富:山與月相伴萬裏,夜夜可見,讓“想妳”的感覺越來越深。明月平易近人,高不可攀,是思念朋友的象征。哪裏有明月唱,哪裏有思念江中友人的情懷抒發,令人陶醉。
連續使用五個地名,可以在壹個精致的地方進行壹次旅行,既有豪氣,又有思鄉之情。語流自然,就像“清水出芙蓉,天然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