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府雙璧”是木蘭詩和孔雀東南飛的合稱。
木蘭詩,又稱木蘭詞,是北朝民歌。《孔雀東南飛》又名《給焦仲卿妻子的古詩》,是漢代古代樂府民歌的代表作之壹,也是保存最早的長篇敘事詩。
《孔雀東南飛》取材於東漢獻帝年間廬江縣(今安徽省)的壹樁婚姻悲劇。本來是民謠,可能是後世文人打磨出來的。
故事講述了漢末建安年間,壹位名叫劉蘭芝的年輕女子美麗、善良、聰明、勤勞。她與焦仲卿結婚後,夫妻倆互相尊重,相親相愛,感情深厚。沒想到,倔強的焦媽媽用不悅的眼神看著她,百般挑剔,還欺負要開除她。焦仲卿是迫於母親的命令,但她必須說服蘭芝遠離她的家人,直到她試圖在未來帶她回家。分手時,兩人發誓永不失去對方。誰知蘭芝回到娘家後,她阿諛奉承的哥哥強迫她改嫁太守的兒子。焦仲卿趕到現場,兩人約定“墳下相見”。最後太守的兒子結婚那天,兩個人都殉情而死。
《孔雀東南飛》通過劉蘭芝和焦仲卿的愛情悲劇,控訴了封建禮教、家長制和門閥觀念的罪惡,表達了青年男女對婚姻和愛情自主的合理願望。女主人公劉蘭芝對愛情忠貞不渝,對封建勢力和封建禮教毫不妥協的鬥爭,使她成為文學史上的叛逆女性形象,為後世青年男女所稱道。
《木蘭詩》是南北朝時期中國北方的壹首長篇敘事民歌。講述了花木蘭女扮男裝,代替父親參軍,征戰沙場,凱旋歸朝,立功,辭官回國的故事,充滿傳奇色彩。這首詩塑造了壹個不朽的花木蘭形象,既傳奇又感人。花木蘭既是壹個陌生的女孩又是壹個普通人,是壹個女英雄又是壹個普通的女孩,是壹個矯健的戰士又是壹個美麗的女兒。她勤勞善良,堅毅勇敢,誠實淳樸,機警活潑,愛親報國,熱愛不慕高官厚祿的平靜生活。壹千多年來,花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在中國家喻戶曉,花木蘭的形象也深受人們的喜愛。這首詩充滿了民歌。全詩以“花木蘭是個姑娘”構思花木蘭的傳奇故事,浪漫氣息十足。
《木蘭詩》復雜而簡單的編排,非常巧妙。雖然寫的是戰爭題材,但是充滿了生活場景和兒童情態。詩中以問答的方式刻畫人物心理,生動細致;用許多精心的比較來描述行為情態,非常自豪;用幽默的比喻來概括全詩,令人難忘。這使得作品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文學
1.風”指十五國風,代表詩經,“騷”指離騷,代表楚辭。後比喻優秀的文學作品或文采,後用作詩歌的壹般代詞。
《詩經》是我國第壹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紀)至春秋中期(公元前6世紀)約500年的詩歌。《楚辭》是中國第壹部文人寫的詩集。它們分別是先秦時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燦爛結晶,是中國詩歌史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良傳統的源頭。因此,在中國文學史上,“風”和“騷”常常被並稱為“騷”。“風騷”也因此成為了文學的代名詞。
2.指女性輕浮放蕩的行為
3.形容女人美麗英俊
東嶽泰山之雄,西嶽華山之險,北嶽衡山之幽,中嶽嵩山之嚴謹,南嶽衡山之美。
(1)肖春蘇堤
"西湖上有六座橋,有柳樹和桃樹."
風景如畫的蘇堤,是北宋詩人蘇東坡鎮守杭州時留下的傑作。這條綠色的長堤南北長2.8公裏。郁郁蔥蔥的花木中,有英波、索蘭、望山、堤、東浦、十字彩虹等六座古樸美觀的石拱橋。人物龐大,影子搖曳,仿佛進入了壹個童話般的幻想。
蘇堤的景色四點不壹樣,早晚也不壹樣。最有詩意的辰光自然是春天的黎明。嚴冬老人蹣跚而去,春姑娘來時,妳走在蘇堤上,卻覺得柳暗花明,桃花盛開,十裏長堤,綠煙繚繞,彩霧繚繞。枝頭幾聲鶯鳴,似乎在向妳報告蘇堤的初春。這種情況怎麽能不讓妳著迷呢?難怪南宋畫院的畫家們把“蘇堤肖春”列為西湖十景之首。
(2)柳浪聞鶯
六郎文英公園位於西湖的南岸。其前身是南宋皇家園林鞠婧園,素以柳色蔥郁著稱,位列西湖十景。每到春暖三月,柳綠煙裊裊,萬樹柳隨風飄動,宛如碧波滿天飛,碧波湧動。壹望無際的樹蔭裏,不時傳來鶯聲,故有“柳浪聞鶯聲”之稱。在這裏喝茶休息,遠遠的看湖光山色,聽聽枝頭的鶯聲,真的很有意思。
沿湖堤和園路主幹道種植垂柳、獅柳、醉柳、沙柳等特色柳樹。在公園中部的主要景點,文英館的建造是為了營造壹種三月煙火、楊柳飛舞和美麗鳴鳥的氛圍。文英館東面矗立著“日中不戰紀念碑”,西面草坪、草色、西湖藍山遙遙相望,湖光山色構成壹幅層次豐富、角度多變的畫面。
(3)在華鋼看魚
在觀魚,蘇堤在前,楊柳繁茂,西山在北,青山環繞,小南湖、西麗湖波光粼粼,碧波蕩漾,像兩面鑲著玉框的鏡子。早在南宋時期,壹條小溪從花家山流向西湖,這條小溪被稱為華鋼。當時,大臣陸雲生在華鋼壹側建了壹座別墅,名為“鹿苑”。花園裏,堆砌的石頭是山,地面鑿成水池,動物養著不同顏色的魚。故遊人雲集,文人詠之,稱為“花港觀魚”,成為西湖十景之壹。
杭州華鋼的牡丹園是最繁榮的壹個。牡丹被切成十幾個形狀各異的小塊。小區內部有上百株色彩鮮艷、高聳入雲的牡丹植物俯瞰,但當妳看到大大小小花壇間的紅綠,五顏六色的牡丹花千姿百態,讓人流連忘返。
(4)屈原的風荷載
屈原豐和的原址在紅椿橋的南面。當時,紅椿橋有壹種釀制官酒的曲院,是用金沙江的水制成的。院子裏有很多荷塘,夏天花開,香氣四溢。南宋畫院的馬援在題寫西湖十景時,也將其列為“十景之壹”,稱之為“屈原風蓮”。後來院子塌了,現場就廢棄了。清朝康熙皇帝南巡杭州題寫西湖十景名時,將這壹久已廢棄的舊景移至蘇堤跨虹橋河處,題寫“曲園風荷”四字,立碑建亭。
昔日的曲園風荷滿地,只有壹碑壹亭半畝地,局促在西麗湖的壹隅,頗名不副實。經過近幾年的擴建,現在的曲園風荷從紀念碑亭開始橫跨虹橋,沿月湖、金沙港直達臥龍橋外的郭莊,成為西湖周邊數裏最大的公園。
(5)平湖秋月
平湖的秋月在西湖白堤西端的盡頭,背靠孤山,南臨外湖。王虎亭建於唐代,禦書樓建於清代亭舊址,前有圍欄平臺。每當秋高氣爽的時候。湖面平靜如鏡,幹凈的秋月當空。月色與湖水交相輝映,頗有“壹湖壹色滿秋”之感。於是在湖邊立了壹座碑,題名“平湖秋月”。王松叢《平湖秋月》詩雲:“寒光盡布壹夜,水車無雲。九峰遠西風,鬼子燈玉壺壹盞接壹盞。”
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每逢月夜,常在亭子裏飲酒賞月。無論春夏秋冬,風雨無阻,這裏都有可觀的風景和不壹樣的味道。尤其是明月當空的秋夜,月色如瀉,柔情似水,天上和水中的兩輪滿月緩緩西移拿下山峰,讓人沈浸在“仰望明月,寄情千裏”的情懷中。
1959年,原360多平方米的景觀擴建為1600平方米。哈爾濱園林的圍墻被拆除,八角亭、“湖天”樓、四面堂被擴建改造,呈現出新穎獨特的景觀。假山中種植紅楓、石榴、桂花、紫薇等花木,覆蓋亭、樓、堂、閣,極具詩意。
(6)三潭印月
西湖三島中最大的壹個,面積約7萬平方米,其中水面占60%。島基是萬歷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乾縣知縣聶新堂利用水心保寧寺遺址,疏浚西湖淤泥而建。清代在東西兩側修建橋梁,使全島呈“田”字形,形成壹個“湖”。
萬神殿,島上依山而建的敞廊,被趙樸初題寫為“周曉穎”;原名龔澎寺,是清光緒年間兵部尚書彭玉麟的隱居處。辛亥革命時改為浙江萬神殿,以祭奠明末清初浙江思想家黃宗羲。萬神殿是九曲三十彎的九曲橋,橋上有亭臺樓閣。亭子為三角亭,原為放生池,名曰“開網”,意為“網開壹面”。亭名取自明代詩人聶大年的詩句“三塔亭引碧流”。立在水中央的假山叫九獅石,好像有九只獅子在石上嬉戲。過了九曲橋,就到了周曉穎旅遊區的中央綠洲。透過綠樹紅花,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壹堵低矮的白墻,上面有清代維新派領袖康有為題寫的“竹徑通幽”四個字。白墻上有四幅象征空花的畫。從粉墻再往前,依次是盈翠軒、木香榭和花鳥館。穿過綠洲,有“三潭映月”碑亭。在碑亭不遠處,有壹座獨壹無二的“我心亭”,壹邊是粉墻,壹邊是長廊,在西湖眾多亭子中獨樹壹幟。
展館外,湖上的石塔是三塔呈等邊三角形的主要場景,每兩塔之間的距離為62米,塔高為2米。寶塔的底座是壹個扁圓形的石頭基座,周圍排列著五個小圓孔,上面裝飾著浮雕圖案。寶塔頂部呈葫蘆狀,造型優美。每個月夜,尤其是中秋節,當月亮明亮時,人們在寶塔裏點燃蠟燭並蓋住洞口。
這三座塔建於元佑四年(1089)。蘇東坡疏浚西湖,在湖的最深處作為標誌。為了防止西湖淤塞,三塔之內禁止種植睡蓮。三塔毀於元代,明萬歷年間在現址重建。這座塔高2米,外形美觀。塔上有五個小洞。每到中秋節,塔內都會點上燈和蠟燭,洞口用薄紙覆蓋。單壹的光從紙上發出,像月影壹樣反射在湖面上。天上的明月和倒影相得益彰,很有詩意。自古以來就是賞月的勝地,三座石塔也成了風景名勝。
(7)斷橋和殘雪
段家橋,也被稱為段家橋,位於白堤的東端,蠡湖和外湖的分界線上。它建於何時不得而知,但在唐代胡璋的詩中,已經有了“斷橋荒蕪,銹跡斑斑”的說法。
關於其名稱的由來,眾說紛紜。說到平湖秋月出生的白堤,就叫斷橋。說到孤山路,斷於此處,故名;據說亭子建在古老的石橋上,冬天下了雪,橋陽面的冰雪融化了,而橋陰面的銀鋪依然是玉做的。自葛嶺起,斷橋斷堤,故名“破雪”。在宋代,斷橋也被稱為保祐橋。元代有壹對以釀酒為生的端午夫婦,故又稱段家橋,簡稱段家橋,諧音斷橋。現在的斷橋是1914重建的,上世紀50年代進行過改造。橋東有“雲淡水清”的水榭,有“斷橋殘雪”的亭子。
斷橋雪是西湖冬季的獨特景觀。由於斷橋面對城背的山,處於外湖和北裏湖的分界點,視野開闊,是冬季觀賞西湖雪景的最佳地點。每當薛瑞楚青從寶石山望出去,橋的陽面已經被冰融化了,所以向陽面望去,“橋斷雪連”,而橋的陰面還被雪覆蓋著,所以從陰面望去,“橋不斷斷”。
斷橋殘雪是西湖罕見的景觀。站在橋頭,放眼望去,遠山近水,是欣賞西湖雪景的好地方。
阿明詩人洪澄《望斷橋》有雲:“閑來無事,可登斷橋,看盡風光。細柳編煙易,綠幕留鳥影難。斜拖著壹條裙子,飄過千尋。最近投資人忘了風俗,累了,又擔心舊情。”
(8)南屏夜鐘
凈慈寺,位於西湖西南,南屏山北麓,始建於五代以後的周先德元年(公元954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它是吳越王錢洪書為供養南山佛教創始人而建,原名“慧日永明寺”。它坐落在南坪山,像壹道屏障。南宋時更名為“凈慈寺”,與靈隱寺、肇慶寺、聖隱寺並稱“西湖四林”。凈慈寺初建時,立有鐘樓。明朝洪武十壹年(公元1378年),舊鐘太小,重鑄了壹口重10噸的巨鐘。因其鐘聲嘹亮,寺後有南屏山,
清代康熙南巡時,因黎明即將破曉而改名為“南屏夜鐘”,“夜空清,萬物寂靜,鐘初響入天,令人深思。”寺廟前有壹口大鐘,聲音很大。每到黃昏,鐘聲在暮色中回蕩,山谷響起,聲音遙遠,成形。
從宋代到清代,凈慈寺不時被廢棄,原來的鐘也廢棄了。從1959和1984開始,對寺廟進行了兩次整修,新的青銅鐘重14000公斤。悠揚的鐘聲再次回蕩,使人想起阿明代聶大年的《南屏晚鐘》詩:“柳暗花明,暮雲在,初散壹兩昏。禪榻屢驚僧定,行窗偏逗客。..... "現青銅梵天鐘由杭州制氧機廠於1986 65438+二月鑄造,重10余噸,高3米,鐘上鑄有趙樸初等人的字跡& gt有六萬八千多字。曹洞宗的日本佛教徒每年除夕都會來到凈慈寺敲鐘,辭舊迎新。
(9)雷鋒日落
是西湖十景中唯壹恢復重建的景點。
位於西湖南岸南屏山的壹個分支山上,有壹座八面五層的舊磚塔,是國王錢洪書於公元975年為慶祝他的妃子黃出生而建的,俗稱塔。因塔在西關外,故又稱西關磚塔。後人把它改名為“雷峰塔”,因為它在壹座叫雷峰塔的小山上。當太陽從西邊落下時,這座塔充滿了陰影和輝煌。知道火的命運的仙境,弧峰斜映夕陽紅。"
雷峰塔剛建成時,有十三層樓高。(雷峰塔原計劃為十三層寶塔,但因財力不足,計劃為七層高,施工期間只建了五層。)結構為磚石心,外築木廊,內壁嵌刻華嚴經的石頭,塔下供奉金銅十六羅漢。這座建築非常宏偉。明朝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倭寇入侵杭州,疑塔遭到伏擊,放火焚燒,塔檐被毀,只剩下磚結構的赭色塔身。此後,傳說塔磚能驅病強身,挖了底磚,最終於9月25日下午建成塔身,1924。
雷峰塔也很有名,因為它是西湖塔中的壹組景點之壹。它與北山的包書塔位於西湖景觀布局的中軸線上。雷峰塔倒塌前,西湖曾呈現出“南北對峙,壹湖映雙塔”的美景。這兩座塔隔湖相望。雷峰塔優雅,包書塔修長俊朗,所以民間有“雷峰塔”之稱。& lt白蛇傳說> & gt這個美麗的民間傳說和它有關系。和尚法海破壞了白娘子和徐賢的美好婚姻,將白娘子囚禁在雷峰塔下。多年以後,培育成功的青蛇被法海打敗,白娘子終於獲救。遺址還在南坪山上。從凈慈寺抄壹條小路就可以在山頂看遺址了。雷峰塔和白娘子的故事廣為流傳。
現在政府已經重建。再現雷峰塔與包書塔隔湖對峙的景觀,進而傳達明代“包書如美人”“雷峰塔如老太婆”的比喻。
(10)雙峰互穿雲
這兩座山峰是南峰和北峰。位於西湖的西南部和西北部。其“雲中雙峰”禦碑亭景區在洪春橋旁。兩座山峰面對面,相距十多英裏。當群山雲霧繚繞時,兩峰有時呈雙尖狀,宛如雲中的山峰,故名“兩峰插雲”。清朝康熙皇帝來過這裏,改雙峰。“自然風光極其優美,群峰雄偉壯麗,晴雨同天,尤其是雨後或陰天多雲的天氣,彩雲白雲或濃或淡,忽明忽暗,但雲為山,朦朧不清。如壹幅水墨淋漓、濃淡相間的壯麗山河畫卷。
壹、關於名為“雙峰插雲”的景色的由來,據前人考察,每當雨來,俯瞰雙峰和雲霧繚繞的雲山,雙峰的峰巒若隱若現地插入雲端,但我們可以看到,雲海茫茫,群峰若隱若現。故名“雙峰插雲”。
觀賞點位於靈隱路紅椿橋壹側,帝王碑亭就在此處。從正南和正西的亭子前面望去,妳可以看到南山頂。這兩座山峰面對面,相距超過65,438+00英裏。實際上,南峰海拔只有254米,北峰海拔314米,這也是它因靠近湖西的低山而被稱為“峰”的原因。
南峰由石灰巖組成,位於西湖的西南部,西湖群山的中心。南峰因為位置特殊,壹直是遊客登高遠眺的好去處。站在山頂上,妳可以看到山、湖、城市和河流。原野南峰有許多洞穴,其中最著名的是夏衍洞、樂水洞和十屋洞。獅子崖下的千人洞長320米,最寬處約1300。
北峰,在靈隱寺後面,是西湖西北部的壹座名峰。從山腳到山頂,有36道曲折的數百級石階。雖然海拔不高,但北面是平原魚塘,南面是比它低100多米的飛來峰,所以有壹種從地面被拔起的感覺。今天,山頂上有浙江電視發射臺和發射塔,遊客可以在白樂橋乘坐纜車到達山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