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點評,可以進壹步鞏固古詩詞的相關知識,提高鑒賞詩詞和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
2.過程和方法
通過點評,進壹步明確解決詩歌鑒賞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分析詩人的思想感情,評價詩人的觀點態度,培養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讓學生接受古詩詞的熏陶,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教學重在鞏固古詩詞的相關知識,理清解決詩詞鑒賞題的思路和方法,提高詩詞鑒賞題的解題能力。
教學方法,合作、探究、評價與教學相結合
教學時間
本課題***6課時。其中講座4講,練習1,評論1。
教學過程
第65438課
考點分析
考試大綱解讀
大綱的內容說明了考點的分布
1.欣賞古詩詞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
2.評價古詩詞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①欣賞詩歌的意象。
②理解詩歌中詞語的含義。欣賞詩歌的語言風格。
③欣賞詩歌的表現手法。
4.總結詩歌的中心思想。分析作者詩歌中的思想傾向。
意象包括主人公的意象、詩人的意象、景物的意象、意境的意象。
語言包括味字和清體。
表達技巧是指表達方式、表達技巧、寫作結構、選材、修辭方法等。
評價包括對內容主題、思想感情的評價,對作者觀點和態度的評價。
測試部位的透析
欣賞詩歌的意象
詩歌作品的意象是指詩人根據現實生活中的各種現象所形成的具有壹定思想性和藝術感染力的人、事、自然景物的藝術形象,以此來蘊含作者的人生理想和思想感情。詩歌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自然景物、特定的生活環境都是意象。對於敘事詩來說,詩中的“人”和“物”都是意象;至於描寫景物的詩,詩中的“景物”和“物”都是意象;對於抒情詩來說,詩中的抒情主人公(要麽是人,要麽是物)就是意象。
詩歌中的意象不僅指人物意象(包括詩人“我”的意象),也指詩歌中描繪的景物意象。
1.英雄形象
也就是詩歌中描寫的人物。
《文靜的女孩》:描繪了壹對年輕戀人的形象。男青年熱情癡情,憨厚,女青年美麗活潑,聰明俏皮。
柳永《雨鈴》:描寫了離開自己所愛的女子時的無限傷感和離開後相思的綿綿情意,塑造了壹個愛恨交織的藝術形象。“孟”塑造了壹個勤勞、善良、清醒的女英雄形象;
孔雀東南飛:與封建家長生產抗爭的劉蘭芝和焦仲卿。
王昌齡的《出塞》塑造了忠於祖國、獻身邊塞的邊塞戰士形象。
2.詩人形象
詩人“我”的形象,即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實際上是詩中的“詩意作者”和作者的“代言人”。古詩詞中,壹般有以下幾種意象類型。
(1)狂妄自大的形象。
如《夢裏登天目山》:“我怎能莊重地向那些永遠不會吃虧的達官貴人卑躬屈膝,給他們壹張誠實的臉呢?”表現了李白淡泊富貴、鄙棄權貴的思想,塑造了壹個不慕權貴、豪放不羈的形象。
(2)憂國憂民的形象。
比如杜甫。“在安德魯的豪宅和壹千萬個房間之間,世界上所有的窮人都在微笑。唉,什麽時候突然看到這房子,我的房子會壹個人凍死?”詩人並不僅僅停留在個人的悲哀上,而是能推己及人,表現出憂國憂民的性格。
(3)關心山川,隱居鄉間的隱士形象。
比如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表現了閑適的隱居生活,表現了詩人對官場的厭惡和對鄉村的熱愛;如王維的《山居秋夜》,通過描寫深秋空山新雨的景象,表達了他對山水景物的喜愛。
(4)才華和抱負的形象。
比如陳子昂。在幽州城樓上寫著:我沒有看到聖人的國王,在那之後,我沒有看到聖人的老師。壹想到茫茫宇宙,我就心酸流淚。它塑造了壹個心靈空虛的知識分子為國為民服務的形象,但他無法展示出來。
(5)立誌報國,慷慨憤世的形象。
如陸遊、辛棄疾。兩位詩人的許多詩歌都反映了他們忠於國家、不受重用的感情。如《秀子》《十壹月四日風雲》《破陣》。
(6)朋友送別、思念家鄉的形象。
如李白的《給王倫的禮物》和王維的《在山上度假想起我的山東兄弟》。
3.風景意象
比如陶淵明《歸園記》中的小山、飛鳥、老林、塘魚、舊園,李清照《慢聲》中的黃花、梧桐、細雨、黃昏,還有湖泊、高山、田園詩般的桑林等詩詞。在古詩詞中,我們講究“壹切景物詞都是感傷詞”的模式,所以在欣賞景物或事物的形象時,往往會聯系到詩人的形象。兩者是壹致的。
4張圖片
意象是分析和研究詩歌的特有名詞,“意”是指詩人的主觀感受;“意象”是指詩人感受到的客觀形象,“意象”是頭腦中的形象,融入詩人感受的形象。如柳宗元的江雪:“百山無鳥,千徑無足跡。壹只小船,壹件竹鬥篷,壹個老人在冰冷的河面上釣魚——雪。”在這首詩中,錢山、鳥、孤舟、孤獨的人、冰冷的河、雪不再是簡單的意象,而是詩人情感的意象——不屈、高傲、充滿主觀情感。正是這些獨特的意象充分表達了詩人孤獨、憤怒、倔強的思想感情。詩歌意象是構成優美詩歌的基礎,也是讀者對詩歌進行審美評價的依據。
5意境
所謂“意”,是指詩人的思想感情,是在認識和理解現實生活的基礎上形成的典型感情,是“情理”和“情感”;所謂“景”,就是詩人描寫的具體景物,即生活的生動畫面,是從大量的現實生活中提煉出來的,具有豐富的藝術形象。“意境”是作者的“真情實感”與客觀景物相結合而創造的感人的藝術境界。詩歌的意境是詩歌美的集中表現,是詩歌突出的藝術特征。
意象與意境的區別:意境的範圍比較大,通常指整首詩、幾首詩或壹首詩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只是構成詩歌意境的壹些具體而微小的單位。意境就像壹座完整的建築,形象只是組成這座建築的壹些磚塊。
例1閱讀下面的單詞,完成問題1-2。
念奴嬌?蘇軾在赤壁的鄉愁
滔滔江水向東流去,那些昔日的英雄已經壹去不復返了。老基地以西,人文薈萃:周郎赤壁,三國鼎立。陡峭的巖壁,如驚雷般的海浪拍打著河岸,浪花像卷起千萬條雪。氣勢磅礴的河山氣如畫,多少豪傑豪傑壹次湧現。回想周瑜的春風時代,年輕貌美的喬剛剛嫁給他,他英氣十足。羽毛扇尼龍圍巾,談笑風生,強虜灰燼。我今天神遊在戰場上,我感受著壹顆感受的心,過早地生出了白發。人生如夢,灑壹杯酒向江上明月致敬。
1.“巖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妳畫什麽樣的畫?
2.周瑜在詞中的形象有哪些特點?作者在刻畫周瑜的形象時有什麽感受?
分析:
1.“描繪的是什麽樣的畫面”是通過先翻譯詩的意思,再概括詩的內容,再解釋其特點或作用來完成的。
2.這個問題是考察人物及其作用。扣“壯烈”二字。羽扇尼龍圍巾,談笑風生,強虜灰燼,“可以概括形象的特點。”詩人寫歷史人物是為了表現作者自己的思想。根據詩人描述的人物特征,可以推斷出作者的真實意圖。
答案:1。它描繪了壹個古老的戰場場景,石壁高聳入雲,波濤洶湧,大雪紛飛。先寫河岸,再寫河水。《混沌》寫群峰立於壁上,峭壁險峻;“透空”描寫的是山高聳入雲的氣勢,“景”字擬人化,寫的是巨浪的氣勢;“拍”寫江濤的力量,拍著河堤,發出聲音;《卷》寫江浪洶湧,形象真實;“千雪”比喻千層浪,色彩斑斕,蔚為壯觀。
2.周玉茹會浪漫,沈穩,瀟灑,指揮果斷。詩人贊揚周瑜以非凡的勇氣表達自己將年過半百而壹事無成的心情。
例2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問題3-4。
菊花元貞
秋天的灌木叢像道士,籬笆周圍的邊緣越來越傾斜。不是說菊花在花中受寵,而是這花更無花。
禪語詩南
垂咎飲清露,流將聲如疏桐。蟬離蟬遠是因為蟬在高樹上,不靠秋風。
3.兩首詩分別是關於“菊花”和“蟬”的,那麽作者描寫的情況是否有其用意呢?
4.作者的形象在兩首詩中是如何展現的?
分析:
3.詠物詩不直接揭示詩人的思想感情,而是運用比喻、象征、擬人等手法,將詩人的理想和人格融於壹物,這是常識。它是根據詩中描述的壹些特征來分析詩人真實意圖的壹種方法。
4.詠物詩往往運用自我描述、自我比喻、自我比較的方法來表達自己的精神境界和人格特征。
答案:3。雖然這兩首詩的題目分別是《菊花》和《蟬》,但這兩首詩的本意是不同的。在《菊花》中,詩人高潔無瑕的品格是通過菊花高潔的品質表現出來的。在《蟬》中,作者用“飲露高”的蟬來表達自己的那種“善史不虛言”,而不是“東風之力”,向世人表明自己挺立清廉,不需要外界的幫助,也能遠近聞名。
4.通過對“菊花”和“蟬”的形象描寫,作者的形象不言而喻。在詩歌中,作者似乎超脫了詩歌“菊花”和“蟬”的意象,其實在“此花更無花”;在蟬鳴聲中,我們能充分體會到作者崇高的節操。
例3閱讀下面的宋詞,回答問題5。
傾訴心中的陸遊
當年萬歷求封,壹馬鎮守涼州。何處是關河夢,塵暗舊貂裘。胡人未滅,鬢角已秋霜,多情淚流幹。誰會預料到這壹點?心在天山,老在滄州。
5.簡要分析這個詞的特點。
分析:分析人物的方式是:什麽樣的形象;結合詩歌分析意象;形象的意義。
答:詩中描寫了壹個抗金英雄的閑散形象。詩中的人物曾經馳騁沙場,如今雖被拋棄,但仍有報國之誌,心系黃金前線。詩歌通過這壹形象的塑造,表達了壯誌未酬、報國無門的情懷。
二,欣賞詩歌的語言
欣賞詩歌的語言主要是遣詞造句、韻律格式和詩眼。還要了解詩歌的語言風格,把握詩歌的語言特點,進而提高語言鑒賞水平。
1.品嘗單詞
(1)提煉生動的詞語
抓住精煉的詞。所謂煉詞,就是錘煉詩歌的文字,使之生動、形象、凝練、傳神。古人在寫詩的時候,非常註重煉詞,因為作者錘煉出來的關鍵詞,往往是最能表達詩歌感情,最能體現詩歌語言藝術的地方。這些詞壹般是動詞、形容詞、數詞和副詞。
(1)傳神的文字。用凝練的文字表達豐富的內涵。如李益的《受降壁夜啼》:
樂峰前沙地白如雪,城外月色如秋霜。不知何處吹來淒涼的蘆笛,壹夜望著故鄉。
詩中的“做”字是“都”的意思,“做”字無壹例外地用來寫無盡的鄉愁。如林升的《題臨安府》:
西湖何時停止歌舞?暖風讓遊客醉,讓杭州變洲。
這首詩的後兩句,表面上看是說那些在西湖邊宴飲的遊客,陶醉在香風中,自得其樂。其實“醉”字表現的是那些忘記了祖國的人的可恥嘴臉。他們不僅失去了雄心,甚至失去了骨氣。這個詞體現了作者的情緒和憤怒。
特別註意五言詩的第三個字和七言詩的第五個字。並體驗詩人根據詩歌“煉詞”的藝術。
(2)動靜結合的詞語。如王維的《深山秋夜》:竹語洗衣女歸,荷葉屈於漁舟前。
詩中的“鬧”與“動”兩個字以動景襯托靜景,使境界越來越深,從而更好地表達詩人寧靜的內心世界。
三個字,化靜態為動態。如張的《山坡羊?潼關懷古》:
群峰如聚,波濤如怒,山川如潼關路。放眼西方資本,很可惜。悲秦漢,宮闕萬間已被土造。興,百姓遭殃!死亡,人民受苦!
歌中“聚”“怒”兩個字由靜變動。這座山本來是靜態的,用“聚”字,很好地表現了眾多山峰和山脈聚在壹起的動態。"
連山課件原地址:/health/Gao shan/63391 . 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