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潛是誰?
朱光潛是誰不重要。
只要妳能彎腰聞聞青草的香味。
只要妳能低頭聽壹朵花的呢喃。
只要能在風塵仆仆的旅途中欣賞沿途的美景。
只是為塵封的靈魂打開壹扇窗。
讓陽光照射進來,邀請鳥語花香進來。
只要——“像植物、魚和昆蟲壹樣生活”
“醜老頭”朱光潛會對妳微笑。
因為,妳沒有讓他失望。
壹生言傳身教,“慢慢來,好好享受!”
中國美學研究
朱光潛還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他壹生留下了700多萬字的作品。
因為翻譯了黑格爾的美學,所以聞名中外。
目前大學課堂還在用他的教材《文藝心理學》。
他從教60年,把美的種子播撒到全世界。
1.
9月1897日,朱的第26個孫子出生了。
祖父給他取名朱光潛,
“潛”是深藏不露的意思。孟石這個詞。
書香門第,教育良好,風景秀麗的安徽桐城
滋養了他的才華。
他不僅白如玉,而且很英俊。
他也是個正經的學霸,只上過壹年小學。
我直接上了初中。其他人還在學習造句,
他寫了壹篇好文章。
朱光潛很美。
還有就是靈魂的“精神美”。
朱光潛25歲從香港大學畢業後,
在英國和法國留學。
他先學哲學,後轉向美學。
當時導師史密斯教授強烈反對。
他告誡朱光潛“美學是壹個泥潭,是神秘的”
經過深思熟慮,朱光潛決定接受挑戰。
為此他立下了壹個座右銘“走阻力最大的路”。
2、
從65438年到0966年,朱光潛因其美學思想受到批判。
有人指著朱光潛的鼻子:“這麽瘦的老頭!”
壹點都不美,也不配有美學家的稱號。"
朱光潛白天在臺上被批評。
晚上,他被關進牛棚,睡在水泥地上。
這位70歲的老人幾乎癱瘓了。
為了鍛煉身體
他在牛棚角落打了太極傳。
不怕死,因為我還沒翻譯完黑格爾的美學。
黑格爾是德國人,德國盛產哲學家,美學歷史悠久。
黑格爾也是德國最偉大的美學家。
他的作品艱深,宏大,晦澀。
為了翻譯原著,朱光潛自學了德語。
1958美學第壹卷翻譯。
第二卷1966剛譯完。
譯文被抄,朱光潛傷心欲絕。
後來,朱光潛在打掃衛生。
壹邊“勞動改造”壹邊做翻譯工作
我在廢紙堆裏找到了自己的手稿。
七十歲時,他像個孩子壹樣喜極而泣。
他當時不敢取回,所以感到不安。
當時向馬世義主管匯報。
馬士毅立即取回手稿,交給朱光潛。
為了掩人耳目,
馬士毅對他說:“好好批判這裏的問題。”
朱光潛得以繼續翻譯。
為了確保安全
馬士毅特意給他找了壹套房。
壹直坐在外面“監督”。
為了防止別人認出來,朱光潛寫的字又小又密。
很多地方反復修改,很難識別。
馬世義又找了壹個小姐幫忙抄。
朱光潛付不起。
這位女士也什麽都沒拿。
就這樣,三卷,165438+百萬字的美學。
生於朱光潛的《牛棚》。
3.
在那個動蕩的年代,人們甚至吃不飽飯。
那麽拼命學美學有什麽用?
壹曲高山流水,不如壹碗青菜豆腐。
朱光潛因此受到批評。
他的家人建議他停止學習。
他說:“我不做,就沒人做。”
他還給年輕人寫了十二封信。
像壹個好心的鄰家老人
以壹個少年的心態和妳探討人生
如何生活,如何閱讀,如何欣賞美。
朱光潛就像大唐的和尚。
壹手拿著燈,壹手拿著掃帚。
禮貌地掃除人們心中的灰塵。
讓很多沒有技能依靠的靈魂
有棲息地。
4.
打開朱光潛的作品
他的作品之美無與倫比。
“我們愛喝酒,
在地上來去匆匆,像壹群受驚的綿羊。"
“我認為最卑微的野花是有意義的。
卻藏在壹個眼淚夠不到的地方。"
“我經歷了美好的歲月,
擺好傾聽的姿勢,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喚醒自己。"
他的作品美麗而真實。
柴靜讀了朱光潛譯的歌德談話錄。
她說:“沒有壹個字不是直截了當的,但它像壹個成熟的水果壹樣沈重。”
“我只是有勇氣寫出自己的真實想法。”
朱光潛不僅創造了優美的文字,
創造美好的生活。
壹年深秋,朱光潛的學生去看他。
我看到院子裏厚厚的落葉。
拿起掃帚幫他掃就行了。
他趕緊停下來“我等了很久才攢了這麽多層落葉。晚上在書房看書,能聽到雨落的聲音,風卷起的聲音,比讀很多秋詩還生動深刻。”
70年代的北大校園裏。
學生們正走在小路上
突然壹朵花會在妳面前伸出來。
受驚嚇的學生
這才看到被花草樹木遮掩的青石板。
那裏坐著壹個幹瘦的老人,
他顫抖著伸出手。
送壹朵盛開的花給孩子們。
他們不知道這個老人
朱光潛,他們美學教材的主編。
朱光潛住在北京的時候,
我喜歡去後門街,
他說後門街上全是騙子和小卒,
沒人覺得妳看起來怪怪的,
可以完全“隨意”。
他花了四元錢買了壹幅明初史晨碑的拓片。
花幾分錢買個瓷花瓶和香爐。
自由地沈淪在賢惠而愚蠢的人群中。
將美的品味吸引到日常生活
像花鳥魚蟲壹樣生活
這才是朱光潛回歸自然的“真美”。
他是壹個心中有“天空和雲彩”的人。
5.
對於朱光潛的壹生
美的味道只是錦上添花。
那時候,他很幸運地遇到了愛情。
學校,事業,愛情都很完美。
真的很羨慕他的朋友。
事實上,朱光潛的愛情並不順利。
早在他20歲的時候,
他被命令與壹個他從未見過面的陳女人結婚。
他們婚後並不幸福。
1923年,朱光潛從香港大學畢業後,到上海壹中任教。
遇見四川姑娘Xi金屋
兩人接觸越來越深,漸漸有了感情。
可是朱光潛有家,所以他有壹千種愛,也只能埋在心裏。
1925年夏天,朱光潛收到了去英國留學的通知。
他特意為Xi金屋拍了照片。
並寫道,“B丹的夏天會有壹次去英國的旅行,今天會有壹座雕像送給我,以為我永遠不會忘記,我會潛水。”
漂洋過海,再見似乎很遙遠。
然而,人生是有轉機的。
三年後,朱光潛和Xi金吾
在巴黎街頭再次相遇
他們壹起在斯特拉斯堡大學學習。
朱光潛和前妻協議離婚。
從此,我與妳牽手60年。
6.
朱光潛喜歡喝酒,但他壹生中從未喝醉過。
當他在四川大學教書時
葉聖陶來看過他。
這壹天是朱光潛的生日。
他邀請了另外兩個朋友,
我興致勃勃地開了壹瓶。
珍藏多年的法國白蘭地。
幾個人酒量不錯,就壹瓶酒。
僅適用於淺灌和低飲。
還有壹次,豐子愷來四川辦畫展。
朱光潛邀請儒學大師馬壹浮參加宴會。
老友重逢,朱光潛喜而不醉。
重情而不恣意。
能把握,不頹廢。
這種節制的理性之美。
是最難得的人物。
7.
朱光潛在浙江春暉中學教書時,
學生去上體育課。
老師帶領學生喊口號。
學生的聲音高於老師的
體育老師認為這是對他的不尊重。
要求學校開除這個學生,
朱光潛和另壹位老師強烈反對。
經過壹番交涉,無果而終。
朱光潛和老師壹氣之下辭職了。
很多學生待不下去了,就跟著老師走了。
有些學生生活艱難,
朱光潛總是為學生敞開家門。
吃飯給錢是常事。
他的學生齊邦媛回憶說,
“1945年,戰爭繼續。
朱先生講解了外國詩歌《瑪格麗特的悲哀》。
當朱先生讀到“天上的鳥有翅膀,
將我們緊密聯系在壹起的是大地和海洋,
他說中國有類似“風雲有鳥,江漢無梁”的說法。
有壹聲嗚咽。
讀最後兩行,“如果有人為我嘆息,
他們可憐我,而不是我的悲傷。"
眼淚下來了,他摘下眼鏡。
疾步走出教室。"
在國民政府赴臺灣省人員名單中。
朱光潛排名第三。
但他毅然留下了。
這樣的朱光潛有自己的文人風格。
他的人格之美,歸根到底來自於“家國情懷”。
8.
朱光潛從教60年,業余寫作從未間斷。
1984年夏天,他因過度疲勞患上腦血栓。
他死前幾天,
沒想到,周圍沒人的時候,他掙紮著爬樓梯。他想上樓去書房修改未完成的手稿。
“這個身體,這個時間,這個地方”
是朱光潛用了壹生。
大家都在練的左遊題字。
“這個身體應該做的和能做的,妳都要承擔在這個身體上。這個時候應該做的和可以做的,這個時候壹定要做。
“這裏(我的位置,我的環境)
應該做和能夠做的事情必須在這裏完成。"
當他生病時,壹些學生去看他
他寫道“野火從未完全吞噬它們,它們會在春風中再次挺立”。
朱光潛壹生致力於美的事業,直到生命終結。
他說,“純美永遠是壹種專註”。
朱光潛也有這種純美。
這種專註來自於對社會的責任感。
就像朱光潛的回答,“我不漂亮是因為我為社會貢獻了美。有些人看起來很美,因為他們擁有社會的美。”
他的壹生是對美的最好詮釋。
“即使在最絕望的詩裏,似乎也有強大的生命力,生命沒有盡頭。在任何情況下,聽不完的弦歌都是我活著的最大依靠。”
“美本身是極其脆弱的。
但是很難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