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清照詞題材廣泛,愛恨分明,風格豪邁,氣魄宏大。他們字裏行間洋溢著慷慨激昂的愛國情懷,善於運用典故,借古諷今,浪漫主義。本文將詳細論述李清照的詩風,並探討其形成的原因及其詩風的相互影響。
寒若瑉體現性格,詩歌體現精神。李清照是壹個真正用心用情寫作的詞人。她的詩雖然大部分比較零散,現在能收集到的也就十多首,但都很優秀。李清照詞的思想境界比詞更深更廣,內容和題材也廣得多。李清照的詞不拘泥於兒女情長,而是充滿了慷慨激昂的愛國之情,轟轟烈烈的家國之思和對人生的種種感悟。
第壹,豪邁飄逸的詩風
李清照的詩歌風格豪放渾厚,充滿奇詭,頗有男子氣概,善於運用典故,以豐富的想象力諷刺當下,寓意高雅,浪漫主義。李清照的詞或婉約,或催人淚下,而詩詞多為滌蕩童靈的慷慨之音,整體風格與詞不同。
《烏江》(又名夏詩)是李清照的壹首廣為流傳的詩。“生為英雄,死為鬼雄。我仍懷念項羽,不肯過江東。”全詩表達了積極的生活態度。活著的時候要挺胸擡頭做英雄,死了也要做有鬼的英雄。全詩充滿氣魄和深情。將項羽拒渡南方與偷安~角的南宋君臣相比較,可以達到借古諷今的效果。如果說人們是第壹次讀這首詩,誰能相信它是壹個經常感嘆“綠肥紅瘦”“多麽悲涼的詞”“詠史詩”:“漢承邵,新室如疣。故散於中,薄而陰周,直至死。”這首詩通過歌頌嵇康,嚴厲抨擊了那些賣國求榮、悍然依附偽政權的文人。這是強大的,令人震驚的。《八翼樓》:“八翼樓千古風流,山河留後人。水往南三千裏,氣壓江城十四州。”這首詩是李清照紹興五年在金華寫的。天氣壯麗,感情深厚。作者感嘆風景名勝的興衰,與壹般的詩詞不同。她把大好河山和祖國的命運結合在壹起,用雄渾的筆觸寫出了流經巴戎樓的江河和曠野上的無邊風光,氣魄非凡。而“愁”字將讀者的思緒從眼前的壯麗景色帶到了現實中風雨飄搖的南宋朝廷。這樣的大好河山竟然忍心向敵人投降,讓人無比憤慨。這些詩中的英雄氣概已經超越了壹般男人,他們的氣魄之大,見識之深,思維之廣,足以俯視女人,不容壹個男人。
善於運用典故是宋詞的重要特征,李清照也不例外。為了表達自己的愛國情懷,她更喜歡在詩中引用英雄事跡,如《烏江》中的項羽、《永世》中的嵇康、立誌恢復山河的王導、立誌主戰的劉昆(“南王導少衣,北劉昆”)。李清照善於在詩歌中運用典故來抒發情感或講道理。她在《尚書密》的《周》詩中用了20多個典故。無論是敘事還是抒情,她總是或明或暗,或正或反地借用典故。表達恰當而深刻。比如為了說明不能信任敵人,她甚至舉了兩個例子:“當年渴望聽到楚幕,我占了城前日記的便宜。”前半句,楚人要在春秋時期的團拜會上攻打晉國,給他們穿上盔甲,讓晉國人措手不及。後半段,唐貞元用了三年,渾成和吐蕃還在靠近被吐蕃軍隊搶走的平涼。為了說服兩位使節廣泛使用當地的人才,他說:“壹匹馬仍然靠在壹塊布上,但壹只雞沒有在壹封信上打鳴。”用袁虎和孟嘗君來說明人才的重要性,這個典故非常貼切和恰當。
浪漫色彩也是李清照詞的壹個重要特征。她擅長創作詩歌,通過想象和聯想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比如周的《尚書密詩》的第二首七律,就是作者的想象貫穿始終。“想看華皇帝過二京,鍋漿排開人迎。”作者想象宋朝的使臣經過曾經的都城後會受到當地人民的熱烈歡迎,反映了北方人民渴望恢復家園的心情。《孟曉》:“孟曉與疏鐘,浮雲。”。因為安七生,我遇見了萼片的綠花。秋風流氓,吹盡了玉井裏的花。* * *看藕如舟,吃棗如瓜。坐在客人身上妙語連珠也不錯。諷語鬥詭辯,活火分新茶。雖然不是幫皇帝,但樂趣無窮。人生可以這樣,為什麽要回家?起床,疊好衣服坐下,捂住耳朵,厭倦噪音。我知道我是隱形的,我還在想這件事。”這是壹首非常浪漫的詩。詩人在夢裏描繪了理想的境界,人們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正當詩人沈浸在這個美好的世界時,夢突然醒了。看著身邊真實的世界,他不禁感嘆:“看不到自己知道的東西,卻依然懷念。”哀嘆的人不止是看壹個人,世界很長。古往今來,不知道有多少人因為理想難以實現而流淚。現實與理想之間不可逾越的距離,成了人類永恒的哀嘆!
二,李清照詞風形成的原因
李清照這個女人,作為壹個長期生活在閨閣中的女士,能夠“寫詩貶低文人”。她的詩豪邁蒼勁,充滿奇氣和男子氣概,政治觀點獨特新穎,在當時的女詩人中並不多見。這種詩歌風格有許多原因:
首先,是家庭原因。他的父親李,是壹個著名的作家,他的母親,王,也喜歡文學。良好的家庭環境使她的文學造詣日益深厚。清照18歲時嫁給了趙明誠。這對夫妻誌趣相投,相親相愛。婚後,清兆壹直幫丈夫收集金石書法,跟隨丈夫為官。她去過很多地方,視野比壹般的閨閣小姐都要開闊。開明的家庭環境和濃厚的文學氛圍,對李清照的才華給予了極大的肯定和保護。在普遍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封建社會,李清照不是唯壹的特例,但卻是最突出的壹個。她對事物往往有自己獨特的看法,思想深刻,新穎,發人深省。比如她在無錫和張文倩寫的《中興賦》,就揭示了安史之亂的根源,即唐玄宗的“酒肉壹堆不知幾歲”,把批判的矛頭直指封建最高統治者。比章雷的“玉環妖血未掃”論不知高明多少倍
其次,是其獨特的人格特征。李清照身上充滿了壹種自信的張力,對自己的才華非常自信,甚至自負。“詩如夜鵲,繞三圈定不住”,“學了三十年英語,什麽都不懂。誰發了好奇,見面就說項斯”(《分即詞》)。作者希望自己的才華得到世人的肯定,希望在國家危難之際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但在封建時代,作為女性,她沒有政治地位,只能感嘆“學詩有驚人之句。”但她並沒有放棄自己的政治理想。其實她壹直都是積極主動的關註時事,關註法院的壹舉壹動。所以才有了無錫的《中興賦》、《張文倩賦》和《尚書》的《周》詩。李清照性格的另壹個特點是剛毅。因為性格堅強,她可以大膽反抗封建父母,用詩歌諷刺公公趙挺之,這在封建社會簡直是大逆不道。李清照的父親李,因卷入黨爭,被罷官流放。清兆寫了壹首詩給她的公公趙挺之,請他幫助他的父親。詩中有“父子情何以堪”這樣感人的詩句,卻沒能打動趙挺之。趙挺之得勢時,李清照又寫了壹封信,但這次是對熱衷於權力的公公的辛辣嘲諷。詩中她說“壹顆火熱的心可以冷”,很大膽。清照的剛毅讓她對壹味妥協求和的南宋朝廷十分不滿,寫下了壹系列充滿愛國豪情和深深無奈的詩篇。
第三,有社會原因。北宋末年,社會動蕩,戰爭的陰影和亡國的威脅始終籠罩著宋朝廷和李氏百姓。尤其是靖康之災後,日益衰落的局勢,風雨飄搖的半壁江山,讓詩人陷入了極度的抑郁之中。充滿了愛國熱情和對朝廷的失望,詩人又急於發泄,所以在她的詩中出現這樣的內容是必然的。為了避難,清兆不得不遠離家鄉,過著流亡的生活。趙明誠死後,她孤身壹人,四處漂泊,痛恨亡國,想到下鄉,感受人生經歷,這壹切都化為悲歌,激情地唱出了強烈到無法消解的“愁”和“怨”。
第三,李清照詩歌風格的差異及其相互影響
在李清照的創作中,其詞的整體風格與詞大相徑庭。她在詩歌和文字中展現了不壹樣的自己。如果說我們在李清照的詞中看到的是壹個“瘦如黃花”“淚先流”的悲情女子,那麽她的詞中則充滿了激昂豪邁、哀思家國、思鄉的愛國英雄。壹個優雅,壹個大膽;壹個細致,壹個大膽;壹篇是詩人獨抒性靈的日記,壹篇是作者參政議政的英雄文章。如此完全不同卻又詭異的融入壹個弱女子,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大致如下:
第壹,詩歌在宋人心目中的不同地位。詩是“載道”、“言誌”的工具,詞是“詩”、“道”和遊戲。“詩可繁,可察,可群,可怨”,政治功能多,是嚴肅文體。然而,源於民間的焦芳歌姬和麻衣子的詞,僅僅是壹種“艷物”,其特殊的形式更便於抒發作者的內心情感。在李清照的心目中,她嚴格區分了詩歌的功用。她可以用詩歌表達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社會抱負,但她在詩歌中卻沈浸在自己內心的各種情緒中,品味著內心的點點滴滴,離別著自己的憂傷。
第二,李清照對詞的個人見解。李清照在《論詞》中提出了“詞不同於詩”的理論,認為詞是壹種獨立的文體,要求有較高的音樂性和節奏性,以“和”“唱”。由於詞在許多方面受到限制,詞所能表達的題材範圍被縮小了。可以說,李清照是刻意讓詞成為她抒發情懷、悲愴春秋的載體。
李清照的詞雖然風格各異,但並非涇渭分明,而是相互影響。也有不少婉約婉約的詞,他的詩中也有婉約靈動之作,可視為兩種風格的滲透。比如《漁父的驕傲》:“天遇雲煙,銀河欲轉千帆舞。仿佛夢魂歸帝,聞蒼穹,婉言問我何去何從?我報長夜漫漫,學詩。有驚人的句子。九萬李鳳鵬是壹個積極的舉動。“風壹停,篷船吹走三山”壹詞意境宏大,想象豐富。與易安的其他詞不同,它多少有點辛的詞。而其“九萬李鳳鵬”則是壹個積極的舉動。風停了,篷船吹走了三座山。莊子《逍遙遊》的改編充滿了浪漫主義,飄逸奔放,與李白“五嶽皆聖,不思遠方,終其壹生遊名山之善人”有相通之處:這也體現在她的詩中,易於運用想象和聯想,充滿浪漫飄逸的氣質也是其詩的特點之壹。易安其他詞中也有不少豪邁之詞,如“此花非壹群之花可比”(《漁父豪情》),“春回醴陵樹,人客築城”(《臨江仙》),“今年天涯海角遠,簌簌鬢滿花。看風來晚了,就看梅花”(清平樂),“想喝壹杯,明朝未必起得了風”(玉樓春)。但李清照的詩中並不是充滿了豪邁的字眼,比如她的《春殘》和《偶然的成功》兩首:“春殘為何思念故鄉?生病的時候梳頭最討厭。閆亮的話壹直在,玫瑰風細細香。”“十五年前,花之末,我跟著曾孚的賞花詩。今花月月相似,和平之情如昔。”可以說全篇都是情話,和文字的風格沒什麽區別。
“詩如夜鵲,三輪不安。”這是李清照對自己詩歌才華和自身價值的肯定。她用自己的詩歌表達了對祖國的熱愛,對國家衰敗的悲痛和憤慨,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透過她的詩詞,我們認識了壹個不壹樣的李清照,壹個柔中帶剛,自信瀟灑,才華橫溢的壹代才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