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學史自考重點是1。古希臘和羅馬是歐洲文化的發源地。恩格斯說:“沒有希臘文化和羅馬帝國奠定的基礎,就沒有現代的歐洲。”
2.古希臘位於地中海東北部,包括巴爾幹半島的末端(即希臘半島)、愛琴海數百個島嶼和小亞細亞西海岸。公元前12世紀以前,地中海的克裏特島和希臘半島的邁錫尼已經出現了奴隸國家,文化相當發達,史稱“克裏特-邁錫尼文化”。(地理位置、特征、文化)
3.古希臘最早的文學作品是兩部史詩——《伊利昂》和《頌》。相傳這兩部作品是詩人荷馬所寫,所以也被稱為“荷馬史詩”。荷馬問題的核心是史詩的作者和形成。18世紀末19世紀初,德國學者沃爾夫和拉赫曼提出了短歌理論,以尼基為代表的其他德國學者則堅持統壹論,赫爾曼提出了基本核心論。
《伊利昂》是關於特洛伊戰爭的。希臘主帥阿伽門農,主力大將阿喀琉斯。赫克托爾,特洛伊的指揮官。
奧德修斯的主人公是奧德修斯,木馬計劃的策劃者。這部史詩講述了他從特羅亞回來的路上在海上流浪的故事。他的妻子佩內洛普和兒子特裏馬科。
4.古希臘戲劇的起源:它從狄俄尼索斯節發展而來。狄俄尼索斯是酒神,也被希臘人奉為自然之神。
5.希臘悲劇的藝術形式:戲劇的元素和合唱的抒情元素永遠是悲劇不可或缺的兩個部分。
6.古希臘主要悲劇作家: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歐裏庇得斯,並稱為歷史上三大悲劇詩人。
7.阿裏斯托芬被恩格斯稱為“喜劇之父”。《雲》、《蛙》、《阿哈奈人》等作品。
8.教會統治與教會文學:歐洲封建社會在意識形態上的基本特征是:基督教在文化、教育、哲學、文學藝術乃至整個精神領域占據絕對主導地位;基督教成為歐洲封建主義的支柱。1405年,基督教東、西兩派分裂,西派稱為天主教。教會意識形態統治的主要武器是聖經。聖經分為舊約和新約(新約是西方教會文學中最重要的,舊約是東方最重要的)。
9.人民英雄史詩:中世紀早期人民文學的主要成就是各族人民的英雄史詩,如德意誌人的《希爾德布蘭特之歌》,盎格魯撒克遜人的《貝奧武夫》,冰島人的《埃達》和《薩迦》。“埃達”完整地保存了北歐人民最古老的神話、傳說和英雄史詩。它是歐洲文學中僅存的異教作品,以詩歌的形式記錄了北歐神話。《薩迦》是壹部散文敘事文學。
10,英雄史詩和民間歌謠:法國的《羅蘭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德國的《尼伯龍根之歌》、俄羅斯的《伊戈爾遠征》等史詩是四大史書。其中,《羅蘭之歌》最為著名。《羅賓漢歌謠》是壹組歌頌羅賓漢的作品。
12.亞瑟王和他的圓桌騎士的故事是騎士敘事詩中常見的主題。其中最著名的騎士有蘭斯洛特、格萊斯、格蘭德以及聖杯的保護者謝麗爾等。描述亞瑟王傳奇的最著名的作家是法國詩人奇雷蒂恩·德·特羅亞。他的名著《蘭斯洛特》。
13、都市文學:都市文學的主要形式有韻文故事、諷刺敘事詩和寓言詩。韻故事(又稱“笑話”)是壹個短小精悍的詩歌故事。作品《驢的意誌》。諷刺敘事詩的代表作是法國的《萊娜·福克斯傳奇》。市民文學的另壹部代表作是《法國的玫瑰傳說》。法國的呂特波夫和魏勇是著名的市民詩人。
14,恩格斯評價但丁,“他是中世紀的最後壹個詩人,也是新時代的第壹個詩人。”
15,但丁出生在佛羅倫薩的壹個小貴族家庭。《大壹》寫的是貝亞特裏齊,* * *三十壹,用優美的散文把他們連在壹起。《新生活》中的詩歌屬於“溫柔新風格”詩派。
16,但丁的學術著作《吃》和《論俗語》(兩部都沒有寫完)。《俗語論》不僅是壹部語言學著作,也是壹部美學著作。
17,神曲原本是意大利語“神聖的喜劇”的意思。但丁只給自己的作品起名為《喜劇》和《神曲》,共14233行,分為地獄、煉獄和天堂三部分。但丁跟隨維吉爾,先到地獄和煉獄。在維吉爾的帶領下,成千上萬的人壹層壹層地去了天堂。然後維吉爾突然消失了,祥雲出現在天空,貝亞·特裏齊出現在仙樂的聲音裏。聖人帶他去了天堂。(兩個指南)
18,意大利的人文思想在但丁的作品中已經展露無遺。到14世紀下半葉,但丁的故鄉佛羅倫薩出現了兩位人文主義運動的先驅——彼特拉克和薄伽丘。
19,意大利人弗蘭齊斯科·彼特拉克被歷史學家認為是第壹個人文主義者。他的詩集、歌曲開創了壹代詩風。彼特拉克使用了大量的十四行詩。
20.喬瓦尼·薄伽丘的短篇小說集《十日談》。《十日談》的框架結構是研究阿拉伯故事集《天方夜譚》的結果。故事的重要主題是反教會,揭露了天主教會和僧侶的腐敗和虛偽。通過愛情題材反對禁欲主義和封建偏見。這部小說是用意大利語寫的。
21.外國文學史上的堂吉訶德形象:壹個患有“遊俠妄想癥”的人文主義者的形象,堂吉訶德是壹個既有悲劇因素又有喜劇因素的復雜形象;
(1)堂吉訶德是壹個人文主義者。
(2)他身上有很多漫畫人物。
(3)充滿悲劇精神的人。
(4)人文主義的直接傳播者。
22、自學外國文學史的桑喬?盤沙的形象
(1)桑丘·潘沙(Sancho Panza)是文藝復興時期西班牙單純勞動農民的典型。
(2)壹方面,他具有勞動人民的機智、善良和樂觀,在擔任“島督”期間表現出驚人的聰明才智。
(3)另壹方面,他又有封建制度下目光短淺、狹隘自私、貪圖小利的弱點。為了擺脫貧困,豐衣足食,他成了騎士的侍從。
(4)桑丘·潘沙的形象反映了農民的困境和不斷變化的現實的民主要求。
為什麽《少年維特》是第壹部有影響力的德國作品?
歌德的中篇小說《少年維特》中的維特是18世紀德國進步青年的典型形象。他的性格是社會塑造的。他帶著超然的驕傲反抗德國現實的醜惡,卻總是以不合作、逃避的方式反抗,顯得力不從心。所以,他的悲劇是時代的悲劇。
它感染了全世界不同時代同病相憐的年輕人。他們不僅模仿穿藍褲子的維克多,甚至像他壹樣自殺。
在意大利期間,他創作並構思了三部經典悲劇:
埃格蒙特,塔索伊菲革涅亞的多麗絲。
晚年:威廉。《梅斯特》(德國第壹部教育小說)通過講述威廉從童年到老年的成長過程,展示了他道德完善的過程。
浮士德:基於16世紀關於浮士德博士的民間傳說。浮士德博士探索生命本質的壹生以詩劇的形式寫成,以思想的發展為線索。
基本劇情:壹個前奏(劇情正式開始),兩個賭局,壹生追求,五個悲劇。
五幕悲劇:
知識的追求與知識的悲劇:否認脫離現實的追求。
感官的追求和愛情的悲劇:否認只迷戀情欲的愛情(瑪格麗特)。
權力的追求與政治的悲劇:否定與王朝妥協的道路(海倫)。
美的追求和求美的悲劇:否定用古典美改造世界的理想(華格納,啊浮梁)
職業追求和職業悲劇:對創造和勞動的肯定,要求人們“每天探索生活和自由,然後享受自由和生活。”
分析浮士德的形象及其意義。
歌德詩劇《浮士德》中的浮士德是上升時期資產階級先進分子的象征性形象。
浮士德(1)是壹個積極進取精神的代表,是壹個自立自強、執著探索的形象。作者讓他經受了各種誘惑和考驗。與梅菲斯特打賭,激勵他再次探索;熱戀的悲劇讓他不再追求感官享受;政治的悲劇使他逃避現實;古典理想的幻滅使他回到現實中尋找實現理想的方法。他從不滿足,從不示弱,從不停止探索,永遠向善。這些構成了他性格中最鮮明的特點。
人有著鮮明的雙重性:壹方面,在生命本能情欲的驅使下,往往沈迷於名利、地位、權力、女人、美色等現實欲望;另壹方面,他沒有被這些迷惑,不斷超越自我,走向新的生活。他們壹方面追求真理,創造事業,壹方面又迷戀兒女私情。壹方面,他是壹個理想社會的追求者,另壹方面,他是王權的支持者。這種“靈與肉”與“善惡”的矛盾。體現了歌德的唯物辯證法,展現了人的復雜性和真實性。也反映了人類追求真理的艱巨性。
意義:指明了人應該追求的精神凈化之路,人生的意義,人生的理想,引領人們走向崇高的理想和不懈奮鬥的偉大道路。
分析《浮士德》的藝術特征。
歌德的《浮士德》有其獨特的藝術風格;
1詩劇以玄幻為主線,融合了現實主義和玄幻(天與地,現實主義上古,人間惡魔)。使《浮士德》成為資產階級理想的頌歌,成為德國現實生活的深刻總結。
2在人物塑造上:辯證的方法。浮士德的靈與肉、梅菲斯特的惡與善的對立統壹,推動了整個情節的發展,並表現出各自的人格特征。用矛盾的對比描繪群體形象。天帝與魔鬼是理智與情欲的反差;浮士德和梅菲斯托費勒斯是人類和惡魔的對比。浮士德和瑪格麗特是知識分子和自然的對照。對比使他們的性格特征更加鮮明。
3多樣化的形式。詩劇以自由韻體開頭,瑪格麗特以民歌體寫成;《海倫》是用古希臘悲劇的詩體寫成的。敘事、抒情、議論融為壹體。象征和隱喻在詩劇中被廣泛使用。例如人造人,海倫和女巫的廚房都是象征,而隱喻經常被用來批評教會。
歌德的詩劇《浮士德》是壹部思想內容豐富的作品。
1的主要思想價值是通過浮士德的人生經歷來宣傳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宣傳擺脫中世紀愚昧,克服人類內外矛盾,創造資產階級理想王國的啟蒙思想。
詩劇肯定創作和勞動,要求人們“每天探索生命和自由,然後享受自由和生活”。
詩劇表達了作者深刻的人生體驗——人生就是追求,追求的過程是循環往復的。正是在這個不斷追求與幻滅的大循環中,世界和人類處於矛盾運動、發展和進步之中。
詩劇還表達了壹種現代意義,即人總是與外界發生沖突,失敗和災難不可避免,但主角用自己的行動決定了自己的本性,從而奠定了現代人格的基礎。
如果妳對考試有疑問,不知道怎麽考內容,不知道當地的考試政策,點擊底部咨詢獵考網,免費獲取個人教育推廣計劃:/x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