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詩歌的歷史進程
詩歌是以情感為主體的文學體裁,它以抒情的方式反映社會生活,高度凝練和濃縮,以豐富的想象、富有節奏的語言和線條安排的形式表達思想感情。詩歌是壹種有節奏、有韻律、有情感的語言藝術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學形式。詩歌起源於古代社會生活,是由於勞動生產、性愛和原始宗教而產生的有節奏、有感情的語言形式。《尚書·虞書》:“詩言誌,歌言道,聲為永恒,法與和。”《禮樂誌》:“詩言誌;宋,吟誦其聲;舞,動其容;三者以心為基礎,然後儀從之。”早期是詩、歌、樂、舞融為壹體。詩就是歌詞,在實際演出中總是伴隨著音樂和舞蹈壹起唱。後來詩、歌、樂、舞獨立發展,成為獨立的成年人。詩和歌統稱為詩。詩歌是最古老也是最文學的文體。起源於古代人民的勞動歌曲和民歌,最初是詩詞歌賦的總稱。起初並無詩與歌之分,只是將詩與樂舞合二為壹,統稱為詩。中國的詩歌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遺產,如詩經、楚辭、漢樂府和無數詩人的作品。西歐的詩歌是由古希臘的荷馬和莎孚以及古羅馬的維吉爾和賀拉斯等詩人創作的。詩歌的發展經歷了《詩經→楚辭→漢賦→漢樂府詩→建安詩→魏晉南北朝民歌→唐詩→宋詞→松源詩→明清詩→近體詩的發展過程。詩歌的表現方式有很多種,在中國最早流行、至今仍經常使用的傳統表現方式是“賦、比、興”。《毛詩序》說:“故詩有六義:壹為風,二為賦,三為比,四為榮,五為雅,六為賦。”其間有壹句絕句叫:“三燈日月星辰,四詩淡雅。”六義中,“體、雅、贊”是指《詩經》中的詩的類型,“賦、比、興”是詩中的表現。傅:是壹種直接表達事物的方式。宋代學者朱在《詩傳註》中說:“贈者必說之真。”比如《詩經》中的《葛覃》和《蛞蝓》就用了這種手法。鮑比:這是壹種比喻的方式來描述事物和表達思想和感情。劉勰在《文心雕龍·比興》中說:“而畢葉是什麽?用附件蓋東西,威脅要把東西割掉。”朱說:“如果妳比較,妳可以比較這個東西和另壹個。”比如《詩經》的書,比如《貓》、《說書》,就是這麽寫的。邢:是壹種托物興味的手法,就是用事物的開頭來達到描寫事物、抒發思想感情的地步,唐代孔在《毛詩正義》中說:“得道者興。就拿比喻來說,自己起個心,那些在詩詞散文中引用植物鳥獸來看意思的,都是快樂的。”朱更明確地指出:“如果妳感興趣,妳應該先說點別的,以引起妳正在念誦的詞。”比如《詩經》中的關雎、就是“興”的表現。這三種表現方法壹直流傳下來,經常綜合運用,相輔相成,對歷代詩歌創作影響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