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結合平時的作文教學實踐,探討了作文結構規劃的壹些方法。
首先,字符串點
所謂“連點”,就是選取幾個有代表性的“點”,然後在那個“點”上播放,通過幾個“點”連接起來的影片,形成壹篇完整的文章。
比如下面這篇作文題目是《中學生活》:
[示例]
感受壹下中學生活
-高三進行曲
高三,真是多事之秋。
走進高三,走進生活,經歷高三進行曲,經歷壹個酸甜苦辣,心裏有滋味。
張力:生活的主旋律
緊張,毫無疑問。每次看到樓梯上的倒計時牌,都會莫名緊張,甚至焦慮。畢竟十年寒窗,就在這裏碰碰運氣吧!
每壹天,老師的工作都被固定和整合了。老師拿著壹疊試卷進了教室,很快又拿著壹疊試卷出來了。數學老師剛走,外語老師就進來了,地理老師見縫插針,不厭其煩地壹次次舉起小黑板...學生們每天每節課都不停地寫,忙著解決不懂的問題,忙著向老師請教,忙著批改試卷...對於七月的未知,緊張是唯壹不變的基調。於是乎,學校、食堂、教室三點壹線,就是壹個不變的課程;抓緊時間吃飯,抓緊時間騎車……就是為了擠出更多的時間學習。
然而,緊張並沒有消耗我們。在繁重的學習中,我們體驗著充實生活的精彩,感受著緊張生活的節奏。
抱怨:生活的小夜曲
高三的時候,經常可以聽到這樣的討論:
“嗯,考試太難了。我覺得我希望不大。”a垂頭喪氣,壹臉苦行僧相。
“好幾個月不知道電視是什麽,也不知道音樂是什麽味道。”b苦澀地嘆了口氣。
“死定了!今晚2: 35我不能看足球比賽了。真是……”c的心情贏得了粉絲的理解。
“哎喲!我差點忘了大事,下午歷史課還有模擬考試呢!”丁的提醒驚動了做夢的人。於是大家各就各位,迅速備戰。
抱怨,為了高考;討論從高考開始。反正抱怨和爭論是家常便飯也就不足為奇了。聽的多了,自然就好了,仿佛是人生不可或缺的小夜曲。
希望:生命的狂想曲
“報紙上說今年擴招,我們都抱有很大希望!”傳播消息的同學興高采烈地告訴大家。“對,對,大家都努力,我們就壹定能做到!”高考臨近,大家真誠地互相鼓勵,互相加油——只要有壹線希望,就要百分之百的努力。尤其是在壹次又壹次的家長會上,學校壹次又壹次發布的招生信息,讓我們的信心指數不斷攀升。“是的!下定決心,努力吧!”
高三,高三!高三的生活似乎是人生中最精彩的樂章。緊張的主題讓我們激動,光明的希望與我們同行。走進高三,走進生活,在不久的將來,會走出壹個五彩繽紛的春天!
說實話,這樣的作文不好寫。文章如果只按時間順序記錄生活,不分輕重緩急,像流水賬壹樣,就會顯得平淡、膚淺、無味,既不能給人有益的啟示,也不能給人讀後健康的情緒。
但在這篇作文中,作者另辟蹊徑,巧妙選取了三個片段,精心設計了三個字幕,並在他選擇的三個“點”上大做文章。其實抓住了那個“點”,寫作時就不會無所適從,更容易把握。本文通過三點,描寫了高三學生特別的緊張和艱辛,也描寫了高三學生特別的興奮和希望,展現了現代學生蓬勃向上的進取精神。
通過對以上練習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連點”法可以有效地提高我們在作文中“規劃文章布局”的水平。當然,寫作沒有壹定的方法,就是采用“連點”的方法,方法多種多樣,比如最常見的“日記體”,壹些短小精悍的“小劇本”組成的場景,都是不錯的方法。此外,在采用這種方法時,我們還應該註意兩個問題:
1,所選點數。壹般以三個為宜,或多或少會顯得單調或乏味。三個“點”既符合人的閱讀、欣賞和審美習慣,又更容易把自己想表達的東西表達清楚。
2.點與點之間的聯系。雖然選擇“點”更容易寫,但是需要註意的是,點不是不相關的,應該是壹個有機的整體。比如上壹篇作文,作者抓住了“緊張”、“不滿”、“希望”三個“點”,很有代表性。通過這三點,基本可以看出高三學生的整個生活和精神狀態。可見,點的選取不應該是盲目的,選取的“點”應該具有“以點代面”的功能。
第二,崛起。
所謂“上升”,就是借鑒古典詩詞中“上升”的表達方式,“先說別的,以引起所言”。具體來說,就是在闡述事情之前先說壹件事,然後在此基礎上引發,從而把相關的道理解釋透徹。
例如,下面這篇文章:
跳進水裏
人在寒冷的天氣遊泳時,適應冷水的方式大概有三種:有的人先蹲在池邊,把水舉到身上,然後在池中遊泳;有的人可能是先站在淺水區的邊緣,然後試著壹步壹步向深水區走,或者逐漸蹲入水中;其他人,做完熱身運動後,從泳池裏跳了下來。
據說最保險的辦法是不入池,先測試;其次,就是要入池,逐步深入;至於第三種方法,可能會導致抽筋,甚至引發心臟病。
但恰恰相反,最能感受到冷水刺激的是第壹種,因為每次身處寒冷的地方,都會引起壹片寒骨。
然而,跳進泳池的人可以全身忘記寒冷,因為他們必須立即處理面前的遊泳問題。
就像遊泳壹樣,當人們想要進入壹個陌生而艱難的環境時,有些人會先仔細探查,做好充分的準備,但也有很多人因為知道困難重重而壹再推遲行程,甚至取消原定計劃。還有的,第壹次踏入那個環境,還留很多後路,形勢不好就抽身而退。當然,還是有壹些人抱著釜底抽薪的想法,下定決心,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因為他們急於應對眼前的重重阻礙,所以可以忘記很多痛苦。
當今社會,各行各業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如果妳做任何事都過於謹慎,妳會經常失去機會。現在人們都說,平庸的人失去機會,堅強的人抓住機會,聰明的人創造機會。創造機會,要有“跳入水中”的冒險精神,否則人很難在人生的大舞臺上壹展身手。
如果他年輕力壯,我鼓勵他做第三人。雖然可能有點危險,但是妳會發現,當別人還在泳池邊猶豫不決,或者蹲在泳池邊喊冷的時候,那些敢於跳進泳池的人,已經壹波壹波地來了又走了,把周圍的寒冷忘得壹幹二凈。在陌生的環境裏,就是因為這樣的人比別人快,比別人狠,敢於冒險,所以往往能成功。
本文從進水的“三種方法”入手,然後分析它們的優缺點。在此基礎上,聯系社會現實生活,最終引出建議。整篇文章條理清晰,環環相扣。這種結構容易操作,道理也容易讓人接受。
需要註意的是,前面提到的故事必須能夠起到刺激的作用,背後延伸的內容必須與前面的內容有內在聯系,不能脫離油水。另外,壹定要能做到“這個那個”,圍繞“那個”大做文章,作為寫作的重點。
第三,提問
所謂質疑,就是多問為什麽。這在推理中特別有用。任何現象都是有原因的。原因是什麽?可以分析;原因必然導致結果,會發生什麽?可以分析;是什麽現象?可以分析;怎麽把握?也可以分析壹下。即圍繞“為什麽”、“什麽”和“如何”設置問題,討論思路。另外,正面問題可以問,負面問題也可以問。多問幾個為什麽,心胸就開闊了。
比如關於“說到機會”這個話題,我們可以這樣“提問”:
有哪些機會?
古今中外有沒有抓住機遇成功的人和事?
機遇是成功的唯壹因素嗎?
為什麽要抓住機會?
如果不能抓住機會會怎麽樣?
如何才能抓住機遇?(也就是妳應該具備哪些素質?)
這樣分層次提問,壹步步分析,更容易把問題解釋透徹。我們來看壹篇短文:
堅持——我追求的品質
我不敢說我是壹個有耐心的人;但是堅持不懈真的是我追求的性格。
小時候看小說《牛芒》的連環畫時,被主人公亞瑟的執著所激動。亞瑟流亡生活了13年,飽受饑餓、奴役、毆打和各種侮辱,以至於完全殘廢,面目全非。但他投身於意大利的獨立和解放,與教會抗爭,從不退縮,最後慷慨悲壯地死去。在古代中國,我被誇父天天填海的傳說深深打動,也被鄧小平這個在文化大革命中幾經沈浮的偉人深深打動。在我看來,他們最可貴的顯然是毅力。這種執著,意味著對理想信念的執著奮鬥,意味著面對挫折的堅韌不拔;毅力是鋼鐵意誌和耐力戰鬥精神的結晶。在當今競爭激烈的社會,我們可能很難避免失敗,但我們必須堅持不懈。
我是壹個貧困山區的“山裏娃”。在這裏,我要爬兩個坡,下壹個溝去挑壹擔水,但我是在12歲的時候開始自己動手的。初中的時候,每天往返崎嶇的山路十幾裏,但從不遲到。我考上縣城高中後,每半個月就回家拿幹糧和鹹菜,就這樣“低消費”的煎熬了三年。為了賺點外快,我下了煤窯,推著“煤漏鬥車”,在車站當裝卸工。作為大山的孩子,大山讓我忍受了歲月的磨難,磨煉了我的毅力。真的!在這裏,為了生存,堅持不懈是妳必須的;為了改變命運,妳必須有耐心。毅力可以讓人吃苦耐勞而不後悔,遇到困難也不消極悲觀。毅力也培養了我百折不撓的性格,最終讓我帶著必勝的決心走進了今天的考場。
我這麽說,並不是說我有多有毅力。比起那些有誌之士,我的毅力只是小菜壹碟。而且我的毅力只是在生活壓力下的自然鍛造,遠非對貢獻社會的自覺追求。作為壹個18歲的老人,我最欣賞的是美麗的“國防綠”。所以,我的第壹選擇是軍校,第二選擇是軍校。軍校會像壹個紅色的搖籃,哺育我成長;軍校,會像壹個熾熱的熔爐給我淬火加鋼;軍校會在我心中樹立起壹面理想的旗幟,讓我掌握在險惡環境中生存的過硬本領。所有這些將不可避免地使我變得更有耐心。請放心,在未來,我有信心讓自己成為壹名更有自覺追求的優秀軍人。當然,如果我失敗了,我也絕不會氣餒;回到家鄉,我也會用大山給我的毅力,開始新的追求...
這篇即興作文第壹段闡明觀點後,是這樣的:第二段列舉事例後回答了“什麽是毅力”的問題;第三段,我在復述了自己的經歷後,回答了“有恒心會怎麽樣?”;第四段通過思路回答了“如何培養毅力”的問題。
我們可以看到,通過設置問題進行分析,不僅思路清晰,而且目前還比較單薄。但是要註意壹點,就是不宜以“反問句”的形式出現。在每段前面設壹個問題,然後回答。如上所述,“問”在暗處,“答”在明處,文筆自然流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