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古詩詞中的“柳”
江蘇朱清河
在古代詩歌中,“柳”和“愁”因其諧音、隱喻等修辭意義,常被詩人用來抒發情感,給讀者以無限遐想。比如唐詩中“詠柳”的名篇數不勝數,其中以何的《詠柳》詩最為著名:“碧玉扮作樹,萬片垂綠絲掛毯。不知是誰剪開了薄葉,二月的春風如剪刀。”這首詩壹反以往以楊柳的纖弱形象來描繪美女苗條身材的方式,而是運用擬人化的手法,將自然人性化地呈現為美女“碧玉”,生動地描繪了楊柳婀娜多姿的樣子:參差不齊的枝條和鮮嫩的綠葉在春風中嫵媚動人。而《詩經》中“我曾去,柳依依;今天想起來,下雨了。”那麽相比之下,抒情主人公出征時的明媚春光,柳葉清風,與美人別離的難舍之情,以及歸來時雨雪交加的惡劣環境,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在唐代詩人中,李商隱對劉的感情最深。在他的詩集裏,以“劉”為題的詩多達十幾首。《贈柳》詩描繪了春柳的神韻:“臺影重重,路更不平。很多人都聽過對柳風的贊美到了極點,現在看到的,只是壹樣的婀娜多姿。迷人的柳色已經到了橋邊,看著柳色被斬斷,穿過橋延伸到長長的沙灘,我的心也在後面。忍花如雪,青樓飄揚酒旗。”詩中“濃淡”“交錯”描寫柳色蔥郁的景象,是壹種雕琢、臨摹色彩的修辭手法,“浪漫”“婉約”則通過擬人的手段將“柳”擬人化。柳姿態輕盈,飛花似“雪”,將春柳的繁華比作極致。《柳》詩是關於秋天的柳:“曾舞東風,賞春園壹遊。我怎麽舍得把夕陽和蟬帶到清秋的日子?”詩人寫秋柳,比作春柳。春天柳樹的繁盛,折射出秋天柳樹的雕零;春日越是繁華傲骨,秋日的楊柳就越是憔悴,讓人心生惆悵與憐愛。
以上兩首都是“關於柳的詩”,但詩人表現出完全不同的感情:寫春柳,突出了他對春柳繁盛的喜悅和熱愛;寫秋柳,表現了詩人對秋柳稀疏雕零的哀嘆和惆悵。
說到“詠柳”在唐詩中常用作“離別”。比如羅隱的《柳》,就是用比喻的手法,用春柳的意象,寫出了晚春的壹個艷陽天,長安城外,巴水岸邊的送別情景:“巴岸艷陽難別,春光難倚。我自己的飛禽群還不確定,我在想辦法解決絆倒路人的問題。”詩人的物感與長安城外“灞橋劉峰”景點的柳樹“絮”和“絲”相比較。“偎依相偎”,挽衣挽腳的場景,猶如“飛絮”,飄忽不定。離家很遠,妻兒兩地分居。不僅僅是壹個家庭。這種“掙紮著解決絆倒路人的問題”的悲慘局面,就在於目前人們可以看到當時兵役和徭役的殘酷,人民是極其無奈的。
送別詩中,詩人常以“折柳”來表達送別之意。因為“柳”“柳”是“諧音”修辭,所以成為古詩詞鑒賞的審美定勢。如戴樹倫《堤上柳》雲:“垂柳萬縷,春來織離。行人攀登,現在當我的心都快碎了。”詩中的“劉”與“劉”;“絲”與“思”,即“諧音”的修辭格,傳達的是柳蔭堤下壹對戀人的相思、愛情和如膠似漆的感情。而李白的詩《春夜洛杉磯聞笛》則運用了借代和雙關。詩中的“折柳”是由“折柳”歌的笛聲引起的思鄉之情:“誰家的玉笛偷偷飛,散入洛城各處的春風。在這夜曲裏,我聽到了楊柳,誰也經不起那份留戀。”前書《王家花園唐詩註疏》對這首詩的評價是:“‘折柳’二字是開頭的關鍵。”“折柳”原意為“折柳枝”。相傳長安城東有座橋叫灞橋,是* * *送客折柳或送別的地方。然而,李師中的“這夜曲中的斷柳”是壹首“斷柳”歌曲的省名,常用來表達告別和懷念。這首詩描寫的是春夜人靜的時候,詩人忽然聽到壹陣悠揚的笛聲,是壹首《斷柳》歌。作者不禁為之動容,浮想聯翩。這個時候,正是斷柳的季節。春天到了,他卻在外面徘徊,不禁引起思鄉之情。
施建武《折柳》:“妳看見路旁的楊柳春,就把它全折了壹遍。今年我還是會折去年的,不會留別人去年的。”這是壹種重復的、比較的修辭手法,通過對與人離別的縮影的描寫,喚起讀者對古代離愁恨恨場景的再現。雍的《臨江柳》獨樹壹幟:“古堤裊裊,壹樹青煙。如果是絲綢,就留著這條船吧。”詩中的女主人公不僅沒有折柳送別,反而希望柳繼續,以此系情人之舟,永不分離。詩人用了“莫”的比喻性詞語和色彩的比喻性詞語:“裊裊”既描寫了楊柳在風中搖曳的纖細柔美,又指“裊裊婷婷”的情景,壹個風姿綽約、風流倜儻的女子,撩起裙裾走在柳鶯歌唱的壩上,與心上人卿卿我我。“青青”,壹個重疊的詞,有著強烈的意象色彩,既生動地刻畫了如煙如霧的柳樹雲,又希望丈夫與自己的愛情永不衰退,就像這首《楊柳青》。
此外,白居易的《勤樓西老柳》用簡單的筆觸勾勒出壹個“樹對馬上風”,這也是詩人的自畫像:“半朽樹對著風,多情馬上人。開元是柳,長清是二年春。”全詩象征性地讓人想起《病樹前的萬木春》,他曾經是為人民發聲的壹代仁人誌士,但轉眼間已“半腐朽”,歲月不饒人!但是,“老人蹲伏,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充滿勇氣。他們雖然“半腐朽”,但在生活中依然慷慨:“清風拂面”,意誌堅定。
而唐的詩《垂柳》又有了另壹層含義:“攪了春風,天下誰敢輕敵?”
楚王無緣無故在河岸上播種,餓得腰都沒了。“這首詩既寫出了垂柳的婉約柔情,又聯想到楚靈王‘情動腰,宮女餓死’的故事。它用典故、捧物取樂,諷刺封建帝王及其官僚集團。在溫柔含蓄中彰顯鋒芒,是“詠柳”的獨特詩句。
總之,“詩言誌”是含蓄的,同時又是含蓄的,所以詩歌非常註重修辭含蓄之美。正如錢鐘書先生在李賀《致酒樓》中對“折柳”的分析:“家父西行困,家破門前柳”,他認為“折柳”意為“留遺”,將“折梅待運”與“折柳久”,說明折柳久有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