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爾出生於印度加爾各答壹個受過良好教育的家庭,父親是當地的印度教宗教領袖。在國外,泰戈爾壹般被視為詩人,但很少被視為哲學家,但在印度,兩者往往是相同的。他的詩包含了深刻的宗教和哲學觀點。對泰戈爾來說,他的詩是他獻給上帝的禮物,他自己是上帝的追求者。他的詩在印度享有史詩般的地位。他本人被許多印度教徒視為聖人。
除了詩歌,泰戈爾還寫小說、散文、遊記、戲劇和2000多首歌曲。他的詩主要是用孟加拉語寫的,在那裏他的詩很受歡迎。
他的散文內容主要是社會、政治和教育,而他的詩歌除了宗教內容外,主要描寫自然和生活。在泰戈爾的詩中,生活本身及其多樣性是歡樂的理由。同時,他的愛情(包括愛國主義)也是他詩歌的內容之壹。
印度和孟加拉國的國歌都用泰戈爾的詩。歐文和葉芝被他的詩深深打動了。在葉芝的鼓勵下,泰戈爾親自將他的《吉坦倉裏》(意為“饑餓的石頭”)翻譯成英文,他也因此在1913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泰戈爾早期支持印度獨立運動,但後來又與之疏遠。為了抗議1919紮倫瓦拉花園慘案,他拒絕了英國國王授予的騎士爵位,他是第壹個拒絕英國國王授予榮譽的人。
泰戈爾多次旅行,這使他了解了許多不同的文化以及它們之間的差異。他對東西方文化的描寫是迄今為止這類描寫中最細膩的壹個。
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1861 ~ 1941)是印度著名詩人、作家、藝術家和社會活動家。1913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出生於加爾各答壹個富有哲學、文學、藝術的家庭,13歲就能寫長詩和頌詩。1878年赴英國留學,1880年回國,專門從事文學活動。1884到1911,任梵蒂岡學會秘書,20世紀20年代創辦國際大學。1941年,他寫下了著名的遺言《文明的危機》,控訴英國殖民統治,相信祖國會獨立解放。泰戈爾是壹位具有重大世界影響的作家。他* * *寫了50多首詩,被稱為“詩聖”。他寫了12部中篇小說,100多部短篇小說,20多部戲劇和大量文學、哲學、政治作品,創作了1500多幅繪畫和數不清的歌曲。文學、歷史、哲學、藝術、政治、經濟等門類幾乎無所不包,包羅萬象。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國主義和封建種姓制度壓迫下改變命運的強烈願望,描寫了他們不屈不撓的反抗鬥爭,充滿了鮮明的愛國主義和民主精神,富有民族風格和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他的重要詩作有故事詩(1900)、吉檀迦利(1910)、月牙兒(1913)、鳥(19655)。重要小說有短篇小說《還債》(1891)、《遺棄》(1893)、《蘇巴》(1893)、《人是生是死?(1892)、摩訶摩亞(1892)、太陽和烏雲(1894)、中篇小說《四個男人》(1916)、長篇小說《海難》(65438)重要劇作有《頑固的堡壘》(1911)、莫克多塔拉(1925)和重要論文集有《死亡的交易》(1881)、《中國談》(1924)、《俄羅斯書信》(1931)。他的作品早在1915年就被介紹到中國,現在已經有10卷泰戈爾的作品以中文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