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像他的前任梅壹樣,把寫詩作為自己的日常功課。他晚年壹度堅持,現存詩約2700首。他在很多方面向李白、杜甫、韓愈等前代詩人學習,晚年更愛陶淵明的詩。蘇軾的詩都是寫工作的,七言詩尤其擅長。
有些詩反映人民的疾苦,譴責官員的貪婪,關心國家的命運。如荔枝譚、西湖徐、蔡、楊馬哥等。對後世影響最大、數量最多的是許多抒發個人情感、歌頌自然風光的詩歌:它們把平凡的風景變得美麗可愛,給讀者壹種“觸景生情”的感覺。比如逛金山寺,安國寺尋春,大風天在金山待兩天等等。以學為詩,以議為詩,欣賞和評論壹些文藝作品,如王維畫吳道子,讀孟郊詩,蜀王主簿畫折枝等。以上都是蘇軾詩詞的優點,而缺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比如政治詩:蘇軾畢竟是壹個生活在相對穩定的封建社會的士大夫,他的政治觀點還是有保守的壹面,所以不能更深刻地反映民間的疾苦。他比政治上站得更高的王安石看不清當時強國合並帶來的危機。壹些政治諷刺詩反映了新法實施的流弊,且大多言過其實,失實,影響惡劣,包括壹直被人們傳頌的山村五絕。散文化、議論化的傾向,使得北宋很多詩人的作品流於表面、無味或晦澀。蘇軾以其豐富的生活內容、清新流暢的語言和深厚的文學修養,基本上糾正了它們,但並沒有根除它們。易的《甌北詩話》說:“以文為詩,從昌黎到東坡益達,是絕無僅有的...這就是為什麽它是繼杜麗之後的大家族,卻不如杜麗。”特別是最後壹句話的總結,相當準確。蘇軾的詩中有許多無聊的娛樂作品,表現出封建文人同樣的習氣。過度的逞能讓人憤怒,貪多求快。正如題主引用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