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在紀錄片《人生第壹次長大》裏看到雲南壹所農村中學的孩子寫的詩,我很震驚。記得那所學校的校長在接受采訪時說,這裏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留守兒童,大部分將來都是這個小鎮的主人,只有少數人可能走出大山,實現自己的理想。很多人質疑他,連高考語文作文裏都寫著“除了詩歌”。妳堅持上詩歌課有什麽意義?校長只是笑笑,堅定地說:“因為寫詩的孩子不會打碎玻璃。”
詩歌也許是最接近靈魂的詞語。
而我們的孩子可能天生就有做詩的能力。
唐代詩人白居易曾在《與元九書》中表達了他的詩歌觀:“詩人,根感,苗字,華聲,真意。”
兒童的生活是詩,詩在真情中彌足珍貴,兒童的生活充滿了真實的情感體驗。
在嬰兒期,孩子會通過哭和笑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從生活的畫卷在他們眼前展開的那壹刻起,他們就有了壹種體驗。
這幾天在看範美南和李淑英博士合著的《教育的情感心境》壹書,在書中我學到了兩個概念——“教育現象”和“情境體驗”。
“教育現象”之壹,其實就是我們和孩子朝夕相處的每壹個畫面。“情感體驗”是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內心的感受。
上學期我們班壹個男生課間休息的時候,被另壹個男同學扔過來的石頭砸到了頭上,頓時血流不止。嚇到我和同學了。
當天回去處理完傷口,第二天他準時來上課。
那天,他的材料(日記)寫道,“...看到這麽多血,我覺得我要死了。雖然他已經向我道歉了,但我永遠不會原諒他!”
我很佩服這個小男孩。他沒有因為這是要交給老師的作業而給自己偽造壹個善良大方的形象,而是坦誠地表達了自己的憤怒。
過了幾天,從孩子的材料中得知,傷害他的那個同學好像每天都來找他玩。他心裏很糾結。他似乎不知道該如何處理來自傷害自己的人的道歉和善意,直到有壹天,我從他的材料裏看到了這樣的話。
“這兩天,我受傷的地方有點癢。我媽告訴我,這就是傷口愈合,傷口總有壹天會愈合的。我想總有壹天我會原諒他的。”
看完這句話,我的心怦怦直跳,為三年級的孩子能寫出這樣的句子而震驚,也為他的自愈而激動。
在教學中,我經常會發現壹些不善言辭的孩子,但是他們寫出來的字卻能很好的擊中人心。我覺得大概是因為他們不善於表達,所以更註重內心的體驗。今天聽樹才老師講課,他說:“兒童的註意力是體驗的,成人的註意力是區分的。“因此,兒童比成人更容易學習詩歌。
就因為孩子的生活是詩,只要說出了心裏話,就是詩。
戴是我們班公認的“小詩人”。在她的材料中,總是有插圖的詩歌或短文,畫面感很強。
壹年級的時候,戴戴媽媽說她膽小,所以她有很多害怕的東西。例如,她非常喜歡她的老師,但是她害怕和她的老師說話。
我覺得戴笠很可愛。她的恐懼不是因為討厭,而是因為喜歡。
我發現戴戴經常用壹雙又大又黑的眼睛盯著我看。當然,我不敢輕易和她對視。我害怕看到她驚慌地低下頭。
因為戴笠搞笑的性格,我猜她應該是喜歡在安全的環境下探索自己好奇喜歡的東西,又因為敏感,所以文筆很有詩意,很能戳中讀者的心。讀完戴笠的詩,妳會覺得妳在用她的眼睛欣賞很多妳不經意忽略的美麗畫面,戴笠用她的小手牽著妳到處看她的發現,讀完妳會發現自己。
因為戴笠太坦白了,她把自己所有的想法都寫成了畫,把自己的人生寫成了詩。?
孩子是天生的詩人,還因為他們有無限的想象力。舒才說:“詩是在描寫中表現認識,在認識中改造描寫。孩子有限的認知導致了他們極其豐富的想象力。我很羨慕我們班的孩子。只要布置“詩畫搭配”的作業,我們班就會壹次又壹次的優秀,讓我這個沒有繪畫天賦的人大開眼界。
即使我不教他們任何詩歌創作的知識,他們依然可以憑想象寫出令我驚嘆的作品。
“詩人,根情,苗語,華聲,真意。”言”和“聲”必須為“情”和“義”服務。
我們可能比孩子們更懂得品味詩歌的語言和教授詩歌的節奏。但是我們真的不知道如何比孩子更好的描述自己最原始的認知,也沒有比孩子更有勇氣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
每個孩子都是詩人,並不是說每個孩子都能寫詩,而是每個孩子其實都是在用詩人的眼光看世界。
那樣的話,我們唯壹能做的就是保護和陪伴。
保護孩子的“詩趣”,陪伴孩子體驗生活,鼓勵每個孩子創作屬於自己的“生活之詩”。當他不再是孩子的時候,他會用這種方式保護和陪伴孩子。
我們總是可以相信孩子們會寫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