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歷史悠久,在公元前1世紀的中國史書中就有關於傣族先民的記載。
公元前109年,漢武帝建立宜州郡,傣族地區歸宜州郡管轄。公元69年,傣族地區屬永昌縣。
明清時期,傣族地區在實行廢除世襲土司、由臨時官員(即流官)統治的政策後,逐漸納入朝廷的直接統治。民國時期,傣族地區設立縣、局。
傣族人居住的竹樓是壹種幹欄式建築。竹樓近似正方形,由幾十根大竹子支撐,樓板懸空;屋頂用茅草排覆蓋,竹墻縫隙大,既通風又透光。屋頂兩側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
竹樓分上下兩層,樓上住人,樓下養牲畜,堆放雜物。也是打稻織布的地方。傣族男子壹般穿無領雙排扣袖襯衫和長袖長褲,裹以白色或藍色布料。
傣族婦女的服飾因地而異,但基本上都是以束發、裙、衫為特征。裙子到腳,衣服又緊又短,下擺只到腰,袖子卻又長又窄。
傣族以大米為主食,最有特色的是竹筒飯。制作方法是將大米裝入新鮮竹筒中,加水,放在火上燒烤,味道清香可口。
雲南西雙版納的特產普洱茶,唐代遠銷中國各地,清代遠銷東南亞、南亞,如今已打入日本、西歐等國家和地區市場,成為國內外名茶。傣族人有自己獨特的歷法。
傣歷與公歷相差638年,即公歷639年為傣歷元年。傣歷的年是陽歷年,但月是陰歷月。
傣族日歷分為三個季節,從1月到4月為冷季,從5月到8月為熱季,從9月到12月為雨季。傣族人非常喜愛詩歌,尤其是長篇敘事詩。
趙樹理、南蠻那、何鄂、洛桑·尼瑪等敘事詩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傣族舞蹈種類繁多,其動作和內容主要模仿當地常見動物的活動,並在此基礎上加以個性化。
孔雀舞不僅來源於對孔雀優美動作的模仿,還來源於傣族美麗動人的傳說。著名舞蹈家道美蘭以其孔雀舞的表演聞名中外。
潑水節是傣族最具民族特色的節日。潑水節是傣族日歷的新年,從6月6日持續到7月6日,相當於公歷的4月。
在潑水節,人們會拜佛。姑娘們會用飄著鮮花的淡水為佛祖洗塵,然後互相潑水,互相祝福。壹開始是用手和碗潑水,後來是用鍋和桶,潑歌,越潑越激烈,鼓聲、鑼聲、潑水聲、歡呼聲連成壹片。
潑水節期間將舉行賽龍舟、飛高放飛燈等傳統娛樂活動和各種歌舞晚會。
傣族人有什麽特點?
傣族的特色服飾,男子穿無領雙排扣或大排扣小袖上衣,黑色或白色長袖長褲,天冷時蓋毛毯,白色或藍色的布遮頭。紋身的習俗非常普遍。男孩十壹二歲時,被要求在胸、背、腹、腰、四肢紋上各種動物、花卉、幾何圖案或傣族圖案作為裝飾。婦女傳統上穿短袖和裙子。傣族女裝以美麗大方著稱,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不同的地方。但是那束頭發,裙子和襯衫是壹樣的。西雙版納的傣族婦女,穿著白色或猩紅色的內衣,腰小,下擺寬,各種筒裙。芒市等地的女子,婚前穿淺色大排扣上衣、長褲、小蠻腰,婚後改為羊皮雙排扣上衣、黑色筒裙。傣族婦女的發束不同於苗族、瑤族和其他民族的發束。他們把頭發在腦後或稍微偏向大腦的壹側挽成壹個發髻。這種發髻壹般不紮,有的只紮壹把梳子或壹條花圍巾。傣族女子的筒裙,像水桶壹樣,與景頗、佤族、布朗族不同的是長到腳背。傣族女衫,尤其是西雙版的窄袖衫,民族風格更為獨特,袖子細長,只夠塞進壹只胳膊;襯衫的衣身,除了緊身外,只到腰部,背部的擺動不如腰部,露出壹點背部,為整個服裝增色不少。內地傣族婦女服飾與邊疆基本相同,但具有地域特色,常被其他民族稱為“花腰傣”、“大袖傣”。
染牙齒,用黑煙染牙齒,被傣族婦女認為是壹種美,就像男女紋身壹樣。西雙版納之外,黑池的老年婦女隨處可見,但在年輕人中已經消失。
傣族的飲食特點
傣族人生活在河岸上,那裏氣候炎熱,雨量充沛。全年沒有四季,只有明顯的旱季和雨季。土地肥沃,灌溉方便,適宜種植水稻和各種經濟作物。
傣族人主要從事農業,以糯米為主食,山珍海味甚至壹些小動物、魚蝦、豬肉、牛肉是他們的主要烹飪材料。因為經常在野外吃,所以習慣用手捏飯團。酸肉、燒雞、糯米、苔松、鱔幹、竹筒飯可以在家做,也可以野外烤。
烹飪方法深受佛寺菜和漢菜的影響,擅長煮、烤、烤、腌、拌、煎、烤、燉。
除了魚、牛、豬肉、雞肉、蝸牛、蔬菜,常用的原料有苔蘚、螞蟻、酸筍、火雀、狗蜂蛹、牛屎蛋、竹蛆、縊蟶、
竹蟲、鱉、蜘蛛、褐蛆等。傣族人愛喝酒,愛嚼檳榔。
傣族的節日包括潑水節、中秋節、春節和正月初七的沐浴節。春節持續五六天,最後壹天在傣語裏叫“嫩”。下午,全村人會吃團圓飯。
傣族的特色菜包括牛肉莎莎、什錦蔬菜、魚參碎、酸肉、螃蟹米楠、香草雞、刺猬酸肉、酸筍燜雞、幹田雞、青苔松、三種螞蟻蛋、香竹筒飯、炒芝麻酥、象耳粑粑等。
傣族人有什麽特點?
傣族的特點:
1.信任
在宗教方面,邊疆傣族普遍信仰南傳佛教,屬於小乘佛教,同時保留著原始鬼神崇拜的殘余。大陸傣族崇拜“龍神”和“龍樹”,還有宗教專業人士“孟博”和“師娘”代人占蔔治病。在景谷等地區,也有上層信佛的人。
2.服裝:
婦女傳統上穿短袖和裙子。傣族男子穿無領雙排扣或大排扣小袖上衣,長袖長褲,天冷時蓋毛毯,頭上罩白布或綠布。男性紋身的習俗非常普遍,不僅顯示勇氣,還可以驅邪護體,裝飾身體。
3.規定飲食
傣族人的主食是大米。德宏地區吃粳米,西雙版納等地喜歡吃糯米,壹般是馬上就吃。傣族著名的香竹飯也叫竹筒飯。農民工經常在野外吃飯。他們可以用香蕉和葉盛的糯米球,加上鹽、辣椒、酸肉、烤雞、糯米和青松壹起吃。肉類包括豬、牛、雞、鴨。他們不吃或少吃羊肉。他們擅長烤雞、燒雞,喜歡吃魚、蝦、蟹、螺、苔等水產品。我們經常吃的蔬菜有白菜、蘿蔔、竹筍和豆類。
4.體系結構
柱式建築是傣族民居的特色。西雙版納和德宏瑞麗的傣族竹樓風格獨特。建築近方形,兩層,上面壹層住人,離地7尺左右,下面壹層沒有墻,用來養牲畜,堆放東西。頂部雙斜,上面鋪著編織的“草筏”。爬樓梯,有走廊,有晾曬臺,可以晾曬東西,也可以乘涼。
德宏大部分地區的傣族人居住在平房裏,以竹子為墻或土坯為墻,蓋著茅草,多為四合院。楚雄宜山傣族竹樓,屋頂寬大平緩,主要功能是通風、防曬、降溫,其次是防雨;房屋架空,樓上住人,可以避開地面炎熱的夏季高溫和潮濕,防止昆蟲入侵;梁柱內外穿插連接,渾然壹體,非常堅固,可防地震之憂;樓下只有幾根柱子。如果河水泛濫,正常情況下竹樓是安全的。在宜山傣族地區,家家戶戶都建有竹樓,大多是傣族人的主要居住地。
5.傣劇
傣族有傳統的傣劇。西雙版納過去有壹種歌舞戲詞的形式,這就是傣劇的雛形。它的情節比較簡單,主要表現了持刀獵人與龍、鳳、龜、鶴的變相搏鬥。傣劇的發展和完善主要在德宏地區。因此,傣劇又被稱為“滇西傣劇”。產於19世紀初德宏盈江沾溪、幹崖壹帶。
6.節日
傣族節日大多與宗教活動有關。主要的節日有門節、開門紅節和潑水節。
擴展數據:
傣族又稱傣族、撣族,其民族語言為傣語,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
傣族把孔雀和大象視為吉祥物,民間故事豐富多彩。傣族喜歡依水而居,愛幹凈,經常洗澡,婦女喜歡洗頭,所以有“水民族”的美譽。過去傣族普遍信仰佛教,原始宗教傳到南方。
根據分布地區,中國的傣族自稱為戴露、戴娜、戴亞、戴湛、戴端。西雙版納等地自稱“戴露”,德宏等地自稱“戴娜”,紅河中上遊的新平、元江自稱“戴亞”,瑞麗、龍川、耿馬邊境地區自稱“傣張力”,瀾滄的芒景、芒那是傣張力的分支。漢族人稱戴露為水岱,戴娜為漢帶,戴亞為花腰傣。
傣族是泰國和老撾的主體民族,占泰國總人口的40%。傣族是緬甸的第二大民族,也是中國、印度、越南和柬埔寨的壹個少數民族。根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我國有傣族126多萬人。
參考資料:
傣族-搜狗百科全書
傣族文化及其特征
第二,傣語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系壯傣語支。
分為西雙版納話、德宏話、金平話。傣族的語音文字來源於梵文字母,各地不同。
1954年間,人物進行了改革,分為戴娜(德宏)、戴露(西雙版納)、戴湛(瑞麗、耿馬、瀾滄等地)和金平傣族。西雙版納和德宏是兩種傣語。
三、傣族的天文歷法傣族有自己的傳統歷法。傣語稱為“祖拉薩哈”,意為“小歷法”。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秦時期,而現在的傣歷始於明朝之前。它是壹種陰陽歷。
戴歷的年份是陽歷年,即繞太陽公轉壹周;傣歷的月是陰歷月,即周期為滿月。壹年分為65438+2月,單月30天,雙月29天。
以六月為壹年的開始,它的第壹個月相當於夏歷中的十月。平均壹年是350或355天,閏年是384天。
傣族歷法始於公元638年。四。傣醫藥與健康作為壹門學問,傣醫藥是傣科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千百年來,傣族人民在與疾病的鬥爭中,不斷總結經驗,收集了豐富的偏方,采集了成千上萬種草藥。其中,《當哈雅》是傣族的壹部重要醫學文獻。
根據文獻記載,當傣族人遷移到景永時,許多村莊死於流行病,但只有景永巴特的壹個村莊沒有人死亡,所有人都很強壯。他們開辟了許多領域,生產發展很快。
壹天,壹位名叫伯的老人上山采野果。他路過那個村莊,驚訝地發現村子裏的每個人都很健康。他問村裏的人:“妳們吃什麽?為什麽大家都強?”村裏的人告訴他:“我沒吃別的,但剛來的時候,大家每天都上山摘野果野菜吃。也許這是有原因的。”博牙回去的時候把這個情況告訴了其他村的人,勸大家試壹試,上山摘野菜吃。
大家都想治好病,就照博牙說的做了。壹段時間後,果然奏效,疫情明顯減少。
博牙註意從大家摘回來的野果野菜中挑出樣本保存。以後只要村裏有人生病,他就會根據樣本找這些蔬果給病人吃。有的吃了病就好了,有的效果就沒那麽好了,但是吃的不壹樣就有效果了。
就這樣,他慢慢總結,積累經驗。每當有人生病時(當時主要是瘧疾),就根據不同類型的疾病進行治療。隨著疾病的逐漸減少和人們的健康狀況,傣族人把博的牙齒稱為“摩崖”,意思是能治病的人。
此後,出現了戴醫生。寫好後記錄下來,成為今天比較完整的傣醫書。
傣族傳統醫學手稿:傣族經典醫學著作。記載了傣醫在藥物、方劑、制劑方面的理論和治療方法。
至今,有許多種寫在月桂葉上的“月桂葉書”和用構樹樹皮支撐的紙張抄成的“棉紙書”。這是中國醫學遺產中的瑰寶。目前,根據這些手稿,已經用漢、傣兩種文字編纂出版了《德宏傣醫藥方集》和《西雙版納傣醫藥誌》。
動詞 (verb的縮寫)傣族的宗教信仰傣族是壹個信仰南傳佛教教的民族,傣語稱為“布塔沙桑納”。它對傣族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6-8世紀傳入傣族地區。在此之前,傣族先民信奉多神教,即原始宗教。
由於佛教的廣泛傳播,佛教寺廟在傣族地區非常普遍。把兒子送進寺廟當和尚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事,尤其是在西雙版納,幾乎所有男孩8-10歲都要進寺廟出家生活。
他們在那裏學會了讀經,壹般在1~5年回國。傣語大藏經八萬四千部,大部分刻在貝葉上,稱為貝葉經。
其中有些是傣族僧人的作品和習俗,是根據佛教含義發展和補充的。傣族文學:傣族有豐富的民間文學作品,包括長篇敘事詩、寓言、神話、傳說和童話。
許多著名的敘事長詩,如《趙樹屯與穆迪·納諾》、《何鄂與洛桑·尼瑪》、《阿姨的故事》等,在國內外都很有名。史詩:巴塔馬加羅,又名南師巴塔馬加帕薩代。
傣族創世史詩。內容包括世界的創造、人類的形成、傣族先民的興起、遷徙和定居。
其中有許多歷史人物的傣族神話傳說,是研究傣族古代神話和社會的古籍文獻。史書:魯的歷史原名《絲綢》(西雙版納年譜)。
該書記錄了從傣族首領巴真進入西雙版納建立金靖王國的1180年(傣歷542年),到西雙版納解放的1950年,傣族的主要史實。書裏有雲南大學1947出版的李的譯本,叫《亡者史》,譯本從1180到1864。
1958張補譯1844~1950,題為《延續歷史——西雙版納近百年大事》。這本書還有其他詳細版本。
《呂氏》為後人了解傣族的社會歷史提供了許多珍貴的資料,是傣族的重要歷史文獻。七、傣族戲劇西雙版納有泰緬歌舞戲劇,龍騰邊境有中國傣族戲劇。
歌舞劇是在更大的宗教* * *裏演出的。比如宣威街每年冬天都有壹場歌舞表演在車上連續上演三個晚上,有歷史故事,有宗教神話,有愛情傳說,而服飾則五花八門,有紙紮成龍、孔雀、烏龜、仙鶴、鹿蚌,還有五顏六色的畫。扮成美女的演員把紙包著的孔雀壹分為二,雙手抓住翅膀飛了起來。
壹個扮成年輕人的演員背著紙鹿跳舞。大烏龜用壹個人躺在烏龜的肚子裏,手腳是烏龜的四只腳,烏龜的脖子裏有壹個器官;它能讓* * *突然伸展幾尺,然後縮回腹部,讓觀眾捧腹大笑。
傣劇:傣劇已有約200年的歷史。早期的劇目有《十二馬》、《公孫耕田》、《等。
傣族特色
宗教:邊境地區的傣族普遍信仰南傳佛教,屬於小乘佛教,同時保留著原始鬼神崇拜的殘余。
大陸傣族崇拜“龍神”和“龍樹”,還有宗教專業人士“孟博”和“師娘”代人占蔔治病。服裝:女性傳統上穿短袖和裙子。
西雙版納的傣族婦女,穿著白色或猩紅色的內衣,腰小,下擺寬,各種筒裙。德宏芒市等地的婦女,婚前穿淺色大排扣上衣、褲子、小蠻腰,婚後換成雙排扣上衣、黑色裙子。
男性傣族男子穿無領雙排扣或大排扣小袖上衣,長袖長褲,天冷時蓋毛毯,白色或綠色布套。男性紋身的習俗非常普遍,不僅顯示勇氣,還可以驅邪護體,裝飾身體。
飲食:傣族人的主食主要是大米。德宏地區吃粳米,西雙版納等地喜歡吃糯米,壹般是馬上就吃。
肉類包括豬、牛、雞、鴨。他們不吃或少吃羊肉。他們擅長烤雞、燒雞,喜歡吃魚、蝦、蟹、螺、苔等水產品。我們經常吃的蔬菜有白菜、蘿蔔、竹筍和豆類。
生、鮮、酸、辣、野是傣菜的特色。傣族人認為,吃酸心使眼睛明亮,有助於消化,還能解暑;吃甜的可以增加熱量,緩解疲勞,預防肝炎;吃辛辣食物可以刺激食欲,增進食欲,增強身體抵抗力,預防感冒;生吃,食物鮮美可口。
在傣味中,酸是最美味的,所有的菜和小吃都以酸為主,如酸筍、酸豌豆粉、酸肉、野酸果等。特色風味食品有:花卉、昆蟲、各種野菜。
幹欄建築是傣族民居的特色。西雙版納和德宏瑞麗的傣族竹樓風格獨特。
建築近方形,兩層,上面壹層住人,離地7尺左右,下面壹層沒有墻,用來養牲畜,堆放東西。頂部雙斜,上面鋪著編織的“草筏”。爬樓梯,有走廊,有晾曬臺,可以晾曬東西,也可以乘涼。
語言文字傣族有自己的民族語言,因其分布而分別稱為傣語、泰語、老撾語,屬於漢藏語系侗臺語系(壯侗語系)的臺語支。傣族使用的文字是傣語,傣語是壹種表音文字,其文字是傣文。
傣語有多種方言,其中四種為中國境內的傣族所使用,即傣語(西雙版納傣語)、金平傣語、傣語(德宏傣語)和傣語,中國境外還有泰語和老撾語。經過20世紀50年代的改進,西雙版納和德宏傣語在中國廣泛使用。
傣族葬俗普遍,但有明顯的階級差別,貴族和窮人的葬地嚴格分開。和尚和佛死後,先火化,然後骨灰埋在寺廟後面的壹個瓦罐裏。
擴展數據:
傣語(羅馬字母:Dai),又稱泰語(泰語:?、羅馬字母:泰語)、撣族(羅馬字母:撣族)等。,國語是傣語(泰語),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系壯傣語支。傣族把孔雀和大象視為吉祥物,民間故事豐富多彩。傣族喜歡依水而居,愛幹凈,經常洗澡,婦女喜歡洗頭,所以有“水民族”的美譽。過去傣族普遍信仰佛教,原始宗教傳到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