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如何正確欣賞唐詩宋詞

如何正確欣賞唐詩宋詞

1詩歌的欣賞角度

讀唐詩不僅僅是理解和背誦,更重要的是學會欣賞。壹般來說,詩歌的欣賞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⑴從詩歌的意象中理解和把握。

讀壹首詩,首先要明白詩表達的是什麽,也就是詩描寫的是什麽。我們從很多評論詩歌的文章中可以看到,作者在評價壹首詩的時候,往往是從解讀詩中的句子開始的。因為只有準確理解了壹首詩的內容,才談得上準確評價壹首詩。

⑵從詩歌的表達上把握。

唐代詩歌繼承了《詩經》的賦、比、興等技法,並以眾多流派和名家的創作實踐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表現手法。在鑒賞中,可以把握詩歌中運用的手法,結合詩歌的內容、語言、意境進行分析,從而揭示其特點。詩歌中常用的表現方法有:概括少數,以小見大,超越時空,誇張不失真,化虛為實,正反對比,向主要對象鞠躬,委婉表達,巧妙比喻妙喻,視聞通感,化靜為動,由動寫靜,由喜寫哀,運用上升結。

⑶從詩的意境或所表達的情感中去把握。

中國古代非常重視詩歌的教育功能,同時也非常重視詩歌中蘊含的情感。因此,壹首詩的意境和情感的好壞往往成為衡量壹首詩好壞的重要標誌。這個標準今天仍然適用。

⑷從詩歌語言的表現力來把握。

詩歌是語言的藝術,尤其是中國的古典詩歌。由於嚴格的遣詞造句限制,對語言的要求極高。中國的大多數詩人都非常註意提煉詞語和句子,在這方面留下了許多故事。在閱讀詩歌時,我們可以註意從詞語的形象、詞語的表現力或諧音雙關等角度進行分析和把握。

5]從同壹題材的不同詩歌或不同作家的相似詩歌的比較中理解和把握。

附:

淺析古詩詞鑒賞的表達技巧

景物交融將感情融入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是壹種間接的、含蓄的借用自然景物的抒情方式。杜甫詩“好雨知時節,當春來。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風景中蘊含著對春雨的熱愛。而“落花如淚,孤鳥啼悲”則表達了詩人對國家的憂慮和對家庭的思念。

通過描述某個事物或圖片來說明某個道理。蘇軾《題西林壁》見嶺側峰,遠近不同。我不知道廬山的真面目,但我只在這座山上。“在描述了西林的風景之後,我做了壹個哲學上的探討。

在敘述和描寫過程中,為了突出某些人物或事件,用其他人物或事件作對比和襯托。王維《鳥鳴溪》“人閑桂花落,夜靜山空。月出,鳥鳴,在春溪時用“花落,月出,鳥鳴”來表現春溪的靜謐,這是壹種對比。這種表現手法常見於懷古詩中,往往通過今昔對比來體現跌宕起伏。李白《訪越古》“越王勾踐破吳貴,將士歸家盡。宮女像滿春廳裏的壹朵花,但今天只有鷓鴣在飛。通過對龔玥遺址的對比描寫,表達跌宕起伏的心情。

修辭在詩歌中的運用包括比喻、借代、排比、誇張、擬人、設問和反問句。賀鑄《玉案》“有多少閑情?宜川煙,滿眼風,梅子黃雨。”修辭手段,如反問句,比喻和排比的使用。李白《秋蒲之歌》三千白發,愁似長須。鏡中秋霜不知從何得”,運用誇張和比喻。杜甫的《江村》,“水中鷗從梁來,相親相愛”,運用了擬人修辭格。

通過寫東西來表明某個中心來表達自己的意誌。如余士南《蟬》“飲綠露,流響疏桐。響而遠之,不從秋風。”靠蟬來表達自己的意誌:品德高尚的人,不需要壹些外界的支持,就能聲名遠揚。

虛擬現實與真實寫作的結合。李商隱《雨夜給北方友人的壹封短信》“問及歸期,秋池夜雨起。* * *何時剪西窗燭?但話當夕雨”。《晚雨》是寫實的,“* *剪西窗燭”是虛幻的,表達了作者對理想境界的追求。

古詩詞中經常使用典故,不僅豐富了詩詞的內容,也增加了讀者理解的難度。但考題中出現的典故,應該是大多數考生都熟悉的。比如1996年的高考,有三個典故,分別是“美酒上河,橫塑曹公”,“紫蓋黃旗”,“赤壁東風”,“南陽臥龍,八陣成名”,依次是曹操,孫權,諸葛亮。

渲染和對比這兩個詞是傳統的繪畫技法,在詩歌中也用景物描寫來渲染某種氣氛,烘托人物的某種意境。王昌齡《在芙蓉客棧與辛健別離》“寒雨夜入吳,福建孤在。若洛陽親友相問,壹片冰心在玉壺。”第壹句“寒雨夜入吳連河”,籠罩在吳越的煙雨中,編織著無盡的心事網。夜裏的雨,增添了秋天的蕭瑟,也渲染了離別的陰郁氣氛。大面積淡墨,紙滿煙雨,烘托出“平淡明送孤山”的廣闊意境,神韻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