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霍童民歌中的詩與距離

霍童民歌中的詩與距離

?7月30日下午,我們班組織活動,來到霍童村。雨中的霍童民俗文化街更有詩意。三三兩兩的學生,穿著嶄新鮮艷的藍紅相間的衣服,撐著壹把把五顏六色的雨傘,漫步在獨具明清特色的老街小巷。也為略顯落寞狹窄安靜的古街增添了活力和亮色。微風細雨中,從容淡定。不經意間,我走進了壹座古老的房子,屋頂鋪著厚厚的靛藍色瓷磚。在古宅的大廳中央有壹幅霍童的山水畫,上面是崔(明)寫的壹首霍童民歌。山歌兩旁,有對聯:“雙星過江,慶魯壽,麒麟送子旺。”紙的顏色是鮮紅色的。這幅對聯明顯是結婚對聯。按照傳統習俗,祖屋有後代的年輕人結婚,要在祖屋的大廳裏貼對聯,點上香爇蠟燭,向祖先報喜。

對民俗感興趣,沒時間細讀,就用手機拍了下來。最近偶爾有閑暇,就慢慢看。很像牛吃草,現在反芻和品嘗它。

?壹般來說,民歌是民間文化藝術和群眾共同創造的。而這首民謠,是壹個書生寫的,精雕細琢。作者是崔,明代霍童村舉人。

民謠是壹首七言古詩。作者深情地贊美了美麗的霍童山,表達了作者對家鄉自然風光的無比熱愛!山川奔騰,火通山的磅礴氣勢寫得淋漓盡致。“碧海隱隱望彭島,清都隱隱在桃花村。”寫得極是,霍童山是東南之勝,巍然屹立,面朝大海。可以和神仙居住的清朝都城蓬萊相比,世外桃源也不過如此!大賦的手法極大的誇大了所布局的能力。滿滿的愛,滿滿的歌,奔放奔騰。相傳火通山古稱火通山。山高溪低,面朝大海。九十九峰形似蓮花。霍林東田名列“三十六小東田”之首。唐天寶六年(公元747年),唐玄宗將霍童山命名為“霍童山”。“霍林洞”得名“霍童洞”。?如此美麗的景觀,難免會給人以長生不老的錯覺。道家對人間仙境情有獨鐘。人間仙境是道教的故鄉。道教徒渴望在這裏找到壹條通往遠方的路。難怪這麽多道士爭相在此修行。

?在遠方,想得很遠。田園景觀更適合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自古以來,農業就靠天吃飯。當它與神的智慧相遇,世間萬物,加上風調雨順,沒有天災人禍,人們的生活會更好。溫飽問題解決後,培養人才,好好讀書,求名利,濟世。然而,並不是每個有識之士都能報效天下,大顯身手。所以,那些命運坎坷,時而倒黴的人,就想著去名山大川旅遊,躲進空門,求長生。他們的理想追求,正如現代人所講的詩和遠方。

?富則濟世,窮則獨善其身。是儒道結合,也是儒道分野。儒道是分不開的,因為妳中有我,我中有妳。古代文人幾千年來壹脈相承。

?這首民謠也反映了作者儒道思想的糾結。作者的思想深受陶淵明、李白思想的影響,有著世外桃源的情結和遊道成仙的眼光。詩風深受李白浪漫詩風影響,至今仍有斧鑿痕跡。試舉如下:李白《蜀道難》詩:“碉樓關雖堅,山歌”詩,“霍童山是什麽?”李白的詩《夢登天目山》是“登上五聖峰,影貫神州”,“山歌”是“夏柒錢球遇上赤城”。李白在南京壹家酒店的離別詩,哦,去問問這條向東流的河詩和民歌詩“試著用君傳播東南亞的美”。李白的詩《壹曲廬山禦史魯徐州》《大江壹去不復返》《山歌》《大地何以不歸》……從以上事例,可以看出作者對李白詩歌的喜愛與傳承。

?《霍童山歌》有壹首七言古詩的氣勢,描寫了閩東山川的大美,人物對山川的迷戀。《霍童民歌》寫了那個時代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寫了屬於那個時代的詩和遠方。這是壹部不可多得的傳世佳作,數百年來壹直為人們所稱道。

閩東自然環境優美,火通山文化底蘊深厚。深入挖掘旅遊資源,發展旅遊業,大有可為。這次閩東之行收獲頗豐,也讓我們深深愛上了閩東的秀美山川。

(寫於2017.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