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同音詞是壹個民族內部用於交流的語言,是識別壹個獨立民族的主要標誌之壹。
漢族的諧音最遲在古代的夏商周時期就有了。當時全國* * *叫“雅言”,主要流行於黃河流域。中國第壹部詩集《詩經》的語言是雅言。在漢朝,* * *的國語叫做“通榆”。唐宋時期,人們寫文章、作詩,十分註意“音”(國家頒布的讀音)的使用。明清時期,中國人在同壹種語言中被稱為“官話”。民國時期,中國人用同壹種語言稱為“國語”。新中國成立後,中國人用同壹種語言稱為“普通話”。
普通話以北京音為標準音,以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以典型的現代白話文為語法規範。它作為中華民族諧音的地位是歷史形成的。壹方面,北京話作為北方方言的代表,幾百年來作為政府的通用語言流傳到全國各地,發展成為“官方方言”;另壹方面,在“白話文運動”之後,作家們有意識地用普通話寫作,大量典型作品湧現出來,成為書面普通話的標準。“普通話運動”增強了北京話在口語中的代表性,促進了北京音成為全民族的標準音。北方方言區特殊的政治、經濟、文化地位和人口優勢,奠定了普通話作為漢族同音字的地位。普通話的歷史和故事
普通話是現代漢語的口語形式。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自古以來就有方言的差異。方言的存在給交流帶來不便和隔閡。為了克服方言帶來的隔閡,必須有與各種方言交流的同音異義詞。
自古以來,漢語就有方言和* * *諧音。據史書記載,春秋時期,孔子稱* * *與雅言同語。按現在的地理位置,孔子的出生地是山東。孔子當時有來自世界各地的3000多名徒弟。古代有方言,各地的學生都說自己的方言。孔子講課如何讓各國學生聽懂?因為當時有* * *諧音叫雅,孔子講課時用雅,所以交流沒有障礙。
據史料記載,到了漢代,* * *同音字進壹步發展。當時同音詞被稱為通用語。不同地方說不同方言的人可以用共同語交流,這是古代的情況。明清時期社會大發展,明清時期方言依然存在。有方言就壹定有* * *諧音。到了明清時期,稱* * *為官話是同壹種語言。
明清時期,普通話得到了進壹步發展。到了19年底,也就是清朝末年,中國的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受到西方學術思想的影響,尤其是日本人的影響。明治維新前後,日本大力推廣日語諧音,日本人把日語的民族諧音稱為國語。官話壹詞最初是中國古代壹本書的名字,日本人把官話當作壹個民族諧音的名字。19年底,受日本語言生活的影響,官話壹詞也從日本傳到了中國。明清的時候我們* * *叫官話,清末的時候從日本來了壹個詞“官話”。19年底,中國的文化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官話壹詞流傳開來。
辛亥革命後,為了發展中國的經濟和文化,壹些語言改革家建議向日本人學習,在我國推廣普通話。官話壹詞在民國時期得到了當時政府的認可,成為國家同音詞的正式稱謂。
從古至今,漢族的同壹種語言有好幾個版本,包括雅語、通用語、官話、民國國語。名稱不同,內容基本相同。1949,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走上了壹個全新的階段。為了發展新中國的文化和教育,我們還應該推廣民族語言,克服方言差異造成的障礙。20世紀50年代,我們想推廣民族語言。歷史上有幾個不同的名字。我們應該叫他們什麽?
上世紀5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考慮到我們是統壹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的語言文字都是平等的,而民國時期的國家語言實際上是漢族的* * *諧音,而不是其他少數民族的* * *諧音。為了突出我們是壹個多民族的大家庭,為了突出各民族語言文字的平等,我們在50年代經過深入研究,決定不采用普通話這個名稱。如果叫普通話,恐怕會被誤解為把華人放在中國其他民族之上。如果不是普通話那叫什麽?
經過研究,我最終決定叫它普通話。普通話這個詞不是50年代發明的,而是19年底文獻中提出的。19年底到民國,當時說的普通話和50年代人民政府推廣的不完全壹樣。普通話這個詞本來的意思是說不同方言的人壹般都能聽懂這樣壹個東西,尤其是在五種方言混雜的大都市。如果說不同方言的人可以隨便交流,那就叫普通話。
我們拿這個概念,給它加上科學內涵,讓它的內容更加科學清晰。這是人民政府成立以來,我們所說的“普通話”。
我們今天說的普通話,內涵明確,定義科學,以北京音為標準音,以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以典型的現代白話文為語法規範。這是國務院2月發布的《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明確規定的,1956。從1956到現在,普通話的含義就像我剛才介紹的那樣。聽了我的介紹,就不難理解所謂的普通話就是現代漢語了。顯然,當我們進入信息網絡時代,大力推廣普通話對我國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