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課程標準的目標和要求是什麽?
1.欣賞文學作品,可以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理解作品的內涵,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作品的思想情感傾向可以聯系文化背景來評價;能夠講述自己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意象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2.讀古詩詞,通過積累、領悟、運用,有意識地提高自己的鑒賞能力和審美情趣。二、分析常見考點?
分析近幾年詩歌鑒賞的考題,我們發現以下是詩歌鑒賞的常見考點:1。理解作者在詩歌中的情感。?
詩歌是最適合抒情的體裁,所以理解壹首詩的思想感情非常重要。那麽,我們如何把握詩歌的情感呢??壹是要了解人們對“詩”的認識,多關註詩人平時的生活經歷;第二,要用詩歌的形象來理解;第三,要註意題後的註釋和題幹的提示。比如江西考杜甫寫的《在國外的壹夜》,題目是:這首詩如何表達詩人的感情?我們結合考題後面的註釋,“公元765年,杜甫被迫辭職離開成都草堂,途中寫下這首詩。”以及通常對杜甫生活經歷的理解,以及詩中的獨立、年老、疾病、沙鷗等意象,不難得出結論,全詩表達了詩人孤獨(蒼涼、失意等)的情感。).再如2007年雲南省中考10題:讀《隋江長安九天詩》驅心離南雲,隨北雁形。故鄉籬笆下的菊花,今日開多少花。”這首詩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請分析這首詩的內容。“從詩的內容來看,詩的前兩句說,我雖已隨雁離開故鄉,心卻在追逐故鄉的雲,說明我的心還在牽掛著故鄉;在詩的最後兩句,我寫我想起了家鄉的菊花,想起了開了多少花。表面上是懷念家鄉的菊花,實際上是表達對家鄉的懷念。所以這首詩也表達了詩人思念家鄉的思想感情。?
2.明白這首詩或詞寫了什麽嗎?總結其要點。如何總結內容的要點?第壹,要學會尋找“詩意的眼睛”;二要分析層級關系;第三,要認真閱讀題目。如山東高青考範仲淹《漁父傲》題:此詞為範仲淹駐西北邊防時所作。寫下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的名字 _ _ _ _ _ _ _ _通過對商洵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異”字就是眼字。 如果再問,什麽叫“不壹樣”?邊塞秋景也。看完下壹部電影,我們也可以發現下壹部電影從上壹部電影的場景變成了人。我也問,是什麽人?邊塞戰士強烈的思鄉之情也。上下片的層次關系是先寫風景,再寫感情。3.形容詩詞中的美妙畫面。?
古典詩歌用很少的文字表達豐富多彩的生活,所以含蓄是古典詩歌的重要特征。如今,人們不得不還原古詩詞的無窮含義,才能理解其精妙之處。所以,通過再造想象來描繪古詩詞中的畫面,是壹個很流行的問題。如何描述圖片?壹個是激發想象力,壹個是形象地表達出來。在平時的閱讀活動中,要教會學生運用想象力去欣賞和品味每壹首詩,有意識地調動和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如果我們欣賞王維的“大漠孤煙,長河落日圓”,壹定要閉上眼睛想象這樣壹幅畫面:茫茫戈壁灘上,炊煙獨自升起;奔流不息的黃河上,掛著壹抹夕陽。?
4.談談讀詩後的感受或感悟。?
讀壹首好詩,不僅僅是為了獲得壹時的美感和享受,更重要的是從生活中獲得壹種靈感,從而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古典詩詞的啟蒙功能也是命題者經常舉起的壹面旗幟。如:浙江金華王考安石的《登飛來風》,題為:妳從這首詩中學到了什麽人生哲學?回答這類試題的關鍵是先閱讀,後感受。比如“無所畏懼”和“最高境界”是產生感情的關鍵詞。據此,就不難實現“站得高才能看得遠(或者說任何時候都不要害怕困難和挫折)”的哲學。
這是壹個很難的問題,但是提議者很喜歡她。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要掌握欣賞和評價的常用角度:壹是景物描寫的方法(如景物的色彩、近景和遠景的結合等。),第二,修辭手法(如對偶、比喻等。),第三,文字的錘煉。然後說它的美或者表達效果。比如江蘇鹽城考孟浩然寫的“我們看綠樹繞妳村,遠山淡蘭”對聯,就是千古名句。請選擇壹個角度(如表達方式、語言運用)做壹個簡要的鑒賞。我們可以這樣回答:這兩首詩近景和遠景的結合,描寫了山村美麗的田園風光,表現了詩人對農家生活環境的熱愛(角度1)。妳也可以這樣回答:這兩首詩運用對偶手法,“綠樹”對“青山”,“村邊”對“郭外”,詞性相同,相互對應,非常工整(角度二)。妳也可以這樣回答:這兩首詩的文字很寫實,詩中有圖。例如,“和”字表示擁抱綠樹的情態,突出村莊邊緣郁郁蔥蔥的綠樹。“斜”字生動地描繪了村外青山由近及遠延伸的景象,畫面感極強(角度3)。?
總之,只要掌握了中考詩歌鑒賞的知識點和技巧,拿高分並不難。?
詩歌鑒賞怎麽做?
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考試說明》對詩歌鑒賞的要求。考大綱的要求是:閱讀簡單的古詩,欣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性。這清楚地告訴我們,古詩詞(包括詞、歌)作為鑒賞材料,是簡單而不是艱深、晦澀、有爭議的;不會有太多的典故(是的,中學課本上也出現過),也不會對背景材料了解太多;篇幅短,詩應為絕句或格律詩,字應在中音以下,歌應為詩;應該是文學上的美好,知名的或者哲學上的;鑒賞重在形象、語言、技巧、思想。命題的方式壹般是2~3道小題。可能有以下幾類問題:壹是對詩歌內容的認知。包括對關鍵詞的理解,比如2002年高考題《這夜曲》中有“折柳”的意思,《王羅》中“王羅”指的是什麽四個人,“當代風格”怎麽說等等。包括對詩歌內容的理解,比如辛棄疾的《清平樂》、《毛焰低小》寫的是怎樣的人生;包括對詩歌主題的認知,如李白的《靜夜思》表達了什麽主題;還包括對詩歌風格(豪放婉約)和情感基調(恬靜、閑適、憤懣、憂郁)的認知。另壹種是針對給定的壹首詩寫壹篇鑒賞文,要求考生對該詩的表現形式(即意象、語言、表達技巧)進行鑒賞和評價,或者對其內容進行評價,字數在100字左右。另壹種是給兩首寫作內容相近的詩,請他們比較優劣。2002年在京高考,就是比較王之渙的《蒼鷺樓》和常蕩的《蒼鷺樓》,說明為什麽王石比常時好。當然具體題型可能會有壹些小的變化,但是大的方面是不會變的。其次說說做詩詞鑒定題的壹般操作流程。1,認真看完題,明確命題指向詩歌鑒賞,難免“人各有所見”。考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發表不同意見,符合?
文學作品閱讀規律也體現了創新教育的要求;但高考作為選考,有其自身的特點,肯定會對題目進行必要的限制。所以對題目的考查壹定要細致,壹定要看清題目的要求:是對詩歌某壹方面提出問題,還是對詩歌整體的綜合要求進行欣賞和評價?2002年全國高考只出李白絕句中“折柳”的題,而北京卷則要求對王之渙和常蕩的兩首同名詩進行整體比較,說明王的詩更勝壹籌的原因。所以回答問題的時候壹定要按照題目的要求來回答,不能粗心大意,答非所問。?
2.把握詩的主題,選擇欣賞對象?
詩歌作為高考試題,對很多考生來說理解起來不會太難(同學們要註意另壹種傾向,人為誇大立場,探究瑣事,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而且選材壹定要內涵豐富,呈現多角度多方面的特點,可以給考生提供壹定的自由發揮空間。寫題目時,要在基本把握主旨的基礎上,迅速確定自己的欣賞點。詩歌的欣賞可以從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兩個方面入手。就思想內容而言,壹般可以從以下八個方面來確定欣賞點:(1)愛國,抵抗外敵入侵;(2)譴責暴君的暴政;(3)譴責統治者的奢靡生活;(四)關心和同情民族疾苦;5]表達作者自己的高尚情操;[6]謳歌親情、友情、愛情;(7)熱愛自然,謳歌大好河山;做有哲理有啟發的人生。從欣賞形式(語言、表現手法、藝術風格等。),可以重點從以下八個方面來確定欣賞點:(1)詩中有畫(色彩搭配、點面結合、動靜結合、錯落有致等。);(2)情景交融(以情景寫情景,以感情寫情景,以感情寫生活情景,以感情染情景等。);(3)對比與對照(靜態情景對動態情景,靜態情景對動態情景,音樂情景寫哀樂,哀樂情景寫寫樂等)。);⑷巧妙運用修辭(主要是比喻、擬人、誇張、對比、象征等。);5]形象生動(這個形象既指作品中描寫的形象,也指詩人本人的形象);[6]含蓄暗示,意在含蓄;(7)語言特征(清新、典雅、明亮、含蓄、華麗、熱烈、凝重、陰郁等。);創作風格(豪放婉約、田園詩、邊塞詩、現實主義、浪漫主義等。).3.咀嚼推敲作品,註重分析評價?
學生在做詩歌鑒賞題時常見的錯誤有兩種:壹是壹概而論,架空分析;壹種是逐句解釋或翻譯,不做具體中肯的評論。這顯然違背了詩歌鑒賞的要求。所以要寫“這首詩有什麽好”“為什麽好”的文章。抱著科瓦奇也不遠了。久而久之,鑒賞能力就會提高。4、精心組織語言,獲取準確規範?
詩歌鑒賞從客觀選擇題變成了主觀表達題,無疑對考生的語言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詩詞歌賦語言簡潔生動。詩歌的文字如果幹澀無味,必然會拒人於千裏之外,所以要力求準確、傳神、文藝。語言表達能力絕非壹日之功,壹定要多揣摩,多借鑒,平時勤寫。寫詩詞鑒賞詞時掌握壹些語文學習中遇到的成語也是有幫助的。比如“登山充滿情懷,看海充滿意義。”“所有的場景都是感傷的。”“有了X形境界,就都out了。”“壹言不發,都是浪漫。”“虛與實,動與靜。”“風景交融”、“首尾呼應”、“鋪墊”、“壹展宏圖”等等。需要強調的是,這些文字評論中常用的詞語,並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靈丹妙藥。只有用對了,才有效果。機械套用的話,就反了。?
最後說壹下做詩歌鑒賞題的壹些基本方法,供同學們借鑒。
(壹)認識世界,關註背景?
?“文章寫在時,歌詩寫在物”,“詩言誌”是我國古代詩歌的優良傳統。雖然作為高考賞析材料的詩詞不會對背景材料有太多要求,但有些中學生必須了解著名詩人及其所處的時代。比如杜甫就是壹個愛國愛民的詩人。他住在成都草堂時,正值安史之亂。陸遊和辛棄疾生活在南宋時期,是著名的愛國詩人。王維和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如果有壹些學生不懂的背景材料,必須參與鑒賞,就會有筆記,閱讀時不能忽略。如杜甫《春望》:“國雖四分五裂,山川長存,草木皆春。傷心之態,不禁淚流滿面,鳥語驚人,離愁恨。戰爭持續了半年多,家書難得,十萬黃金。我撫摸我的白發。它已經變得太薄了,再也裝不下發夾了。”如果不理解這首詩寫於安史之亂,叛軍進入長安後,就很難落實“國破”與“烽火”、“情”與“恨”與“別”的含義,更難以把握全詩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