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如何發掘李白山水詩中的景、情、理

如何發掘李白山水詩中的景、情、理

壹,

相比較,突出李白心中的“豪情”。

壹切都是感性的。詩人“籠天地於形,挫萬物於筆尾”,“登山滿懷情,觀滄海溢海”,創造了優美的意境和感人的藝術形象。壹個優秀的詩人和詩人的詩,總是烙有時代的印記。但由於作者的世界觀不同,理想追求不同,人生經歷和際遇不同,即使身處同壹個朝代,寫的是同壹個題材的作品,所歌頌的東西是壹樣的,但作者所表達的感情和心態也是不壹樣的,其詩歌的風格也是不壹樣的,所以《風景》中所包含的“情”就大相徑庭了。作為送別詩,李白的《三千尺桃花潭》看似歡快,王維的《第二次出使安西》看似悲涼。

李白山水詩的獨特性表現在他奔放的情感上。他的詩充滿自我表現和主觀抒情,感情的表達有壓倒性的氣勢。李白用他“驚風雨”“哭鬼神”的妙筆,生動地描繪了祖國的名河。他的山水詩大膽的藝術風格也來自於他如黃河般澎湃的激情。他不把自然景物作為單壹的描寫或描繪對象,而是把它與抒情元素、他豐富的想象力和深厚的感情有機地結合起來,像壹支巨筆壹樣用飽含感情的濃墨直接抒寫,酣暢淋漓,激昂豪情匯成不可抗拒的洪流,給人以強烈的情感激蕩和沖擊。在李白的《難蜀道》中,有著強烈的主觀抒情色彩。它藝術地吸收了古代蜀道蜿蜒、雄偉、高遠、粗獷的特點,描繪了壹幅色彩斑斕的山水畫。之所以能形容得如此感人肺腑,主要是因為全詩註入了無拘無束的浪漫激情。詩人並沒有客觀冷靜地把蜀道的面貌描繪在我們面前,他並不是對自然無動於衷。而是用充滿感情的巨筆描繪蜀道的山、水、日、月、星,用熱烈的贊嘆來表達自己的理想情懷,以此來抒發自己的感情,摒棄山水,揮灑自如,變化突變,迅疾,震撼動蕩,奇哉怪哉。“蜀道難學,難於上青天”三句詠嘆,都是為了抒情性強,蕩氣回腸,構成了全詩的情感基調。

王維詩歌中的弱情感與李白詩歌中的強烈情感截然不同。王維詩歌裏的情感是多麽的淡化和冰冷啊!這是因為詩人的人生理想和社會經歷不同。40歲以後,王維過著“身在朝廷,心有山野”的半仕半隱的生活。“隨著歲月的流逝,給我平靜,從壹萬個問題中解脫出來。我自問自答,空知歸林”(《答張副府尹》)。他對仕途的厭倦和對人生的冷漠在他的山水田園詩中表現得非常突出。王維從他當時的隱逸情懷出發,特別欣賞和喜愛清雅的景色和清幽的環境,尤其是適應佛家靜穆閑適思想的生活和自然中壓抑、悲涼、冷漠的壹面,並加以主觀渲染。因此,王維作品中出現的自然景物往往不是熱鬧的,而是非常寧靜空寂的,甚至是冷寂的,深深感染了作者的禪意思想和情感。如果我們聯想到“空山上似乎沒有人”“太輕了,誰都聽不見”“溪裏沒有人”這樣的句子,我們不禁驚訝於詩人感情的冷淡與孤獨。他的詩“破城過舊渡,滿落葉秋山”“寒塘映枯草,高亭傾疏桐”“天高秋明,聞之驚人”等,有壹種壓抑的氣氛和冰冷的感覺,就像古代寺廟的冷鐘,給人壹種冰冷的感覺。靜而近乎空,靜而略空,則或多或少地表現出詩人審美趣味消極出世的陰郁壹面。“穿越季翔寺”是壹個孤獨而幽靜的境界,那裏有壹條小路沒有人走,鐘聲響起也不知道去了哪裏,然後是壹排排參天的老樹和大山!詩人用“冷”這個詞來形容“太陽的顏色”。這個“冷”字真的很奇妙。夕陽西下,昏暗的余輝塗抹在深深的松林上。這種情況怎麽能不“冷”呢?使人“忘卻讀書的人生體驗,壹切思緒歸於沈寂”(古語)。

通過比較,讓學生從同壹題材的作品中體會到不同的思想趣味和審美感受,對開拓視野、激活思維、進壹步提高詩歌鑒賞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三個。

相比較而言,李白的“壯麗景色”更為突出。

所謂比較,就是尋求許多事物之間聯系或區別的思維過程和方法。是人們認識事物、解釋問題、明辨是非、決定競爭與否、解決問題的最常見、最簡單、最有效的方式。俄羅斯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比較是壹切理解和思考的基礎。正是通過比較,我們理解了世界。”正確運用比較法可以幫助學生提高閱讀鑒賞水平,獲得規律性的認識。比如唐代的李白、杜甫,他們是浪漫主義詩人,也是現實主義詩人。李白的詩豪放飄逸,氣勢磅礴,充滿豪情。他們用震撼的筆觸,營造出瑰麗的意境,不矯飾地展現自己的內心世界。如:“既然上天給了人才,就讓它就業吧!,旋壹千銀子,全回來!”(《入酒》);“總有壹天,我要乘風破浪,揚帆直上,跨過深深的大海”(這是很難做到的)。杜甫的詩沈郁悲壯,具有豐富的社會政治內容,強烈的時代氣息和強烈的憂國憂民思想感情。如:“國雖四分五裂,山川長存,草木春暖。在那裏花瓣已如淚珠般落下,孤獨的鳥兒唱出了它們的哀怨”(《春天的希望》);“我從三千英裏外趕來。現在帶著秋天的悲傷,帶著我百年的悲哀,我獨自爬上這個高度”(爬山)。通過比較,學生對這首詩的不同風格和流派的特點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對提高學生的鑒賞水平和解題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

在唐詩教學中,老師們可以拿李白和王維做比較,他們都生活在盛唐時期。兩人都對山川有著獨特的感情,與山川融為壹體。大自然激發了他們奇妙的想法,他們卻選擇了自己誌同道合的山川來吟詠。李白選擇了《莊經》:巍峨的山川,高潔的日月星辰,曠達、粗獷、雄偉、寬廣、爽朗、壯闊,充滿陽剛之美;王維選擇了“柔景”:清新爽朗的風和明月,古樸宜人的小橋流水,精致柔弱,閑適溫柔,輕如柳,細如柳絮,味如嚼橄欖,寓意悠揚,女性美十足。

李白壹生遊歷甚廣,傲立山林,寄情山川,入蜀,留下了壹句千古名言“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出了三峽,留下的是“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空谷;南行至江浙,留下“兩岸青山相對,孤帆自曬”的長河畫影;在廬山上,我留下了“直下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壯麗畫卷;東至齊魯,留下“黃河之水如何移出天外,入海洋,壹去不復返”的荒涼風光;西遊華山,留下“黃河萬裏摸山,渦樞紐轉玩雷”的壯麗篇章。再如“狂風吹下天門山,白浪高過瓦罐亭”(《橫江六首》)等;“壹條直線上天,其頂入天,頂上五聖峰,影貫神州”(《夢裏登天目山》);“白雲映水搖空城,白露滴珠落秋月”(《金陵城西塔下吟月》);“千瀑競流,萬壑轉石雷”(《蜀道難》);都是以崇高的高度為鄰居,選擇“壯美的風景”來表現遼闊、雄偉、壯闊、壯闊的特點,具有驚心動魄的陽剛之美。

王維的田園山水詩中,“空”“靜”二字,特別愛寫山水。壹個“空”不僅用來形容山的寂靜和空曠,也用來表達他的隱逸情懷。“而黃昏時,靠近壹個排空的水池,思想可以征服情欲——龍”(《過季翔寺》),黃昏時,面對開闊幽靜的水池,再與寺中修行的僧人交往,詩人不禁聯想到佛教的故事,他的詩歌有壹種空靈的靈氣。詩人似乎特別喜歡用“空山”這個詞,但它所表達的境界在不同的詩中是不壹樣的:“雨後空山”(《山中的壹個秋夜》)著重描寫了秋山雨後的空寂與潔凈;“夜靜春山空”(《鳥鳴溪》)重點描寫了夜晚清幽的春山;而“空山上似乎沒有人”(《柴璐》)重點描寫的是空山冷山。因為沒有痕跡,所以這並不是真正的“空”山。在詩人的感覺裏,顯得空蕩空曠,就像遠古時代的大地。再比如《空堂欲看二更》(秋夜獨坐)《贏物自在》(我終南山的靜修)《秋雨裏的煙火晚了》(在我久雨後的輞川小屋)《還有什麽能比回家更好的呢?”(答張副知府)“空愁是人常有的”(蒙城坳),“外人只看空山厚雲”(桃城坳)。王衛40歲以後過著“身在朝廷,心系”的半仕半隱的生活。“隨著歲月的流逝,給我平靜,從壹萬個問題中解脫出來。我自問自答,空知歸林”(《答張副府尹》)。景物的選擇傾向於“靜景”,他對仕途的厭倦和對人生的冷漠在他的山水田園詩中表現得非常突出。

通過以上的對比分析,學生可能得到的不僅僅是壹個數量上的積累,還能更深刻、更準確地把握這首詩的主題。通過對詩歌中所描繪的意象的比較,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生活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感受詩歌的藝術魅力。通過比較法的教學,學生可以更容易地發現不同詩人詩歌的藝術風格,讓他們在品味的同時真正感受到祖國語言的奇妙。相比較而言,突出李白作品中的“理趣”。

中國古詩內容豐富,風格多樣。在詩的國度裏,有些是以“理趣”為主導的。所謂詩中理趣,是指詩中包含或有意闡述某種人生哲理,讀者從中得到某種對人生的理解。在這裏我想指出的是,詩歌中的趣味感和哲理詩不是同壹個概念。哲理詩主要用來闡釋某種人生哲學,其表達方式主要是議論,而不是描寫、敘述和抒情;詩歌中的理趣,只包含某種人生哲理或某種理解,其表現手段不排斥敘事、景物描寫和抒情,甚至主要是敘事或景物描寫和抒情。有趣的詩有兩種:第壹種,含而不露,讓讀者從題外之意、言外之意中去咀嚼和理解。第二,直接發現。這與前壹個正好相反。詩人直接向讀者講述自己的人生感悟和詩中蘊含的哲理,與讀者分享自己的興趣所在。有些詩因其意趣的豐富而流傳千古,如“舉頭望去,發現是月色,再沈回去,我忽然想起了家”,“我為明月愁,隨妳去夜郎西”,“清水出芙蓉,天然雕”,“今人不見古月,本月曾照古人”, “總有壹天我會乘風破浪,直掛雲帆濟滄海”等詩句,人們耳熟能詳。

在李白的《行路難》中,“我願渡黃河,但冰噎渡口,我願爬太行山,雪滿天”象征著人生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很難去!旅途很辛苦,路很多,現在安全嗎?”前路艱難,雖然以後會有機會,但各種艱難險阻,矛盾在詩人腦海裏壹閃而過。最後,詩人出於自己積極入世的願望、毅力和決心,唱出了這樣壹句千古名句:“總有壹天,我要乘長風破浪,直掛雲帆濟滄海。”這發自內心的吶喊,驚心動魄,感人至深,激勵了千百年來無數命運坎坷,誌向艱難的人們。詩人並沒有因為世事的艱難而放棄對理想的熱情追求,但他依然堅信自己的理想和抱負總會實現。這首詩以現實與理想的矛盾為基調,以作者的情感起伏為線索。在揭示抒情主人公復雜心路歷程的過程中,表現了詩人執著追求理想的精神,讓人感到真實和感動。

李白的山水詩鮮明地反映了我們民族對自然的審美意識,蘊含了我們民族對自然美的認識,積澱了人類對美的追求的執著。詩人往往用不斷動人的自然意象來表達他們奔放的精神和情感,而這種情感的重要內涵就是昂揚進取。《提前釋放白蒂城》這首詩是壹首永恒的絕唱:“當妳告別白蒂時,妳可以在江陵的壹天內歸還它。兩岸猿猴止不住哭,輕舟已過萬重山。”詩人駕舟,辭白蒂,下江陵,壹日千裏;放眼未來,聽猿語,兩岸青山。在蜿蜒險峻的三峽江上以如此高的速度航行,這不正是人類駕馭自然、搏擊風浪、勇往直前的偉大力量嗎?多麽壯觀的景象和氣勢!它給人以驚心動魄的力量,河流的飛動之勢正好象征了詩人的進取精神。所以這首詩既給人高速前進的快感,又讓人領略到人類駕馭自然的巨大力量和氣魄。讀完詩,我們心中充滿了浩然之氣和積極向上的誌向。它向我們展示的是中華民族昂揚的精神和勇往直前的力量。它有著超出字面意義的功能,它成為了激勵人們努力工作、積極進取的情感信息的載體,釋放出持久的正能量!

李白的山水詩不僅在思想內容和藝術手法上體現了詩人的本體意識,而且涉及到時代、社會、民生、幻滅等諸多問題,具有壹定的社會歷史意義。李白的山水詩不是單純的寫山水,而是寫感傷的山水。那些“無盡的文章,不是月亮露的形狀;唱花草,做浪漫愛情的純情之作,不能與李白的山水詩相提並論。同樣的風景,李白的“清溪清我心,水色異於水”和“山止平原始,河蜿蜒過曠野”有著悠長的韻味,讓人深思。但是,如謝朓的《晚登三山去》,鮑照的《月城西樓戲》,《先離花,不離葉與風告別》,肖鋼的《斷柳》,“密鳥飛於道,風輕花落晚”,庾信的《風和山塘》可見,沒有情感的品質,任何風格都無法打動人心。

謝靈運也是山水詩人,被譽為中國古代山水詩的鼻祖。通常,我們在肯定謝詩歌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時,不無遺憾地認為,他的山水詩“往往拖著壹條玄學的尾巴”,即他的山水詩並沒有擺脫魏晉的影響,從而表現出“理”與山水的分離,達不到李白感傷山水的藝術境界。謝靈運的詩很少有好的,但是名句很多。在中國幾千年燦爛的文學中,他的山水詩給人印象最深的是散落在各種詩詞中的“名篇名句”。比如“野沙岸凈,天高秋明”(《第壹次去縣城》);“春草長在塘裏,楊柳變成鳴禽”(《爬塘上樓》);“明月照雪,北風強弱”(《年幕》)等。,真是像鮑照所形容的“似初芙蓉,天生可愛”。其他名言,如:“白雲抱幽石,青翠麗清”(《過舒寧初》);“春晚滿是綠野高巖白雲”(《入栗鵬湖口》)等。,都是精雕細刻,以顯示他“文筆大貌”、“力窮求新”的藝術功力。而“文章中低頭看潭,擡頭看猿”(石門新營駐地)之類的句子,雖然觀察事物更仔細,但由於過於局限於對質,不容易理解,形象也不清晰。此外,謝詩中還有壹些句子被後人提出來評論,如“拾薇吟悲,苦吟酸”(《苦行僧寒》);“望此舍利而憂,悟之則寄矣”(《從金竹劍渡嶺溪》);“淺水緩,暮山照。荒林開滿花,哀鳥互叫蕭”(《七裏澀澀》)等借用景物或直接說明原因的句子來表達詩人內心的苦悶,排解孤獨。謝的詩雖美不勝收,但後人仍認為其詩有時過於沈重,有堆砌辭藻、雕琢失真之弊。

綜上所述,比較法在古詩詞教學中的應用,可以起到舉壹反三的作用。在對比中,突出李白眼中的“強景”;相比較,突出李白心中的“豪情”;相比較而言,突出李白作品中的“理趣”。通過反復比較,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會大大提高,知識面也會擴大。同時,學生獲得的知識是完整的,而不是零碎的;它是相關的,而不是孤立的;它是靈活的,而不是僵硬的。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只要教師認真尋找規律,掌握方法,就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的具體內容和詩歌中所傳達的思想感情,更好地理解詩歌所反映的時代特征、社會習俗、人物形象和社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