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收入無子女”指的是堅守丁克家庭模式,雙收入無子女的城市人。他們大多出生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有良好的學術背景;消費能力強,不用為孩子攢錢;很少使用廚房,不處理日常用品;經常出去度假;收入中等偏上。從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Xi安開始出現壹個“丁克”家庭,這個家庭被指責為“沒有後代,沒有責任感,沒有後顧之憂”,在社會上壹直處於邊緣地位。如今,由於工作壓力越來越大,育兒成本上升,壹些年輕人選擇“丁克”,他們中的壹些人後來選擇放棄“丁克”,成為“丁白”,但也有很多“Pinkod”堅持到最後。
近日,記者對Xi安雙收入無孩的生活狀況進行了調查采訪,揭示了丁克家庭的起起落落,大多數“丁克”期待“家庭和社會的包容和理解”;還有壹些“丁克”我行我素,只在乎自己的感受,不在乎別人怎麽評價,強調“我是丁克,我幸福”的獨特感受。
老“丁克”生意,根本沒時間關心生孩子。
上世紀90年代末,Xi出現了“雙收入無子女”現象。38歲的張林自稱是Xi安第壹代“丁克”,言談中有壹種瀟灑和自得。張林現在是廣東壹家藥廠在Xi安的總代理,年薪30萬。他是1998結婚的。那時候,他26歲。他大學壹畢業就投身商界,從挨家挨戶推銷藥品的推銷員到總代理。流浪的生活和激烈的市場競爭讓他無暇顧及家庭,更別說生孩子了。張林的妻子肖驍在壹家涉外旅行社做導遊,飛遍世界各地。兩個人分多分少,生孩子的事情壹推再推。後來,張被提拔為總代理,他的妻子成了旅行社的副總。兩人事業小有成就。套用壹句時髦的話,“可以封山育林(人)”,但他們已經適應了二人世界,對第三者“孩子”的到來缺乏心理準備,成為沈重的負擔;然後,年紀大了,就錯過了最佳生育年齡。夫妻倆經過深思熟慮,決定不要孩子,加入了“丁克族”。
張林夫婦認為不生孩子無所謂,但遭到父母的強烈反對。好在張氏三兄弟不會分手。作為妥協,他們答應支付他們弟弟的兒子上學的所有費用,直到他大學畢業。“這也是壹種心理平衡。反正我們掙的錢也花不完,要支持社會。”張林很開明
據記者調查,Xi雙薪家庭中,大多數出生於上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他們學歷背景好,消費能力強。他們不需要為孩子存錢,很少使用廚房,不處理日常用品,經常外出度假,收入在平均水平以上。
“丁克”夫婦的小資生活
有人形容,選擇“丁克”的女人,就像坐上了運載火箭,在職場上拼搏,在生活上講究品質。她們很前衛,強調自主和平等,願意嘗試新的生活,能容忍丈夫的平淡和溫柔。只要彼此都覺得自得、快樂、相互依存、懂得欣賞,就是有品位、有品質的生活。
30歲的絨毛和丈夫喬望山是大學同學。Villi因為工作雷厲風行被稱為“女強人”,而老公則是壹個很“小資”很享受生活的溫柔男人。他向往的是有壹份悠閑穩定的工作,每年都去旅遊,閑暇時打打橋牌去,或者看看經典電影。
大學畢業後,Villi在Xi安做房地產銷售員。婚後不久,丈夫喬望山去天津發展,成為天津壹家私企企劃部的負責人。維利有她自己獨特的人生目標。盡管她做“雙收入不要孩子”的決定遭到了包括父母在內的許多人的勸說和反對,但她仍然非常堅定地選擇了“丁克”家庭。去年,喬望山在絨毛的幫助下回到Xi安,在壹家企業的人事部做壹名普通的文員。他工資不高,工作也不太忙,也沒有什麽野心,所以決定做壹個家庭主婦。Villi工作很忙,業余時間也忙著充電和學習。但是她老公生活瀟灑,偶爾去看壹場經典電影或者音樂會,經常參加橋牌俱樂部的活動,晴天出去旅遊。周末,他們會在家裏舉行壹個小型聚會,點上蠟燭,喝巴西咖啡和法國紅酒,聽音樂,朗誦詩歌...
他們夫妻有各自的生活方式和品味,有各自的圈子。因為沒有對子女的關心,所以無拘無束。李惠特喜歡這樣的生活,也習慣了。她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改變什麽。對於未來,維利說,也許她會去偏遠地區幫助撫養壹個失學的孩子,或者在她的密友中認領壹個養女,這被視為壹種寄托。等到退休再去完成旅行計劃。至於養老,維利說,夫婦倆已經投了好幾份養老保險,以後動不了就把自己送到養老院,不給任何人增加負擔。
丁溝——Xi安“丁可”的最高境界
沒有孩子的家庭難免單調寂寞,生活總有個寄托。所以“雙收入無小孩”選擇了養寵物來打發時間,緩解疲勞和勞累,他們對寵物的愛和呵護不亞於自己的孩子。
8月1日,記者在“老雙收入無小孩”張琳家采訪時,看到張佳養了壹只鹿狗、壹只北京巴狗和兩只純種波斯貓。貓糧狗糧都是進口的,連貓身上蓋的沙子都是專門拿錢買的。張林看到自己的狗和貓,就壹只壹只的叫,很親熱。他壹會兒把這只名叫“寶寶”的鹿狗抱在懷裏,壹會兒把它背在背上,親它的嘴,舔它的鼻子,惹得其他的貓狗圍著他轉,屋子裏壹片狼藉。這時,女主人肖驍作為她的母親站了出來,她解除了父親的負擔,並成立了另壹個關愛中心。
張林夫婦稱自己為“丁狗”或Pinkod。他們是壹群發誓要把丁克發揮到極致(將他進行到底)的人。婚後,他們把孩子改成了狗。他們是Xi安最高級別的“丁克”,所以有人稱他們為“有灰的丁克”。在記者采訪的丁克家庭中,“丁狗”占了壹半以上,成為Xi“雙收入無子女”的主要組成部分。
Xi安的“丁克”有被邊緣化的趨勢。
“不孝有三種,最後壹種最大”。在中國古老的傳統中,生兒育女是人的本能和責任,而“雙收入無子女”必然會被詬病不生孩子,不承擔社會責任。同時,他的生活理念並沒有被主流社會所接受,已經被邊緣化。
去年6月5438+10月,有網友在網上發帖問“雙收入沒孩子”:“妳為什麽不要孩子?妳又不是生不起孩子。妳自己玩得開心,玩得開心,不顧父母感受。想想妳的父母有多想抱抱他們的孫子。妳考慮過老人的感受嗎?妳們是壹群自私的人,妳們本不該來到這個世界!我真的很鄙視這些自私的不想要孩子的丁克。這些自以為過著優雅、幹凈、無拘無束、自由生活的人,品嘗不到初為人父為人母的興奮、喜悅和滿足。因為有了孩子才是完整的人生,有了孩子才會延續妳們的愛情..."
“選擇丁克是我的自由。妳的理由是什麽?妳有什麽必要幹涉我?”帖子發出後,遭到了包括網友“兩代情”在內的許多“雙收入無子女”的強烈反對。隨後,已結婚7年未生育的網友“Xi安丁克”在網上發帖稱,生育壹個孩子,經濟上要花費數十萬元,心理上要承受難以言喻的壓力。最後,她坦言:“當我們走出生育的誤區,妳會發現妳擁有更多的。有人會說,這樣的人消失了嗎?國內沒有人?別擔心,和我們想法不壹樣的人已經夠多了,這個世界沒有妳照樣運轉。"
對於“雙收入無子女”的生活現狀,零點研究咨詢集團分析師姜建建表示,丁克意識的存在從側面反映了社會生育意願的多樣性,也會對放開生育限制起到壹定的緩沖作用。從長遠來看,這將是調整生育政策的壹個重要途徑。姜建建還分析,隨著獨生子女教育經驗的不斷積累和社會保障體系的逐步完善,即使放開生育限制,人們的生育行為也會趨於理性。
陜西省家庭教育研究會副會長、xi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王國旗認為,家庭的變遷是社會變遷的縮影,生育不再是家庭最重要的功能,應該說是社會的進步。不同背景和經歷的人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和價值觀選擇自己的家庭結構,這也需要整個社會的理解和接受。但是,生育後代,維持人類繁衍,確實是家庭的責任。生孩子可以讓夫妻雙方心理更健康,從養育孩子的辛苦中理解父母的恩情。所以,不要盲目甚至沖動地選擇不生孩子,做“雙收入無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