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未來主義文學的文學實踐

未來主義文學的文學實踐

菲利普·托馬索·馬裏內蒂(1876-1944)是歐洲和意大利未來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和主要代表,政治上屬於右翼。他出生在埃及亞歷山大的壹個富裕的意大利家庭。1893年移居巴黎,1895年返回意大利。

馬裏內蒂早期的詩歌,如《老水手》(1897)、《征服星球》(1902),都是用法語寫成的,具有強烈的象征主義文學色彩。1909年創辦文學期刊《樂車吧》,正式開始倡導未來主義。

馬裏內蒂的文學成就應該基於他的四個未來宣言。這些宣言篇幅不長,卻充滿了革故鼎新的激情,觀點明確卻大多不嚴謹。況且馬裏內蒂的詩,比如《時空》、《戰役》,基本都是純語言實踐,很難說有多大的現實意義。但在當時的意大利,這些詩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壹時間,破壞語法、摒棄形容詞、副詞和標點符號、引入數學符號等語言實驗在詩壇大行其道。

除了詩歌,馬裏內蒂還試圖在戲劇領域創造未來主義風格。他在1915年發表了《未來主義戲劇宣言》,批判傳統戲劇的迂腐和羅嗦,主張“壹切從潛意識中挖掘出來的、不可預知的力量、純粹的抽象和純粹的想象”,要在極其有限的時間、空間和情節中表現出來。他們的代表作《他們來了》就是這壹理念的代表作。馬裏內蒂的戲劇創作在壹定程度上影響了後來的法國荒誕派戲劇。

未來主義戲劇的重要代表。1914起,在佛羅倫薩組織“未來主義派對”演出未來主義戲劇;1916-1918參與未來主義意大利的創作,1916撰寫未來主義電影;戲劇《建築》和《黃與黑》(馬裏內蒂將其視為最好的未來主義戲劇,並稱之為“純粹的藝術家”);話劇《黃色》摒棄了傳統的戲劇手法,運用人的直覺、潛意識、幻覺和想象,展現了壹戰奧地利士兵臨死前的感受。難以捉摸的恐怖就像壹條毒蛇,壓抑著人心,具有反戰意義。

奧爾多·帕拉澤斯基:1885-1974,意大利當代著名詩人、作家,原名奧爾多·久拉尼。我在商學院讀書,學的是戲劇表演。20歲出版了自己的第壹本詩集《白馬》和詩集《燈》(1907),和意大利的“暮光派”比較接近。我用戲謔的風格表達了對平庸生活的厭倦,悲觀。1909年加入未來派,成為領軍人物,參與編輯未來派刊物《勒切巴》;詩歌(1909)和縱火犯(1910);1914不滿未來派的政治傾向,因與馬裏內蒂分歧而退出;早期散文作品有小說《貝拉的密碼》(1911,具有未來派特色)、《十九世紀小說編年史》(1932)、《小醜的獎賞》(1936,描述不惜壹切代價追求物質利益的人只是可憐的小醜)。描述法西斯統治下的“黑暗20年”)、小說《羅馬》(1955)、詩集《悲傷的旅行》(1955)、《我的心》(1968)。代表作《我是誰?是未來主義詩歌中最有影響力的作品。

喬瓦尼·帕皮尼:1881-1956,意大利記者、評論家、詩人、小說家。生於佛羅倫薩,大學期間壹直是佛教文壇的佼佼者;1903的萊昂納多;1912自傳體小說《壹個無可救藥的女人》;1913他和索菲奇壹起創造了未來主義的代言人萊什巴;1915背離馬裏內蒂,退出未來主義;1920信仰天主教,創作宗教作品;二十四個知識分子(1912)、卡爾杜希(1919)、但丁還活著(1933)、意大利文學史(1937)。

恩裏科·瓦基奧:1884-1954,詩人兼劇作家。未來派詩集《模糊的煩惱》(1907)、《藍蛙》(1908);未來派的劇充滿了諷刺,比如天堂鳥(1920),肚皮舞(1921)。

盧西亞諾·福爾戈爾:1888-?,詩人。未來派詩集《快節奏的城市生活》(1919),擅長寫諷刺詩,諷刺詩集《詩人的逆光影像》(1922)《看著鏡子裏的詩人》(1926)。

喬瓦尼·傑比諾:未來主義後期的意大利詩人和畫家。20世紀20-30年代末在米蘭從事未來派活動,作品以詩歌、宣傳詩、海報為主。代表作《掙紮的自然》將晝夜交替比作光影的鬥爭,可以很好地體現未來主義者強調暴力和鬥爭的觀點。

保羅·魯齊:1874-1956,詩人、小說家、劇作家。未來主義的重要代表,飛機(1909),自由詩(1913),四十年(1922),日常詩(1933),原子詩(1933)。紀堯姆·阿波利奈爾(1880-1918)是法國未來主義的代表詩人。受立體派畫家畢加索和未來主義詩人馬裏內蒂的影響,他創造了自己的“立體派未來主義”。1913年發表《未來主義的反傳統主義:全面宣言》,呼籲新的美感和新的表達方式,贊美新的科技文明。然而,阿波利奈爾與意大利右翼未來主義者截然不同。他並不完全否定傳統,主張“重視體驗和秩序”。他在詩歌語言方面也做了壹些嘗試,取得了壹定的成功。

阿波利奈爾的代表作是詩集《酒精集》(1913),其中的名作《蜂蠟橋》成為法國詩歌中的經典。詩人用塞納河來比喻逝去的愛情。全詩去掉了標點符號,很有民歌情調。

阿波利奈爾的另壹部代表作是他死後發表的《意識的意象》,它標誌著現代法國詩歌在詩體和格律上的壹次大解放,是壹種成熟的立體未來主義風格。

阿波利奈爾的創作很大程度上是對語言和形式的簡單探索,內容上沒有太多新意。尼古拉·阿塞耶夫:1889-1963,俄羅斯詩人,出生於保險代理人家庭,從1909加入莫斯科大學中文系;1911年出版詩集有《夜笛》(1913)、《朝霞》(1914)、《第四本詩集》(1938)認識馬雅可夫斯基1914年創作主題轉向反對庸俗的市民習氣、反對戰爭、歌頌純潔《戰爭的春天》(1916,馬雅可夫斯基長詩《戰爭與和平》的伴侶),長詩《馬雅可夫斯基正在開始》(1940)和《沈思》(1955)是他對人生和文學歷史使命的哲學思考。

謝爾蓋·博布羅夫:1889-?俄羅斯作家。壹名工作人員的家屬在莫斯科;1913畢業於莫斯科考古學院,出版的第壹本詩集《柳樹上的園丁》(1913),同年加入莫斯科未來主義團體“離心機”;社會烏托邦小說《厭世者的起義》(1922)、《白癡的標準》(1923)、《找到寶藏的人》(1931);翻譯伏爾泰、司湯達和雨果的作品。

葉琳娜·古洛:1877-1913,俄羅斯女詩人、劇作家。Hurdy-gurdy (1910)、秋夢(1912)、天空中的小駱駝(1914)。參與未來派文學活動,卻否定其極端創新主張;真誠、纖細甚至羞澀的對生活的熱愛,形式精致,節奏準確,為高爾基和馬雅可夫斯基所欣賞。

瓦西裏·卡曼斯基:1884-1969,俄羅斯未來主義代表人物,詩人兼小說家。他早年喪父,16歲輟學去鐵路打工;1905年在烏拉爾出版第壹批詩集;65438年至0907年,他生活在彼得堡,結識了未來主義詩人,如赫列布尼科夫、布裏尤克、古羅等,並致力於俄國未來主義詩歌創作和組織活動。1910第壹本詩集——抒情小說《洞穴》(壹群相愛的少男少女遠離城市,住在森林洞穴裏,無法阻止自然力的破壞,耗盡生命,批判資本主義城市文明);1914與馬雅可夫斯基、布呂克壹起環遊俄羅斯,宣傳未來主義的方案和理念;詩集《赤腳女孩》(1916)和詩體小說《斯捷潘·拉辛》(1916);他的三部回憶錄《偉大未來主義者自傳》(1918)、《樂觀主義者之路》(1931)、《與馬雅可夫斯基在壹起的日子》是研究俄羅斯文學史的重要史料。

弗拉基米爾·馬雅可夫斯基:1893-1930,詩人。1912.12與俄羅斯未來主義的代表人物克魯謝尼赫、赫列布尼科夫、布留克在莫斯科簽署了俄羅斯立體未來主義的綱領性宣言:“為了社會利益的壹記耳光”,宣布他們將創造新的、出人意料的藝術,以取代以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為代表的舊藝術,賦予未來主義詩人“任意的文字和表達”。次年,他出版了與宣言同名的詩集,包括短詩《夜》(1912)、《晨》(1912)、《街景掠影》(1913)和《拿去!“(1913)是他所倡導的“改革詩歌材料和形式”的具體實踐。詩歌表現事物的運動感,大量運用新奇的詞語、令人費解的意象和比喻,充分發揮詞語在聲音、節奏、韻律上的模擬作用,表達了他早期詩歌創作的主要藝術特征。

馬雅可夫斯基在他早期的詩歌《夜》中描寫了舊俄羅斯的城市風光,諷刺了不夜城中醉酒的人群、妓女和賭徒。但詩人最傑出的未來派詩歌是發表於1915的長詩《褲子裏的雲》,幾乎成為蘇聯未來派文學的綱領性作品。

1925年,馬雅可夫斯基公開宣稱:“未來主義和蘇聯政府不能齊頭並進,現在我要和未來主義作鬥爭”,但實際上他從未放棄過未來主義的某些表達方式。1930年2月,馬雅可夫斯基受到攻擊,被排除在無產階級作家行列之外,同年自殺。

鮑裏斯·帕斯捷爾納克:1890-1960,詩人、散文家。出生於著名畫家家庭,母親是鋼琴演奏家;1913畢業於莫斯科大學哲學系;1914年加入俄羅斯未來主義者,《豎琴》出版了它的《雲中雙子》(1914);《離心機》發表《論街壘》(1917);內心的獨立,我的姐妹——生活(1922,人與自然的和諧,社會的變遷,時代的動蕩交織著主人公直觀而隱秘的感情,全詩悲壯);20世紀20年代後期,他的長詩有《1905》、《上尉·施米特》、《重生》和《在早班火車上》。1958小說《日瓦吉醫生》在國外出版(受到批評,被全蘇作家協會開除,1987年被撤銷);1988年,他在《新世界》雜誌上發表了他的最後壹本詩集《直到天放晴》(1959,流露出他生命最後歷程中的悲傷、淒涼、苦悶的心情)。

伊戈爾·塞維利亞寧:1887-1941。出生於彼得堡;1905-1912已經出版了35種詩歌,但每本書都有幾十種印本,包括思想的閃光(1908)、直觀的色彩(1909)、電詩(198)。1911年,他與奧林波夫、阿列克斯基等詩人組織了壹個自我未來主義的文學團體,目的是“探索詩歌語言新的表現形式”(僅幾個月);詩集《沸騰的高腳杯》(1913)和《香檳中的菠蘿》(1915)廣受好評。1917莫斯科詩歌評選,獲得詩人皇帝榮譽;十月革命後移居國外;《夜鶯》(1923)和《古典玫瑰》(1931)是他後期的創作代表。

維爾米爾·赫列布尼科夫:1885-1922,俄羅斯未來主義代表人物。出生於壹個自然科學家的家庭;1911畢業於喀山大學;在詩歌創作初期,他與象征主義詩人關系密切,熱衷於在哲學、神話和俄羅斯歷史中尋找創作靈感。後來,他不同意象征主義詩人,轉向未來主義。1912年與克魯切尼克赫、馬雅可夫斯基組織了立體未來主義學派,創作了詩集:《為了社會利益的壹記耳光》、《火車怪獸》(1910)、《森林中的女孩》(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