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詩對音律要求很嚴格。節奏包括押韻和平仄,其中平仄最為重要。正如毛澤東在給陳毅同誌的信中所說,“因為格律詩,要強調平仄,不是平仄,就是不規則的詩。”
格律詩中的絕句分為格律絕句和古體絕句。法律是在律詩興起之後才出現的,古代的法律早在律詩出現之前。七言絕句格律有四種,這首《煤頌》就是以七言絕句的平仄式為基礎的。
扁平型:
平(平)平,平(平)平。
(平)平,(平)平。
註意:
壹般來說,括號裏的字可以是平的,偶的,偶的。這首詩以“歌頌煤”為主題,將煤這壹人類寶貴的燃料擬人化、思想化、行為化。壹方面生動地表達了熱愛人民的思想抱負、奉獻精神、無私品格和崇高精神境界。另壹方面深化主題形象,倡導人生的價值觀和行為取向。短短的28個字,意境高遠,成為壹首語言樸實、文字短小、寓意深刻的感人詩篇,義無反顧地為人民點贊。
第壹句話:“億萬年的修行,變成了黑金”。科學地介紹,煤(武進)是由古生代和新生代的植物經過壹系列漫長而復雜的物理化學變化而形成的,這種培育是艱難而費時的。從文學的角度描述了作品中所描述的擬人化物體的歷史和起源。同時說明煤炭是“金身貴”,培育過程艱難困苦。培育成功需要幾億年的時間,為全詩的發展鋪平了道路,有很好的“開悟”藝術效果。特別是把煤炭比作“武進”,真是別出心裁,為這個“金身”的“愛惜自己的身體”和“奉獻自己”的強烈對比,提高了藝術感染力的基礎。
第二句:“地動山搖,天驚地歇。”表面上寫的是“武進”地下剛剛形成。在地動山搖、鬼神震天的情況下,也沒有耽誤冷靜下來繼續修煉。其實詩人是用這個寓意來說明武進式的煤炭改造後,並不完美或者需要繼續實踐和維護。尤其是他修身養性的意誌非常堅定,即使山搖地動,他依然壹個人。這可能是壹種對理想目標和信念的堅持,壹種對專業崗位和責任的堅持;或者是自我的壹種需要,某個群體的壹種習慣,對外界的壹種冷漠...總之還是天塌下來的時候!
第三句:“滿足人的需求”。這是壹個轉折句,是這首七言絕句中結尾的開篇句,也是全詩的轉折和發展。它改變了原有事物的規律,使作品的主題進入了壹個新的層次,達到了壹個更有價值的高度,使詩意的境界開始推向全篇的高潮。
同時也像是壹個反問:武進“震驚”了,不會走,那名利呢?金錢和權力呢?換句話說,面對各種誘惑會是什麽態度?當然,詩人並沒有要求太多,相反,他指出了當其他對此毫無興趣的人在“尋求充分的溫暖”時,也就是在寒冷的冬天需要做飯吃飯取暖時,會采取什麽態度。
第四句給出了答案,付出了行動:“壹個呼嘯的煙霧”。煤炭從來不會忽視做飯、保暖等人們的生存和生活問題。在人的大利益面前,它把自己的小利益和修身養性的小需求看得無足輕重。他不顧壹切地沖出大山,為了給人們提供熱量和溫暖而用吼聲燃燒自己,為了光和熱而犧牲自己的生命。
詩人左河水筆下的煤炭,其實指的是中國幾千年來許多仁人誌士的英雄氣概,以及他們生動的、催人奮進的典型形象。它通過塑造煤的擬人形象,歌頌了千千人民的堅強意誌、愛崗敬業的美德和舍生忘死的大無畏精神,有利於激發國人愛國愛民的熱情,弘揚無私奉獻的精神。詩人左河水唱出的煤,有著為民“安歇”“化煙塵”的人生價值取向,這和他的另壹首詩《棉花頌》壹樣,“舍子取大誌冷,飛雪冰暖萬家冬。”他們的利益高度壹致。同時也與中國明朝大臣於謙“望萬民暖,不厭其煩出大山”有關。中國現代詩人、散文作家朱自清寫道,“在黑而赤裸的身體裏,有陣陣赤熱。”弘揚同等高度的精神境界。
這首《煤頌》詞短,詩境界高,意味深長。詩人左河水以物言誌,既表現了歷代英雄豪傑的英雄形象,也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抱負。詩中每壹個字都蒼勁清新,樸實無華,氣勢非凡,意象深遠。左河水雖然沒有像明代名臣於謙那樣,壹生憂國憂民,肩負興國安國之責的責任感,但他仍有身在人民立場,愛惜黨和國家的情懷,所以才能有這樣的真情和遠大誌向。
《煤頌》詩風雄渾豪放,想象豐富,意境高遠,氣勢雄渾。同時筆法典雅,語言老練,循環自然,對比精致,構成了壹種瑰麗絢爛的色彩,具有神韻。
《煤頌》這首詩最大的藝術魅力在於“兩個字,壹首詩”,這也是詩人最巧妙的地方:
第壹,“兩個字”就是“變”和“化”。用在詩的第壹句和最後壹句,都是在句中第五個字的位置。從字面上看,它們都主要表示“變化”,但實際上,在這首詩中它們有著本質的不同:
(1)具有不同的性質。第壹句中的“變”字主要體現在“自然”的含義上,是質量的提高,是目標的實現;最後壹句中的“變”字,是壹種悲劇性的“中國化”(陶淵明《舍身》:“我可以中國化而不怨”),是原體的消失和消亡。
(2)時間和流程不同。第壹次“變化”經歷了億萬年漫長而安靜的培育過程;最後的“改變”就在“壹聲吼”的短暫瞬間。
(3)目的和意義不同。第壹個“變”是為了自己的目標和追求,是壹種利己的需求。這壹變,把自己從枯枝爛葉變成了“吳金”;最後(第四句)“變”是為了別人,為了活在世上的人的需要,讓他們獻出了生命,獻出了億萬年耕耘的生命。目的相反:壹公壹私;結果卻是相反的:壹個是自己造的,壹個是全毀的,好強!
第二,“壹首詩”是“壹個呼嘯的煙霧”。這是這首詩的高潮,也是這首詩的亮點。是體現作品靈魂的壹句話,也體現了作者的文學功力和匠心。這句話的文學語言生動、豪邁、氣勢、感人。這既是壹個故事,也是壹場競賽。看完之後,人們仿佛聽到了電影《英雄兒女》的主題曲:“敵人腐朽化為塵土,勇士化為金星”。它還使人們的眼睛呈現出壹幕幕英雄形象,如董存瑞炸碉堡,黃繼光擋槍,邱救人,等等,為國家和人民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此外,詩中的第二句“地動山搖,天驚地歇”,對全詩的思想升華起到了非同壹般的作用。其自身“驚天動地”的戲劇性變化與其“息事寧人”的態度形成了極其強烈的反差。這種對比越強烈,它的準備就越充分。因此,它的底和襯托對創造第四句“呼嘯煙塵”的驚人藝術效果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使這首七言絕句驚心動魄,超凡脫俗,感人至深。沒有這種“比較”,句子的“興”就會顯得蒼白無力,其思想內容可能就很普通了。